香港
2009-10-20雷惊
雷 惊
作为自由贸易港的香港一直采取免税或低税政策,成为继伦敦、纽约之后的世界著名的自由港和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香港是什么地方?怎么那么香……”艾敬的一首《1997》曾经红遍大江南北。香港,故名思议,就是芳香的海港。关于这一美丽名称的由来,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但一般认为最可靠的说法,则是这里过去曾是运香、贩香的港口,当地居民将港口旁边的村庄,称为香港村。1841年英军占领港岛经过香港村时询问该处地名,当地人答称“香港”,英军就以H0ngKong称呼全岛。
天然良港
1869年,随着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和轮船的大量使用,进出香港的商船队开始猛增。在自由港政策的吸引下,英资公司及其他国家的公司纷纷来港开业。最初的香港虽然资源匮乏,缺少可供输出的初级产品,也没有远销海外的工业产品,但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世界一流的天然深水良港,香港成为在大不列颠帝国内仅次于伦敦和利物浦的大商港,号称‘东方直布罗陀”。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经营外国轮船公司已达十三家,其中最大的三家英商太古轮船公司、怡和轮船公司和美商旗昌轮船公司均在香港设立了总部。
初期的香港经济以进出口贸易为中心,以航运业和金融业为侧翼。这三个行业成为近代香港最早的支柱产业。而香港从开埠至今一直秉承转口港的功能并将之发扬光大。二十世纪初直至二次世界大战前,是香港作为转口贸易港发展的黄金时期。香港也进一步巩固了其远东地区重要的转运港的地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香港更是随着亚洲经济的起飞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2007年7月1日,香港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今天香港己成当今世界上最优良的航运中心之一,是仅次于纽约、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是集航运、金融、贸易、旅游等为一体的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大城市。
香港面向太平洋,南临南海,东为大鹏湾,西为珠江口,是东亚和西亚海上运输的枢纽。虽然面积不大,但海岸线长达800千米,为建设海港提供了优越条件。在香港岛与九龙半岛之间的维多利亚海湾,港阔水深,终年不冻不淤,总面积59.5平方千米(超过5600个标准足球场),平均水深12.2米,东西长南北宽,最宽处9.6千米,最窄处1.2千米,吃水12米的巨轮可以自由出入,是世界上少有的良港。香港拥有74个巨轮泊位,2个客运码头,7个集装箱码头。大部分码头均能靠泊万吨级远洋货轮,在港内仅供远洋轮停泊的浮筒就有70多个,拥有容量达200万吨的仓库。
中转贸易的集散地
目前香港每艘普通货轮停留港内装卸货物平均只有2.8天,集装箱船平均20小时左右,成为远东装卸货物最快的港口。台风期间可供200艘远洋船泊进港避风,可供6万吨级集装箱巨轮停泊。海上运输作业十分繁忙。1979年香港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七大港。1993年海港吞吐量超过一亿吨。在港口货物运输中,进口货物主要是工业原料及半制成品、建筑材料、机器、食品和日用消费品。其中,大宗运输货物有水泥、木材、矿物油和谷物等。出口货物以纺织品为大宗,还有服装、电器、电子制品和钟表等。进口货物主要来自中国内陆、台湾、日本、美国等地。出口主要是运往中国内陆、日本、美国、德国、英国等地。香港所处理的货柜运输业务,约有百分之八十与华南地区有关。另外,香港也是全球供应链上的主要枢纽港,现有约八十家国际航运公司,每周提供约五百班次货柜船,往返全球五百多个目的地。
香港葵涌集装箱码头全长2300米,约有85公顷的装卸场地,包括集装箱卸场和货运站,可同时供六艘“第三代”集装箱轮停泊装卸货物,并可随时直接停靠6万吨级集装箱轮。香港集装箱吞吐量1980年超过神户,名列世界第三:1985年又超过纽约升为世界第二:1987年超越鹿特丹并于1988、1989年连续领先。目前,香港从事集装箱运输的港口码头设备和规模可与美国的纽约、荷兰的鹿特丹、日本的神户并列,成为世界四大集装箱港之一。香港对外贸易的货物运输主要是通过海运进行,海运占货物运输总量的90%以上。由此可见海运对香港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重大意义。目前香港已成为一个现代化国际海运中心,汇集从太平洋驶来的巨型远洋船和从珠江驶来的较小型沿岸内河船,是两种不同模式海上交通工具的交汇处,更是新加坡与上海之间唯一充分开拓的现代化深水港,因而成为华南所有海上贸易活动的集中地,与五大洲、三大洋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60多个港口有海运和贸易往来,形成了一个以香港为中心的海上运输网络。
领先全球港口
香港货柜吞吐量庞大,自1995年来(除1998年以外)10次位列世界货柜港口榜首,货柜吞吐量亦连年递增。单2004年香港处理的货柜便超过1900万个标准箱,几乎相当于整个北美洲的货柜吞吐量。2008年,香港港口处理了集装箱2430万TEU,有数据估计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超过4000万TEU。香港大约有80条国际运输线,每周提供450条集装箱服务航线,连接到全世界500个目的地。
但香港这种红火似乎更多依赖内地尤其是珠三角的繁荣。2005年8月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发表统计数字显示,内地与香港之间的港口货运量由1999年的32%增至2004年的37%,继续占香港港口货物吞吐量的最大比重,其中76%与珠三角有关。
开放的内地就是香港港口业再增长的助力器。事实上,香港已经感觉到内地港口的冲击,珠江口方圆100公里内现在港口密布,广州港、盐田港、蛇口港、虎门港形成群雄合围香港的局面。这些港口在靠近内陆、货源方面和低成本优势都是香港没有的。2004年1月1日实施的《港口法》中,国家鼓励国内外经济组织和个人依法投资建设、经营港口。目前和黄、九龙仓等港资都在加入珠三角深水港扩建。
为了提高香港作为亚太区主要枢纽港的竞争力,2005年11月,香港特区政府推出包括调低港口设施收费和改善收费制度的一系列措施,以期吸引更多船只来港停泊。港府建议,调低停泊费及港口设施和灯标费,以减低靠泊船只的营运费,并引进新的停泊费收费制度,以按时收费取代按日收费,鼓励船只尽量缩短停泊时间,从而舒缓海港的挤迫情况。港府还建议,在港口内和大屿山以北水域辟设5个维修停泊处,以提升中流理货能力,满足业界需要。此外,为在香港注册的船舶引进吨位年费减费计划,在港注册满两年、并在两年内没有遭扣留纪录的船舶,可获减费6个月,从而鼓励船舶长期在港注册,并把香港船舶注册发展成优质船舶注册。
香港港内船只周转效率之高,跻身亚洲最佳之列,而在港口收费方面,则处于全球收费最低的港口之
列。在货柜码头靠泊的货柜船,例行周转时间为lO小时以内,而系泊在浮标装卸货物的普通船只,平均留港期仅为1.8天。
延伸港口自由贸易
香港是一个自由贸易港,自1842年英国宣布香港为自由贸易港起,香港一直采取免税或低税政策,对商业贸易进行保护,直到现在绝大多数商品进出仍无需领证。进出口货物,除酒、烟、某些碳氢油类、甲醇、不含酒精的饮料及化妆品等6种货物外,其余一概免征关税,进出口手续亦比较简单。在航运政策方面主要实行企业自由经营、船泊自由进出和船泊自由登记。香港在1973年和1974年先后取消了对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的管制,货币可以自由兑换,外汇市场完全开放,资金出入自由,大批外国金融资本涌进香港。据统计,世界性的50个大银行集团中,有44个在香港设有办事处。外国银行在香港开设的办事处有130多家。这是继伦敦、纽约之后,香港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自由港和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香港并无港务局,日常港务管理工作,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海事处负责。香港是主要的国际港口之一,港口设施全部由私营公司投资、拥有和经营,这种运作形式全球少见。在港口设施上,政府的角色是负责制订长远的策略规划及提供所需的基建配套。
港口业其实就是香港经济的“生命线”。港口贸易货值占香港贸易总值的50%,与港口相关的经济收入占香港生产总值的20%,港口业就业人数则占到整体就业人口的1/5,建立在港口优势基础上的物流产业更被香港视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但香港在航运上港口货物装卸量不平衡。这是因为香港工业所需用的原材料、建筑业所需用的材料和设备以及居民所需的食物和一些消费品,几乎全靠外来供应,而香港生产的出口货物是体积小、价值高的商品,反映在运输上就是卸货量比装货量大2~3倍,使得一些轮船不能满载离港,给航运带来困难。另一问题是香港市区不断扩展,市区交通日益增加,出入港区越来越拥挤,难以找到空间扩大港区作业,集装箱运输迅速增加也造成了码头的拥挤。2003年末,货物吞吐量占全港65%的香港最大的葵涌港单月货运处理量首次被深圳港超过,这意味着港口业大戏换角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