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结构

2009-10-16黄汉蓉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以读为本

黄汉蓉

【摘 要】根据当前课堂教学结构新理念,设置“引读——导读——拓读”的阅读教学结构,充分体现阅读教学中的“以读为本”的训练思想,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从而让文章在学生心里“活”起来,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达到语文教学重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引读;导读;拓读;以读为本

【中图分类号】G 633.3【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4-0058-02

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科学的阅读能力和爱好读书、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要达到此目的,阅读教学结构就应以“读”为本。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来说,阅读是目的,但通过阅读去学会阅读,阅读又成了手段。为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去读书,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吸收信息和处理信息。

为什么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读”为本来设计教学结构呢?

读,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商友敬先生说:“文章的精华在句子之中。字句之中,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若不读,这一切精华不会自己显露出来;而只能是纸上的铅字符号,那是‘死的。要把‘死的变为活的,只有读,让它在你的嘴里活起来,然后才会在你的心里活起来。”读,能使读者和作者实现心的交流,情的沟通,疑的化解,并享受到读书的快乐。

从教材看,多数篇章是浅显易懂的文章。如果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借助工具书,百分之七、八十的课文是能读懂的;既然学生能读懂,老师又何必越俎代疱呢?

从教学实践来说,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结构,其作用是大大强于以讲为主的阅读教学结构的。如果说,讲是分析,读则是综合;讲是钻进文中,读则是跃出纸外,育者是摊开、摆平,读就是融合、再现,育者是如同进行解剖,读恰似赋予文章以生命,育者是只能使人知道,读更能使人感受。

从学生心理学的角度讲,读符合学生语言发展的年龄特点。学龄阶段的学生,智窦初开,求知心切,是智力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大脑发育迅速,脑的发育不仅需要大量的营养,更重要的是需要丰富的精神刺激。精美的文章对学生来到说是最好的词语刺激物,对发展和丰富语言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熟读成诵,能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使学生的大脑变得更聪明。

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结构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引读—导读—拓读。在这个过程中,应坚持“自读自悟”的正确导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此来培养学生语感,引导他们自主探索创造,运用语言的能力,真正体现出教育是学生的教育,课程是学生的课程。

引读,就是创设激发学生自主读书的兴趣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地想去整体感知课文。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设计一个好引语,能较快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像一条五彩线系住学生的求知心。同时,如果在引语中再布阵设疑,学生会对所学内容充满浓厚的兴趣,产生迫切学会的欲望。在此阶段,要求学生一般采取朗读、默读和略读,提要勾玄,边读边查字典,边进行评点,以期达到对全篇的认识和语言文字的疏通。以教学《黄河颂》为例,可以这样设计引读环节:先播放《黄河大合唱》歌曲,让学生谈感受。然后教师配合画面口述: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黄河颂》……伴随着激昂的乐曲,学生完全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给学生心灵以震撼,使教学活动回到了“创造一种学生容易接受的气氛”的情境中。在此感染下,学生在配乐诗的配合下,运用多种方法试读,争先恐后,情绪高涨,读出了诗的味道,初步感受到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怀,达到了引读的整体感知目的。

导读,就是老师致力于“导”,学生循“导”学“读”。其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阅读。所谓“导”,指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积极引导、指导、诱导、辅导,使学生的读的目的性更明确,更科学,更有成效。学生的“读”是基础,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里的“读”是广义的,包括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独立思考,作业练习,讨论交流等在内的所有自由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读时做到:见于书,入于目,发于心,出于口。如教学课外篇目《一面》时,教师可以这样导读:(1)学生分角色朗读,再次感受课文内容。(2)速读课文,分组讨论准备口头介绍下列“镜头”:书店全景、书架一角的近景、一本书的特写(3)跳读课文,勾出对鲁迅先生的三次肖像描写,然后反复精读这三段,研讨其写作角度的异同。(4)齐读这三次肖像描写,看渗透作者的什么感情?(5)饱含深情地朗读出

“我”认出鲁迅时那由衷爱戴、崇敬、激动、狂喜的句子。(6)朗读第38自然段,互相质疑,深刻领会此段的含义。(7)学生自由慢读第二部分,了解“一面”给“我”的影响。这样学生在读中感知到人物的精神面貌,领略到真挚的情意,受到人格的熏陶,学到写人了的技巧。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培养了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全面提高各种素质。

拓读,就是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合作研讨,交流感受的组织形式。而探究创新是这阶段的真正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老师要非常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在读中放飞学生的心灵,充分让学生去思、去想、去创,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如教学《羚羊木雕》时,学生正热烈讨论“我”该不该要回送给好朋友万芳的贵重工艺品羚羊木雕时,不同观点理由都不相让,教师趁机诱导:假如你是作者“我”,会怎样处理这件事?这一拓,学生讨论的问题已不仅仅是课文内容的探究,已涉及到课文以外的知识,如语言的运用、发散思维和为人处事、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探究。虽然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教师的“传道授业”,但学生丰富多彩的答案,激扬的文字,让人看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了喜欢读书的高涨情绪,这难道不是今天我育者所追求的吗?

当然,这只是一个基本结构模式而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类型和体裁特点采用不同的读法来组织课堂结构。如感情色彩较浓的课文可以采用朗读法,对文质兼美而且要求背诵的课文可采用诵读法,对逻辑性较明显的课文可以采用引读法,对内容较深奥的可采用讲读法,对阅读课文可以采用拓读法……总之,要以读为本,辩证施教。

综上所述,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结构“引读——导读——拓读”,符合当前的阅读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还给了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甘于动手,实现了教师与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达到了语文教学重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6).

[3]中学语文 (初中版).2009(1).

猜你喜欢

以读为本
引领学生品咂人鸥之情
如何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课堂应优化朗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以读为本”
以读为本 关注生成
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读为本”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