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语文课堂提问动机探究
2009-10-16高自芳
高自芳
【摘 要】学生的提问是由好奇心、成就需要、认知冲突等动机激起和推动的,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应该激发学生提问的动机,并辅之以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具体方法的指导。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提问;动机
【中图分类号】G 633.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4-0052-01
在现实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已经是司空见惯的常规,很少有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自愿要求回答教师的提问,更不要说学生主动提问了。而对于高中语文课堂的问题,教师可以设问,但最好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就是说最好是把教师想问的问题变为学生想提的问题,因为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有利于训练学生发现新问题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促使学生提问呢?教师又该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一、学生提问的动机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显然,学生的提问也是由动机激起和推动的,即引起提问的心理动力。因此,从现代心理学来说,学生提问的动机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源于好奇心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在没有认知平衡的需要下,也可以靠内在的推动力去进行活动,它是一种情境性的、直接的、短暂的、不稳定的心理反映,即原始的好奇心,这就是学生提问的内在动机。好奇心虽然是先天性的,但是可以被后天抑制,也可以被后天培养。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表现的好奇心是由于看到前所未闻的各种文化事实所产生的本能的情绪反应。如在学习《信陵君窃符救赵》,当一起分析到侯赢说“我老矣,不能从……北乡而自刎”时,一学生在下面说:“信陵君如此爱才,怎么这时却没有说一句劝阻的话,眼睁睁地看他去死呢?如此宽容之人却如此不尊重生命呢?”另一个学生马上大声附和:“对啊,有负‘仁而下士的美名,我也很纳闷。”学生们的这种想法就是源于好奇心,这时老师要肯定他们的独特思维,敢于质疑的精神,也只有这样才能有精彩的课堂“生成”,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源于成就需要
心理学家指出,为成就所推动的人喜欢面对挑战,对不可靠的意见进行质疑,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问题。主要表现在,有想提出问题追求成功的欲望,通过提出问题表露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提出问题获得赞许或认可的需要。当然,长期处于失败状态的学生,因他的需要一直很难得到满足,进而发展成为学生提出问题的主要障碍。
(三)源于认知冲突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增强学生与单调环境的接触,学生就会能动地探索环境、收集信息并试图将信息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即不断地“弥补”已有认知结构的“缺口”;当学生不能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时,就产生“冲突”,意识到差异和矛盾,并在改正不和谐的活动中提出问题,这就是提问的外在动机。如教《病梅馆记》时,教师简单介绍文字狱的背景后,很快有学生的出结论:为了避免清政府的迫害,作者只能用托梅议政手法隐晦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也有学生不满足这个结论:“文字狱本身就是牵强附会地陷害,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奸佞小人就看不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吗?如果写得过于隐晦,大家都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那作者的苦心岂不是白费?”这个问题引起了不少学生的共鸣,但一时无人能够回答。当然,这个问题也超出了笔者预设的课堂目标,但这个问题却源自学生的认知冲突。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讨论会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于是提示大家:“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请大家设想一下,如果作者同样是想反映这种社会现实,而写的不是《病梅馆记》,是《病柳馆记》、《病桃馆记》、《病竹馆记》,内容会怎样变化呢?”最终学生们得出结论:托物言志的文章写作时,“物”与“志”间要神似或形似,这样才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同时,对物的描写要贴合物本身的特点,要真实,不能为了达到与“志”的相同而强加硬套。
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措施
基于上述学生提问的动机成因和现状分析,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应该从考虑激发学生的提问的动机人手,并辅之以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具体方法的指导。下面结合教学活动的特点,谈谈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一些有效措施。
(一)诱发创造设想,增强学生的提问意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明白提问的重要性。教师要允许学生大胆发表见解,努力开发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到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时,思维才算真正启动。
(二)积极创设疑难情境,为学生思考提供广阔的空间。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教师的作用在于创设可让学生自己学习的情境,而不是提供预先准备齐全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把学生想提的问题设置在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在再现问题过程中出现疑问并遇到困难,且要尽可能地给学生表现的提问机会。
(三)深化教材内容,鼓励学生挖掘本质的语文问题。教材中有许多体现学生认知“冲突”和需要加以解释、发现、解决的知识问题。比如许多文化知识,需要学生了解这些知识存在的价值是什么?人们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四)延迟对学生提问的判断评价,为学生思考提供充足的时间。在畅想和讨论问题阶段,不宜过早作判断评价,要营造宽松的氛围,使讨论在心理上具有安全感和自由感,不断诱发创造设想,最终使思维走向灵活、深刻和全面,能站在较高“位置”提出问题,增强提问的成就感。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认为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动机成因需要从多角度做进一步深人的研究;学生提问与教师提问的尺度把握,及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有待于教学活动的进一步总结。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那么如何处理教学的经济性和效率性这也是教师进一步需要研究的课题,期待着能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把学生提出问题的活动整合到语文教学中去,使语文课堂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