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的提问方法

2009-10-16杜晓莲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课堂提问

杜晓莲

【摘 要】提问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教师的提问,要想方设法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新课程理念要求问题的设计不仅要从教材实际出发,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层层剖析、逆向思维、对比区别、假设讨论、转换角度、联系现实等提问方法。

【关键词】历史课堂; 课堂提问;提问方法

【中图分类号】G 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4-0050-01

从教育学的角度说,提问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从心理学角度说,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动机、启迪思维。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失时机地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大有作用。新课程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所以教师提问题方法的设计不仅要从教材实际出发,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为保证问题设计的质量以及思路点拨的恰当、到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一、层层剖析法

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层层发问,以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揭示历史的本质。例如“面对民族危机,张学良、杨虎城将军采取了什么行动?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后来又如何处理的?对中国的时局有什么影响?”这样提问,事情的前因后果表象本质就一层层理清,有助于学生对重点问题的掌握。又如:围绕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抗战形势的变化这一史实,提出一连串问题:“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是什么?抗日战争为什么会进入相持阶段?”“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的侵华政策有何变化?”“日本侵华政策的变化对中国抗战形势有何影响?”这样经过四步设问,加上教者的进一步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他们就会得出有关结论,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逆向思维法

从问题的反面发问,以突出正面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进而揭示历史的本质规律。例如:讲完戊戌变法后,可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假如光绪帝是一个有才能的皇帝,戊戌变法能不能成功?”这一问题,能引起学生的不同看法。通过设问,激起了学生的积极讨论,教师总结时,不要求唯一答案,只要有理有据就行。如在讲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因时,向学生提问:“假如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可以避免?”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一战的发生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的产物,也是帝国主义两大侵略集团疯狂扩充军备的结果。再讲到“五四”运动时,再向学生提出“假如没有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运动还会爆发吗?”学生就会实现知识的迁移了。

三、对比区别法

将相类似或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以加深对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理解。例如“西安事变与皖南事变有何异同?”“国民党正面战场与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有何异同?”这种提问多用于理清易混淆的概念或事物。如在对《甲午中日战争》一章进行讲解时,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马关条约》的内容与以前的不平等条约有何不同?学生答:“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教师追问为什么会有这个不同?它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特征。这就将“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资本输出”与本节内容联系起来,使新旧知识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了。

四、假设讨论法

历史不能假设,但在历史教学中,为了形象、深刻地分析一个历史现象,我们不妨作点假设。例如,在教学“西安事变”时,教师设计这样一串问题:“假如你是当时普通的老百姓,你的愿望是什么?假如你是张学良、杨虎城,你有何打算?假如你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你有何主张?”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由被动接受老师分析国内各阶层的主张转变为以当事人身份主动探究时局,便于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理解西安事变的性质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又如:在讲解《美国内战》一节时,可设问:“美国内战前,假如有一个资本家在南方开了一家织布厂,你认为这家工厂发展的前景会怎样?”有学生说:“他(资本家)买不到原料,因为棉花控制在奴隶主手中,奴隶主要把棉花卖到英国去。”有学生说:“他织出的布卖不掉,因为南方的奴隶没有购买力。”通过这种假设后的讨论,学生对美国内战的原因、性质就理解得更深刻了。

五、转换角度法

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问,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就不一样。如在讲“重庆谈判背景”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这一难点,教师补充了蒋介石与毛泽东来往的三封电文,并提问:“从电文中可看出,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理由是什么?其真实用意何在?毛泽东为什么要接受邀请?”。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能较容易答出来,后两个问题学生一时答不全,教师可启发学生换个角度思考:“假如毛泽东去重庆,蒋介石可能会怎样?假如毛泽东不去重庆,蒋介石又可能怎样?学生通过回答这两个多思维指向、多思维结果的问题,既真正理解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又展示了自己的观点,自信心大增。

六、联系现实法

抗日战争是中日关系史中的重要部分,学习这一内容时,教师作了这样一段开场白:“目前,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一再抬头,军国主义势力复活,他们否认侵略罪行,否认历史,文部省甚至通过了歪曲历史的初中历史教科书,这极大地伤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人民的感情。请同学们运用史实,谈谈自己的感想。”这几句话一下子就将学生引入了对“日本对中国犯下的罪行”的控诉之中,但是,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中国已不是当时的中国,国际形势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我们既要感性认识历史,更要理性认识当今中日关系,你能为如何处理当今中日关系发表高见吗?”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了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加强了历史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师的每一个提问,要想方设法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对每一个学生的回答,要及时给予简短而确切的评语。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只要学生的回答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应当肯定。在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时,可作适当提示。学生的回答若与教师预设的答案不同,更应鼓励学生说出其理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课堂提问
强化科目特色,创新教学设计
浅析中职历史课堂中情境教学的运用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探析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数学课堂提问七要
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技巧
用问题打开学生智慧之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思考与再认识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