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族声乐情感表达问题的探讨
2009-10-16白平
白 平
【摘 要】民族声乐的情感表达问题是声乐教学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声乐教师需要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并不断地探索、进取,掌握民族声乐的民族性、情感性等特点,民族声乐教学和演唱水平才会有大的提高。
【关键词】民族声乐;情感表达;民族性
【中图分类号】J 616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4-0042-02
一、情感表达的民族性
要想准确地表现歌唱内容的情感,歌者就必须有良好的歌唱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根据情感的需要,控制声音强弱以及音色的亮、暗,提高声音的感染力。
我国早期的民歌基本上是运用纯真声(即民间所说的大嗓)演唱,这种演唱方式真实自然,听者感觉亲切,而北方个别地方的民歌如青海的“花儿”则在高音区运用了假嗓(民间称为小噪)演唱,很有特色。这种声音由于呼吸较浅,共鸣较少,因而显得不够柔美。近年来,民族唱法大胆地吸收了美声唱法的精髓,在保持传统民族特色的前提下,高音区的发声方法有了新的突破。这种方式注重歌唱的气息,以及喉头的稳定,声音位置的强化,歌唱的共鸣,使民族唱法更加科学化。
金铁霖老师曾谈到,民族声乐的“情”应当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必须符合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观众的观赏习惯。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孕育了本民族的艺术特征,他们不同的生活环境、风土人情以及艺术遗产必然形成民族歌曲的独特风格,而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历史区别则决定了它们之间歌唱艺术的不同,以及对于歌唱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中国民族声乐来自于我国传统的民歌和曲艺,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个性。
歌唱是表现艺术,其表现方式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密不可分,而每种演唱风格都应具有鲜明的特点,韵味独到。中国的文化背景、民族习惯、语言环境、地理位置和历史传统赋予了民族声乐的民族性。在演唱中表现歌曲的情感时,必须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民族风格,突出其特色。
二、细致地处理歌曲
(一)歌词的咬字和吐字
歌词是作者抒发心怀的文字表述,具有情感性,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歌词就是一首歌的情感灵魂的载体。因此,在歌曲进行演唱前,必须首先熟读歌词。运用歌唱的咬字吐字的规律进行指导,纠正自己的读音,力求逐字逐句唱得准确,遇到有难点、疑点的字词,必须查字典弄清它的读音与含义。由于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不同,在演唱时的咬字吐字都应各有特色。通常在演唱激昂有力的歌曲时,咬字吐字应结实有力,演唱节奏欢快;演唱情绪热烈的歌曲时,吐字要较快、敏捷,又要字字清晰;而唱一些委婉、深情的歌曲时,咬字则应柔和、连贯。而在演唱一些地方民歌时,我们则应学习并运用一些地方方言,从而使我们的演唱更加生动,增强演唱的感染力。
在民族声乐的很多歌曲中有很多的衬词,虽然它们没有实际的语意,但是在歌曲中既能反映出民族的特点又能巧妙地推动音乐的发展和情感的表达,起到发挥和升华主题的作用。如藏族歌曲中经常出现的“呀拉索”,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中的“罗儿”、“欧朗罗”、“朗朗扯”等,都让歌曲充满了灵气。
歌唱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字的生动处理,使歌唱能够流畅,才能使观众受歌曲的感动、感染,歌曲的喜怒哀乐才能得到淋漓的表达。
(二)音律的力度、强度
音律的起伏变化,不仅丰富了歌词情感的内涵,还创造出了更生动、多彩的音乐艺术形象。只有把握住歌曲的音域特点、旋律、节奏,才能决定用什么样的情感、速度、力度去塑造音乐形象。
在演唱曲调的过程中,要唱准音高、节奏、节拍,并注意乐感和曲调、音律的变化。节奏是音乐的支柱、乐感的核心,在掌握歌曲节奏时,既要做到准确稳定,更需富有动感,充满活力。但看似简单的节奏,还要精心处理好快慢、强弱的关系。总之,节奏鲜明地显示了各个民族的民族个性,表现出不同民族的声音情态。
(三)把握作品的风格
每个民族的音乐作品都深刻地表现了本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因此每个民族、每个地区演唱风格都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一首歌演唱风格的确定,建立在对歌曲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在对作品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时,应注意其在歌曲创作的选材、创作个性、创作的时代背景等方面的不同表现。
民歌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有的古朴浑厚,有的炫丽优美,有的豪放,有的委婉。南方的民歌细腻,曲调悠扬柔和,北方民歌粗犷奔放,旋律刚健流畅。平原民歌舒展宽广,高原山歌高亢明亮。我们必须根据不同的要求来演唱,这样才能使演唱者声情并茂,听者身临其境。
三、情感的真情投入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乐论《乐记》就提出了“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的观点,并描述了音乐表达衷心、乐心、喜心、怒心、敬心、爱心等六种不同的心情的不同方式。
歌唱的情感要求真实、投入,要求表演者善于调动自己的情感,唤起真实的情感投入,以情导声,情真意切才有美感,才能使听众受到感染。再好的声音,缺少表情的投入,歌声也是苍白无力的。
演唱一个声乐作品,只有声情并茂的歌唱表演才能赋予它生命活力。歌唱是情感的升华,要把这种审美情感真切地表达出来,就必须要进入角色,要设身处地地体验歌曲的情感内涵,才能赋予歌唱以感人的魅力。而这传情的声音又只有在歌唱者动情的前提下,情牵声,声传情,声情交融,作品的形象和思想才会活生生地展示出来。
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一)理解声乐作品的内涵是演唱的基础
一首声乐作品凝聚着曲作者和词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为了准确地表达演唱中的情感,歌唱者必须更好地了解词曲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歌曲所要表达的含义。所以,作为声乐演唱者应该博览群书,开阔视野,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
歌曲是文学艺术和音乐艺术的结合,所以声乐也具备很高的文学性。歌唱者的文化素质及修养直接体现在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和表达上。中国的民族声乐广泛地涉及了诗、词、剧本、小说、散曲、时调等,如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唐诗、宋词、元代及明清的诗词都进入了声乐。歌词的文学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歌曲的艺术性,而对歌唱中文学性的认识也同样反映出一个歌唱者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要唱好一个声乐作品,首先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理解透彻,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歌曲的内涵,表现作品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
文学使我们丰富,历史使我们厚重,哲学使我们睿智,艺术使我们触类旁通而富有灵感与激情,我们的文化积累越广博越深厚,声乐艺术的境界才会越高。
(二)情感表现的修养与个性
音乐表现的是情感,歌曲的情感既属于作品本身,也必然有表演者的个性色彩。相同的一首歌,经过不同的演唱者的艺术创造,便会出现不同的艺术形象。因为每一个演唱者的艺术修养、文化层次、对歌曲的理解以及个人的性格、习惯、生活条件、思维方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创造出的艺术形象便不相同。对于声乐作品的演唱,我们不能一味地模仿,而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进行创造。
情感是歌唱的灵魂,《乐府传声》中谈到,“歌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尤重。”“唱者不得真情,则邪正不分,悲喜无别。”即声音绝妙,而与词曲相背,不但不能动人,反而会使听者索然无味。
音乐是心灵化的艺术,“声情并茂”、“以声传情”是声乐艺术追求的目标,也是民族声乐的要求。目前学习民族声乐的人越来越多,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声乐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我相信,中国民族声乐必将走向世界,在世界声乐之林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金铁霖.论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探索.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
[3]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
[4]王小明.浅谈民族声乐中咬字与吐字对情感表达的意义.
【作者简介】白平,男,四川省雅安中学音乐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