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诗词教学法浅议

2009-10-16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集约古诗词新课程

欧 蕾

【摘 要】集约化学习是以学习成果(知识接受和能力培养)为根本对学习诸要素进行重组,实现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学习回报。在现阶段的高中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中,集约化原理有着实践的广阔空间与应用领域。

【关键词】语文教学;新课程;集约;古诗词

【中图分类号】G 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4-0015-02

随着语文新课程的逐步实施,教育改革早已不是一些专家学者单方面的理论研究,它越来越真实地存在于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老师、学生、知识这诸多因素的内在关系,也已由过去“老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老师引领学生走向知识”。尤其在这“后应试教育时代”,原有的基于班级授课制的课堂学习形式成了教学一线师生的最大困扰——他们既留恋于过去的单向的知识传授,又迷乱于当前的诸多新理论、新模式。因此,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阵地的课堂教学,也将或正在经历改革的阵痛。其中,构建集约化课堂不失为当下信息纷呈、模式泛滥、学习渐趋功利背景下的一种较好选择。

“集约”一词原是经济领域中的术语,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在同一经济范围内,通过经营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入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来增进效益的经营方式。简言之,集约是相对粗放而言,集约化学习是以学习成果(知识接受和能力培养)为根本对学习诸要素进行重组,实现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学习回报。在现阶段的高中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中,集约化原理有着实践的广阔空间与应用领域。

试以《词七首》的教学为例,对“集约化学习”作具体的介绍。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一、由《琵琶行》诗句“别有幽愁暗恨生”引发知识回忆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2.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李白《菩萨蛮》)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4.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5.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

感悟古代诗词中关于“愁”的抒写,导入对《虞美人》、《声声慢》、《一剪梅》三首词作的学习。明确:运用比较的方法赏析这三首词中的“愁”,能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及其表现愁情的创作手法,培养在阅读中比较、探究的阅读习惯和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阅读,交流感受,思考:词作中主人公因何而愁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使学生对词作字面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结合注释及学案相关提示,讨论、理解: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教师点拨】《虞美人》所表现的是词人的故国之念(亡国之痛);《声声慢》所表现的是女词人的悼亡之情(丧夫之痛);《一剪梅》则表现的是词人的孤独寂寞的相思之情(相思之愁)。

三、在理解这些愁情的内涵的基础上,讨论作者都是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表现这种愁情的?教师引导分析

1.《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虚实相生;

2.《声声慢》——“却是旧时相识”、“如今有谁堪摘”——触景生情;

3.《一剪梅》——“红藕”、“玉簟”、“兰舟”、“花”、“水”等——移情于物。

【教师点拨】李煜把抽象的愁情化作一江的春水,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此刻回到他的故都金陵,站在城上望着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情简直跟这江水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翻波涌浪地流向大海。李清照把愁情融入在现实的凄景和回忆的感动之中,“怎一个愁字了得”,含蕴地点明了全词的主旨,指此刻的感情状况决非一个“愁”字所能尽,而是比“愁”要深沉、凝重得多。女词人没有明说,也许是不忍心说,但是这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一剪梅》一词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两句表现了李清照特有的语言风格,即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眉头”是人的感情外露的地方,别人看得见的;而藏在“心头”的感情别人却看不见。按常理来说,愁锁眉间和愁情在心是完全一致的,唯其在心,发而为形,才有愁锁眉间之态。

四、迁移阅读

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比喻),一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类似的表现手法运用可谓丰富多彩,以李清照《武陵春》为例,引导学生思考词作对愁情的表现: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教师点拨】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在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再如,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了。李清照等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云:“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在马背上。王实甫《西厢记》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装在车子上。

五、教学小结

《声声慢》一词中七对叠字的运用,也极其生动细致地刻画了女词人丧夫后的心理过程,表现其深深的悲哀;《一剪梅》中移情于物的写法也是历来词家诗人的常用之法,这些都有待学生在课后作深入体会。

这样的教学设计,首先它能实现教学目标的集约。古典诗词的欣赏是一次融“知识、能力、情感、道德、手法”于一体的精神审美之旅。本课教学能着眼于一个“愁”字生发开去,基于词作的表现内容与艺术手法两大方向,来完成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熏陶和写作素养的训练。其次,它能实现教学双方关系的集约。在这样的题材似、手法似的诗文阅读中,集约化学习融教法学法于一体,在阅读过程中形成一种互补的关系,一改过去传统的教读、单向评价形式,真正实现老师对学生的“引领”;全体学生则共同参与,思维共荣,个性互补,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效应。再次,它能在短暂的课堂和单一的课型中实现信息的集约。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欣赏,很重要的一条是要认识它的文学承传关系,从中发现规律、认识其流变;面对浩如烟海的作品,师生都很难能一穷其尽,而相对的集中理识则可以从容地解决这个难题。

教学中,辅以声情并茂的各种形式的诵读、词作意境(电视)短片的欣赏、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从而在较多的维度完成对词作的品读,实现了学习形式的多元化——集约化。当然,作为一种课堂学习形式,集约化教学是基于实践层面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必然也应当随教学内容与教学主客体的变化而变化。

【参考文献】

[1]伍州.古诗词教学的几个步骤[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06(12).

[2]杨灿.中学语文教学如何上好古诗词内容[J].语文天地,2003.

猜你喜欢

集约古诗词新课程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猜诗词
浅谈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日本“缩小意识”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城镇建设中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