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生关系看教育价值取向的变迁
2009-10-15李娟
李 娟
先看三十年前的关系。当时生活水平普遍不是很高,能吃饱就行;精神文化方面,一个月能看个电影就很好了,大部分家庭没有电视机,学生要想了解外面的信息,除了靠上辈人的传递,此外就是老师的讲授和教科书上的内容。因此,那代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很单一,就是学生尊重老师,对老师毕恭毕敬。
再看十年前,那时社会已经开放很多,我国的经济正大踏步向前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可以通过电台、电视等接受更多新鲜的信息。随着“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也在不断地提高,普遍存在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那时只要进了大学就会有个好的工作,有较高的收入,衣食无忧,过上“小康”的生活。而大多数父母认为要想进入好的大学,只能依靠老师,老师比自己懂的多,对老师非常尊重。父母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将这种思想灌输给子女,给子女带来了压力和学习的动力。那时候,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就是简单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接触交流的时间并不多,师生关系也不是很亲密。甚至很多学生怕老师,以至于不敢和老师交流;遇到老师找自己谈话,心里就紧张得要死。
如今,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也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文化样式也越来越多,他们的知识面不断拓宽,思维的个性也在不断得到培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生的自信心空前膨胀,学生对老师的态度也不再那么敬畏,在尊重之余带着一丝挑战和叛逆,甚至是挑剔。师生由原来的上下位关系逐渐走向平等,有些处理不好的甚至走向了对立。而家长的知识水平、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教师的要求也在提高,这无形中增大了教师的压力。随着就业压力不断地增加,教师和学生的负担都在变重,师生之间的摩擦也在增多,体罚事件和虐师事件屡见不鲜。
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到现在学生追求的“自由平等”师生关系,可以看出三十年来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这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然,由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其间有消极的价值取向也是正常的。这正体现出教育与引导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