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强:江门教育的突围与跨越
2009-10-15黄治中王蕾潘孟良龙建刚罗峰黄日暖
黄治中 王 蕾 潘孟良 龙建刚 罗 峰 黄日暖
上篇记者观察
江门,五邑,地处珠三角西翼。这片千年邑境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明代大儒陈白沙,近代维新领袖梁启超,现代教育家陈垣,中国航空第一人冯如,都是这片土地的骄傲之子。现当代更是有30余位江门籍两院院士……
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为江门教育强市的创建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江门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将创建教育强市作为重大战略工程,倾力打造。历经2003年教育强镇试点建设的启动,2005年教育强市创建的重点推进,2007年开始的全面提速,而今进入冲刺阶段。在此过程中,江门的各级各类教育不断突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收获了向上突破、提升的成就与幸福。
江门教育,在均衡发展中走向公平,在优质发展中日趋科学,在特色发展中创出品牌。
珠三角,盖九市,已有六市成为南粤教育强市。仅从区域空间看,江门市所辖面积近万平方千米,在珠三角九市中位居第三。江门跟肇庆、惠州三市的面积比已评教育强市的六市总面积还多出15000多平方千米。也就是说,正在走向教育强市的江门等三市,农村教育的面更广,教育扶弱、填谷的工程更艰巨,其教育创强的难度自然更大。因此,江门教育创强的成功,将是珠三角全面走进教育强市时代的重要节点和有力推杆,也是珠三角实施新一轮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座里程碑。
1. 均衡发展:布局调整为先
教育创强的一个重要取向是均衡发展,均衡发展的前提在于布局调整,布局调整的目的是整合优化资源,提升资源的有效价值。只有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才能保证城乡教育的起点公平,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化发展。这是江门教育创强的一个共识,也是江门教育创强突破难点的一条重要经验。
按照“合理规划,重点扶持,分层推进,整体提高”的思路,江门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科学规划,一手抓好布局调整,加快实现农村中小学办学规范化,一手抓好镇中心初中、中心小学的优质化、现代化建设,做到两者兼顾,相互促进,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江门创建教育强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2003年开始省教育强镇试点建设以来,江门市共撤并改造农村中小学590所,基本改变了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布点分散、规模偏小、效益不高的状况。通过资源整合,新建扩建了一批高中阶段学校,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
布局调整的基本模式
科学规划,分步调整
学校布局调整、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结合实际,城乡统筹,科学规划,分步推进,是江门市各级政府进行学校布局调整的有效举措。
蓬江区加强城乡区域统筹,把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不断加大学校布局调整的力度,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从2002年起,蓬江区就制定并实施全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因地制宜地撤并规模过小的“麻雀学校”。从2004年开始,蓬江区进一步科学规划,加大撤并力度,实施“区镇联动,整体推进”策略,加快学校和镇(街)“改薄、建规、创优、创强”进程。如今,全区中小学数减少到61所,形成3所高中阶段学校(其中普通高中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所)、7所初级中学、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和47所小学的格局,教育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优化。同时,蓬江区不断加强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效益,促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国家级重点职中荷塘职业技术学校服装设计专业在周边颇具影响力,省重点职中杜阮职业技术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定为省重点建设专业。成人教育依靠职业学校、各镇街成人文化学校和辖区内各类院校定点培训机构,建立以技能培训为主的集学历教育、岗前职后培训、专业资格证书考核于一体的培训体系,加强在岗、下岗和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并逐步实现农业科技和职业技能教育进村入户。
开平市沙塘镇学校布局调整起步早、力度大。2000年,镇委镇政府就把丽洞中学合并到沙塘中学,完成了中学的调整工作,使沙塘中学成为具备一定规模的农村初级中学。接着把工作重点放在“麻雀小学”的撤并上。到2007年,原有的14所小学已调整为9所。2008年,镇委镇政府为加快教育强镇建设步伐,又进一步加大调整力度,形成“一中五小”的办学格局。在历时8年的逐步调整过程中,镇委镇政府本着调整一所成功一所的宗旨,认真做好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注重协调好各村之间的关系,实现稳定一方教育,稳定一方民心,让人民群众满意、放心。
鹤城镇作为鹤山市布局调整的先行者,镇委镇政府总揽全局,在科学论证、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鹤城镇小学布局调整意见征询书》《鹤城镇中小学学校布局调整方案》《鹤城镇中小学、幼儿园校车管理规定》等文件,分步实施学校布局调整。第一步,以撤并、整合规模小的中学为切入点,镇委镇政府划出180多亩土地,按省一级学校的标准规划兴建鹤城中学,将禾谷中学、五星中学、南洞中学、五育中学4所小学附设初中和鹤城华侨中学合并到新建的鹤城中学,实现“一镇一中”的中学布局调整目标。第二步,优化小学布局调整,先后将东坑、北芬小学以及桂坑、南塘分教点并到禾谷小学,将万和、坪山、五星小学合并为三堡小学,将坑尾、茅坪、五育、南洞4所小学以及五育、竹联分教点合并到第二小学,将地质队、光明、昆仑、官田、小官田5所小学以及坪顶、龙眼洞、横凤教学点合并到鹤城中心小学,并创建成江门市一级学校,实现了“四片四小”的小学布局规划。至2007年,全镇“一中四小”的合理布局得以实现,基本达到“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办学的目标。
优化配置,升级调整
“你们一定要到沙堆镇去看一看。”谈到学校布局调整,新会区主管教育的副区长张莲友说,“省督导室领导高度肯定了沙堆镇的布局调整工作,认为可以作为全省农村教育创强的重要经验来推广。”沙堆镇地处新会区边缘,地形狭长,学校布点分散,薄弱学校多,经过两次调整,到2005年从原来的18所调整为8所。但是,其中不足300人的学校仍有3所。为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2005年,镇委镇政府经过充分论证,决定划拨原计划用于兴建商住楼群的100多亩地,新建一所中心小学,规划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投入资金2300多万元,可容纳40个教学班、学生1800人。记者从其貌不扬的镇政府来到新建的镇中心小学时,不禁感叹:“漂亮!气派!”学校地处镇中心的闹市边缘,绿水环绕,一桥直达,实为求学福地。校园分区布局,数幢教学楼若即若离,收放有序;400米标准运动场和体艺馆为师生提供了足够的运动、活动空间;师生宿舍和饭堂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如此规模、如此漂亮的小学,在城市或民办学校,也许不足为奇,但作为农村的公办学校,堪称绝无仅有。现在,沙堆全镇形成了一所初中、一所小学、两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格局,办学条件实现升级优化。
后教育强区时代,新会教育如何发展?新会区副区长张莲友说:“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结合城镇化不断提速的实际,一方面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教育强区成果,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是与时俱进,进行新一轮布局调整,尤其是要扩建、新建城区校舍,增加城区优质学位。”新会区会城街道是江门市首个教育强镇。2004年创强后,会城街道没有满足现状,而是进一步加大了中小学资源整合力度,进一步优化街道学校布局。近几年,会城街道通过撤小、扩强、搬迁、改制、合并等方式,将中小学由2004年的46所撤并为35所。如将河南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改制为独立初中,扩大初中学位;将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冈州中学与邻近的新会中等专业学校合并重组为冈州职业技术学校,增加用地20多亩。经过重新布局和整合创优,近年来,会城街道新增省一级学校2所、市一级学校7所,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化建设全部达标,非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建成等级学校。
鹤山市共和镇不断提升布局调整的内涵,2005年以来,先后启动了建设3所规范化学校的工程,即按省一级学校标准装备了共和中心小学,按鹤山市一级学校标准完善了平岭小学以及易地重建了共和中学,实现了教育资源较高标准的均衡配置。
开平市三埠街道本着“结合实际、加大力度、科学整合、着眼长远”的思路,将原来21所小学整合为16所。在此基础上,三埠街道办事处按省一级学校标准易地兴建新东河中学,新建港口中学、长师附小;改建新荻中学;扩建春华小学、东河小学、星光小学、西郊小学、培育小学、港口小学校舍。同时,实施教育装备工程,进一步完善学校的教学硬件建设。如今,三埠街道各中小学都配备了电脑室、电教室,多媒体教学平台共有176个,计算机拥有量为小学42台/千人,初中63台/千人。经过多轮优化配置、升级调整,三埠街道19所中小学都建成了规范化学校,教育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布局调整的难点突破
江门市的学校布局调整既存在教育资金投入的困难,又面临化解乡村百姓与华侨的合理隐忧的深层次难题,这成为江门市突破布局调整难点的关键。
台山市水步镇镇长赵春燕颇有感慨地说到这样一件事:由于工作做得不够细,2005年8月,当地拟再撤并几所学校时,遭到有抵触思想的村民对抗,有人举起反对撤并学校的标语示威,有人搬学校的桌椅去截路,以致全镇撤并学校的计划一度搁浅。2006年3月,镇委镇政府领导经过认真学习台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工作,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意见》等文件,吸取以往教训,进一步完善了学校布局调整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镇委镇政府有关领导深入被撤学校的村委会听取意见,分片召集村委会党支部书记、主任、小学校长和有关人员开会,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动员,使大家认识到合理撤并学校是造福子孙后代的明智举措。然后,镇政府和中心小学召开全镇小学校长会议,对撤并学校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同时做好学生户籍调查,拟定学生分流计划。拟接收学校多渠道筹资,尽快解决学校因扩容带来的系列问题。2006年9月,终于将9所规模较小的学校成功撤并,全镇小学由原来17所整合为9所,形成“三中九小”的办学格局。2008年9月,又撤并了8所中小学,并创办了水步教育幼儿园,全镇学校实现“一中三小二幼”的新格局,既丰富优化了优质教育资源,也大大提高了教育现代化装备水平。
鹤山市鹤城镇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通过发动华侨、港澳同胞捐资、村民集资,加上政府投入,实现了中小学就近入学。但随着教育内外需求的变化,这种以村办学的格局越来越显得滞后,调整势在必然。因不少学校是由社会资金兴建,给学校撤并工作增加了阻力。鹤城镇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排除布局调整的阻力。一是镇领导利用各种机会多次与海外华侨、港澳同胞阐明布局调整是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大举措,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二是派遣驻村干部与学校领导、村委会干部一起反复细致地做老同志和群众的思想工作,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模式,使撤并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与配合;三是加大投入力度,努力办好试点学校,赢得群众信赖,发挥试点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如南洞片实现“四校合一”,镇政府就对这所试点学校直接投入资金近700万元。
恩平市大槐镇因村落分散,再加上传统地域观念的影响,决定了学校布局调整必须花大力气进行。为此,该镇领导多次召开各方代表会议,阐明布局调整的重要性,争取各方代表的支持,并派遣驻村干部与学校领导、村委会干部一起反复细致地做群众和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使撤并工作得到群众的配合;与此同时,加大投入力度,努力办好大槐中学和大槐中心小学这两所学校,赢得家长群众的信赖。2003年以来,大槐镇一步一步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形成了“大调整、大教育、大发展”的格局,优质学校比例达到100%,超过了广东省教育强镇的标准要求。
布局调整的善后化解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布局调整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系列后续问题,例如被撤销学校的资源利用问题,边缘地区学生上学问题,交通、住宿等引发的学生家长负担问题,等等。江门市各级政府尤其是镇级政府对此非常重视,采取认真、负责、周详的善后措施,有效化解了布局调整的后续难题,避免了因布局调整而导致学生失学、辍学等现象的出现。其化解之道主要有:
其一,适度集中,逐步调整。例如,台山市水步镇考虑到其经济基础和地理分布,小学阶段的布局调整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逐步把全镇17所小学合并为现在的3所小学;同样,恩平市大槐镇通过做大做强大槐镇中心小学,形成了一校二区的合理布局。
其二,通过建寄宿学校、设立午托、购置校车或与地方车站合作,解决家长的安全顾虑,并通过各项惠民措施减轻学生家长负担。例如,新会区沙堆镇通过“家长出一点、村委给一点、镇政府补一点”的方式减轻了学生家长的交通费负担。新会区全区在乡村学生交通补贴方面的财政支出就达到几十万元。
其三,建设、管理好中心校,让学生家长放心、安心。例如,鹤山市鹤城中学合并后,由弱校成长为强校,吸引家长争相把孩子送到镇里上学。优质学校的示范作用与聚合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其四,利用好被撤学校的资源。如恩平市大槐镇把被撤销的小学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到保留下来的大槐镇中心小学的沙栏校区和大朗校区,而原有的校舍资源则通过出租、变身村委公益设施等方式加以利用,相关收入除一部分用于镇中心小学的建设,还拿出一部分返还给村集体,既避免了教育资源的闲置浪费,又造福一方百姓。
2. 优质发展:内涵提升为上
教育创强的内核是优质发展,包括硬件之优和软件之优,尤其是体现内涵魅力的软件之优。江门教育创强的实践在软件方面呈现出丰沛的意象和深厚的修炼,包括教育体系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质量提高、文化特色彰显等各个方面。这里试从几个镇区教育发展的侧面来展示江门教育创强过程中注重内涵发展的风景。
走向教育现代化
新会区会城镇一直是区域教育现代化的龙头:1999年被定为广东省十个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试点镇之一;2002年被定为新会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镇;2004年初步实现教育信息化;2004年6月成为江门市首个省教育强镇后,该镇迈向更高目标:积极探索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制定了“特色强街,均衡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整体策略。从2006年起,全面推进“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创建活动,促进教育思想、管理体制、师资队伍、设施设备、发展水平等方面早日实现现代化。
会城镇始终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教师专业成长。通过举办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班、校本教研、结对帮扶、名师培养等方式,深入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多元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近三年来,会城镇开发的校本课程达60多种,40位教师成为“十一五”立项课题主持人,承担省级以上的研究课题71项。一手抓教师待遇提高。从1997年起,全镇城乡教师完全实现了同工同酬,福利待遇逐年提高。不但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方面与公务员同等待遇,还增加了教师职称补贴、校长津贴、班主任津贴以及全年增发4个月奖励工资、节日慰问金等。2005年至2008年,会城镇教师的年人均收入分别为3.13万元、3.4万元、4.7万元和4.82万元,平均增幅为14.34%。
会城镇从2006年秋季起先后对省内农村户籍、城镇居民户籍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落实免费义务教育政策。近三年财政拨款3.03亿元解决免费义务教育问题,切实做到应免尽免。由于在历年城市改造和发展中,不少农民因征地“农转非”“村改居”和从事渔业生产而不符合2006年秋季当时的减免条件,该镇以群众利益为重,主动扩大减免范围,额外增拔36.6万元,为1392名中小学生免除书杂费。近四年来,全镇共有3595人次的中小学生、中专中技生和大学生获得资助,助学金额高达132.4万元,助学面覆盖到所有低收入家庭。
会城镇努力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冈州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国家级重点职中的复评,成为区域职业教育的主阵地,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高达95%以上。成人教育机构健全,镇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发挥组织指导作用;各社区均设立成人教育网点,负责婚育、保健、种植、普法等知识的培训,率先建立“农村信息直通车”,2007年被评为广东省科技工作先进镇。
会城镇积极鼓励和扶持民办教育的发展。引入民资7000多万元,划拨用地140多亩,在城区兴办了一所规模达3000多人的民办新会尚雅双语实验学校,该校成为五邑地区最亮丽的学校之一。
不断完善教育结构体系
新会区沙堆镇西与古井镇接壤,东邻珠海市斗门区。该镇与时俱进,已逐步建立起从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到成人教育的比较完善的教育结构体系,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改革幼儿教育体制。为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沙堆镇实行全镇幼儿园统筹管理,具体业务由教育办(中心小学)负责,统一调拨使用经费,统一调配师资,统一教学教研活动,幼儿教育工作逐渐走上规范化轨道,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超过95%。随着幼儿教育体制不断改革,为贯彻国家《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沙堆镇坚持幼儿就近入园和建设规范化幼儿园的原则,落实分级办园、统筹管理的措施,逐步建立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行政村(社区)办学为主体,全镇幼儿教学业务由镇中心小学指导的幼教体系。
均衡发展基础教育。沙堆镇基于“强镇无弱校”意识,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力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最大程度地向“教育公平”目标迈进。该镇不断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增强质量意识,全面提高办学效益。全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辍学率为零,15周岁完成率为100%;初中阶段入学率100%,初中毕业考试全科合格率达95%以上;近3年全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为90.3%、91.5%和92.4%。
职教成教同步发展。多年来,沙堆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与新会电大等院校联合办学,镇财所、劳动管理所、农办、司法等部门积极配合,坚持“因需设业”原则,分别开设教育行政管理、汉语言文学等大专、本科班和电工、计算机、种养、统计等培训班,既为专业人员提高学历层次,又为企业、部门提供各类技术人才。同时,该镇努力办好沙堆职中,在确保生源和提高办学质量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该镇的省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是校外教育的重要平台。示范基地建立了优质水稻、水果、水产、灵芝工厂化生产等示范区和相思种子园、农业生态园,成为农业教育推广、服务的中心基地。示范基地每年邀请国家、省、市、区相关部门和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举办有针对性的农业种养培训班10多期,受训人数达千人。
坚持教育优先优质发展
台山市水步镇是台山市北部交通要道、工业重镇。该镇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工业强镇”“农业稳镇”“科教兴镇”的发展战略,坚持优先、优质发展教育。
建立完善的德育工作体系。一是强化德育责任。各校成立领导机构,明确党、政、工、团、队、妇等组织的育人责任,落实班主任、科任教师、团队干部的德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让每位教师都成为德育工作者。同时,成立“家长委员会”和“关工委”,定期沟通、交流和研究德育工作,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全员育人,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机制。二是优化德育内容。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法制、安全教育为主要内容,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各校配备了兼职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及时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三是优化教育环境。该镇结合“平安和谐校园”创建活动,积极沟通派出所和交警中队,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专项整治。办好家长学校,每学期组织家长培训学习,培训面达85%。同时,落实家访制度,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形成教育合力。该镇认真抓好德育基地和实践基地建设,把许鸿羡烈士纪念亭、李德光烈士纪念馆、水步敬老院、三明灯饰有限公司、环球集团、井岗金安五金厂等定为德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每学期各校有计划地组织师生到这些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开展社会调查和劳动实践,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环境。近三年来,该镇学生德育考核优良率达92%以上,后进生转化率超过85.6%,师生违法、犯罪率均为零。
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一是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开好每门课程。全镇小学从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从四年级起开设信息技术课。二是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细化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教学环节的要求,认真抓好常规教学“五个”环节的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三是积极探索和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严格控制考试次数,改进考试形式,严肃考风考纪,逐步形成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加大教学科研力度。建立、健全教研网络。中心学校设立专职教研员,全镇小学分高、中、低年级建立8个学科教研组,初中以学科为单位建立12个教研组。各教研组在市教研室和中心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研活动,全面提高教师的“课改”能力。着力实施校本教研。每学期前两个学月为“教学示范月”,骨干教师上“示范课”,为新教师提供学习平台;每学期第四个学月为“新教师教学汇报月”,由近三年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上“展示课”。与此同时,抓好教改课题研究,积极引进一批有较高价值的课题,挑选一批骨干教师负责实验研究。近年来,该镇中小学在台山市立项课题有5个,部分课题的研究已初见成效。
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近三年小学毕业生质量抽检,全镇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合格率均达90%以上并逐年提高。初中升学考试成绩显著,“四率”达标,屡获“中考成绩优良奖”。中心小学更是全市同类学校的佼佼者,被誉为“四乡小学一枝花”,自台山市举行教学质量抽检十年来,每次参加抽检,成绩均进入全市前四强。近三年,该镇荣获台山市“教学成绩优秀奖”。
致力创建系列教育基
鹤山市共和镇地处鹤山市东南部,2002年被评为“全国星火小城镇示范镇”创建单位,2003年被评为广东省中心镇、广东省城镇化技术集成应用试点单位,2004年被评为全国重点镇,2003年和2005年被评为广东省文明镇,2006年通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验收。
该镇充分发掘本镇文化生态资源,为共和中小学先后创建了系列教育基地:包括千年古樟树中小学环保教育基地1个,集雕塑、书法、诗词等艺术于一身的大凹关帝庙中小学艺术教育基地1个,“银雨灯饰厂”中小学科普教育基地1个,还为小学设立了红领巾街和敬老院两个实践基地。课外教育基地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课程资源。此外,为了创建文化名镇,镇委、镇政府筹资350万元在镇中心区域建起了江门市最大的镇级图书馆——邦弘图书馆。2009年计划投资4000万元建设面积为50000平方米的共和镇文化广场及共和公园。
该镇邦弘图书馆是镇政府与厂企合作办教育的典范。2000年,由镇政府出地皮,鹤山真明丽集团有限公司出资兴建的邦弘图书馆占地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10平方米,工程造价350万元。该馆是面向社会开放的多功能的公益性文化教育基地,内设镇成人文化学校校本部。馆内设有5个大小不等的高档次培训室,最大的有200个座位,最小的也有50多个座位,全部配备了多媒体平台。该馆藏书10余万册,涉及科学、文学、音乐、教育、政治、历史、法律、医学等22大类,光盘2000片,总价值300余万元。馆内设置阅览室、棋艺室和展示厅等,为不同层次的人群提供最佳学习场所。该馆落成以来,培训课程安排紧凑,2005年至2007年各类培训人次分别为7905、8615、8725,内容涉及岗位技能、产品、管理、采购等门类。2007年开始新增中专和大专学历培训。
努力营造良好社区学习环境
开平是华侨之乡、碉楼之乡、曲艺之乡。作为中心城区的三埠更显深厚的文化教育底蕴。
文体社团蓬勃发展。三埠历来重视文艺团体的建设,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积极弘扬和挖掘民间艺术,书画、摄影、文学、曲艺、舞蹈、盆景、收藏等群众文化协会和篮球、乒乓球、羽毛球、门球、象棋、茶艺等体艺团体遍布大街小巷。文艺社团有群声、新艺等曲艺社18个,还有三埠青年艺术团、三埠少儿艺术团、西郊小学童声合唱团、达德小学红豆粤剧团、新安小学少儿民乐团、三埠青年交谊舞团、三埠老干部艺术团等。曲艺社团十分活跃,在三埠地区每天有多场演出,男女老少人人参与,丰富了广大群众文化生活。三埠街道每年利用各种节日举办大型文艺晚会、读书节、青年论坛、体育竞赛、龙舟赛等活动。通过各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营造了“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学习环境。
三埠拥有一支高素质、高产量的文艺创作队伍,活跃在文艺第一线,为促进侨乡文化教育事业作出贡献。本地作品《福天福地幸福歌》获广东省第四届“五个一”工程奖,被指定为江门侨乡旅游节主题歌。《百元祭》获省第四届群众戏剧花会金奖,代表广东省参加山东博兴国际小戏小品艺术节获得优秀编剧奖。2008年元旦,三埠教师合唱团参加全市中小学教师合唱比赛荣获第一名。
优质教育惠及全民
蓬江区以“构建具有蓬江特色的基础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为总体目标,以创建教育强区为抓手,大力推进教育事业沿着均衡化、规范化、优质化、现代化的方向又好又快发展。
蓬江区地处江门市中心城区,区管学校中有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国家级和省级重点职中各1所,省一级学校12所、幼儿园2所,市一级学校26所、幼儿园6所;还有市属7所大中专院校、17所中小学坐落在蓬江辖区内,其中五邑大学、江门市职业技术学院、景贤学校、紫茶小学等在省内外均享有良好声誉。
蓬江区大力发展社区教育,为居民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目前,区镇两级有公共文化教育中心17个,村级(居委)文体活动场所212个。其中,棠下良溪后珠玑巷历史文化古村、周郡学校周总理纪念室、陈垣故居、华侨广场、青少年宫等都成为重要的社区教育基地。该区在全市率先开放学校资源,主动将学校教育融入社会。同时,一大批富有教育性、娱乐性的社区文化设施,成为学校德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丰富了中小学生德育载体,形成“学校德育社会化,社区建设育人化”的育人氛围。该区83个社区中有33个评为广东省“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其中,范罗岗社区是“全国商业示范社区”, 农林社区是“全国百佳学习型社区”“广东省平安和谐红旗社区”。2007年,该区获“全国和谐邻里建设示范城区”和“全国残疾人社会康复示范区”称号。
在蓬江区,发展教育事业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职责,全区各级各部门都以关心支持教育为己任,全力推动教育发展。各镇(街)政府积极承担相应的义务教育办学责任,优先投入资金建设和改造学校。杜阮镇政府宁可缓建办公楼也要建好校舍。村委会、企业集团、经济组织等重视属地教育,加大支持力度。环市街白沙企业集团公司创办了全省首间村委会主办的省一级学校;白石村委投入2000多万元新建甘光仪学校,拿出200万元设立奖教奖学专项基金,并从2002年起在全市率先实行村民子女从幼儿园到高中全部免费上学。
该区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2004年以来,大力引进教育人才,招考录用教师451人。推行城乡教师、校长轮岗交流制度,优化了校长、教师两支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通过蓬江教育论坛、城乡学校师徒结对、课改带头人导课、送教下乡等活动,提高校长、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实施“五二五名师工程”,从2004年开始,着力培养5位名校长、20位名教师和50名学科带头人。该区将关爱教师落实到改善工作环境、增加福利待遇等方面,努力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2006年,统一并提高了全区中小学教师住房公积金、“四大节日”补贴标准。2007年,全区教职工年人均增加收入超过6000元。区委、区政府郑重承诺从2008年起连续三年每年增加教师收入年人均不少于4000元。
该区紧紧抓住课程改革这一核心环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做到“五保障”。一是组织保障。区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加强对课程改革的领导,为全区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二是经费保障。区财政设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培训,专项研究、实验推进等工作,为学校补充更新教学仪器、设备设施,保证课程改革的需要。三是师资保障。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对课程改革实施人员进行全员培训,培训面达100%。四是制度保障。该区先后出台了《蓬江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等9个课改文件,从制度上确保课改工作的顺利推进。五是过程保障。每学期召开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或课改现场会,开展课改成果交流与研讨,从内容上确保新课程改革纵深推进。
3. 特色发展:品牌打造为重
教育特色,既包含价值取向的求同,又体现发展实践的错位。教育特色与教育品牌相互联系。江门五邑有“侨、楼、泉、风”的人文特色,其所创建的教育特色也别具一格,是江门教育创强地图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如小鸟天堂般令人神往。
独树一帜的“平民”教育
鹤山一中的校长说,在鹤山一中,学生相互理发、轮做饭堂服务员,用校规狠刹攀比歪风,看似与现实格格不入,却收效显著。
走进鹤山一中,一座建校时建立的牌坊赫然入目,上书“饮水思源”。84年前,这所由海外邑侨、港澳贤达捐资创办的学校用筹款买下南山,抽水上山供学子饮用,立下此坊。几十年来,南山学子始终谨记: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前人艰苦筹建而得。
宁静南山上,参天大树无数,有的是1925年建校时栽下的。在这环境优美的校园中,没有一个花匠工和清洁工,全部清洁、绿化劳动均由学生自己动手,有些绿化小区还是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栽种;校道一尘不染,宿舍饭堂井然有序,学生着装朴实无华,处处让人感受到两个字:朴素。
访谈间,校长谈到,在鹤山一中,无论贫富,有教无类:学生穿着统一的校服,严禁佩戴各种饰物,穿鞋的价钱不能超过80元,力戒高档消费,杜绝在衣着用品上争相攀比的不良之风;全校学生均按规定的发型相互理发,学生理发技术列入劳动课评分范畴,校园内多年未出现学生烫发染发、油头粉面的现象;学校清洁全年由学生负责,每周安排2节劳动课,每学年的寒暑假都有回校劳动日,一年365天,每天都有学生搞校园清洁。在饭堂,有各班指派的学生轮流值日——扫地、抹桌子,学生浪费粮食、浪费用水等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自觉养成了文明就餐的良好习惯。
“尊师爱生、勤教苦学、艰苦朴素、守纪爱国”的校训成为鹤山一中师生血液里的一部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经过近20年历任校长的锐意改革,高标准、严要求的管理,“平民”意识已经深入学生的心中。
对于学生互相理发,有的家长曾颇有微词。校长解释说,学校请了专业人士教理发,学生理发前是经过认真培训的。作为劳技课,理发不但可培养技能,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观念,即不讲大道理,抓细节,形成制度,环境育人。学校定期举办理发大赛,节假日到校外进行义务理发活动也已实行了十几年。
“呵呵,那简直是‘地狱!但我得益甚多。”大学毕业的小宋这样评价在鹤山一中的6年,“最大的收益是个人修养上的自尊自我,‘存乎一心。”
让鹤山一中名声在外的是历年高考的骄人成绩。近年来该校吸引了远至山东、福建、湖南数省和广州、佛山等地,近至江门市区、顺德、南海、高明的莘莘学子慕名求学。单靠抓分数不会成功。人们不禁要问:分数之外成功在何处?艰苦朴素教育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了解了鹤山一中的平民教育特色,相信你心中已有了答案。
多姿多彩的体艺育人
以书育人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不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文化,不仅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更凝聚着一种民族精神。
走进蓬江区发展小学,校园、 教室、走廊、办公室处处可见著名书法家的墨迹。书香、墨香、丹桂飘香;写字、认字、学文写字。学校坚持开展认字、识字、读诗、养德修志四结合的校本研究,通过学文、写字,诵读经典古诗词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校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通过校本课程的设置,传承江门特有的茅龙书画,如设立茅龙书画兴趣班,使学生在五邑先贤思想的熏陶下,达到“文在悟,德在守,道在行,志在坚”。学校连续两年被授予广东省书法名校、广东省书法教育先进学校等称号。
发展小学的校长说,学校坚持“四定”“六坚持”:定教学计划,定教学内容,定教学时数,定教学评价;坚持每天16时20分全校统一在《高山流水》古筝音乐中练习一页硬笔书法;坚持每天下午举行学生书法兴趣小组活动,让书法人才脱颖而出;坚持每周上一堂毛笔书法课,让人人都有练习书法的机会;坚持每月举行一次教师书法兴趣小组活动,加强师资力量培训;坚持每学期举办一次学生写字比赛,张扬学生的个性;坚持每学年举行师生书法展览,让师生的才艺得到展示。这样,学校在写字教学中,坚持以“以写学文,以文悟写”为宗旨,从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和为人处世教育。
发展小学的书法教学名扬江门,学生书法作品已经走出五邑。2009年4月5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科学生活博览会暨第二届全国《畅想未来》中小学生书画摄影大赛及作品展,特邀该校四年级学生陈俊威在开幕式现场即席挥毫。
国球小摇篮
恩平市年乐夫人学校一直以“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为办学理念,坚持快乐体育教学。为了让乒乓球教学成为学校快乐体育活动中最亮丽的奇葩,学校专门聘请了国家级乒乓球教练,筹资近百万元建成乒乓球训练基地,把乒乓球特色教学纳入教学常规工作。
记者了解到,该校除了抓好基本训练、科学训练外,还注重乒乓球特色教学的科研活动,不断总结经验,提升教学水平。他们总结出多种有效训练方法:赛练结合、以赛代练法;2分制训练法;30分钟升降级训练法;心理素质训练法等,并写出专题论文《少年乒乓球创新训练方法研究》。
年乐夫人学校的乒乓球队参加国家、省、市等大型比赛都取得优异成绩,获得国家级冠军20多个。2007年7月,得到“向阳杯”理事会的重视和推荐,国家体育总局乒乓球羽毛球运动管理中心批准年乐夫人学校承办第二十一届全国小学生“向阳杯”乒乓球赛。在比赛中,该校乒乓球队夺得了8枚金牌中的6枚,还获得了两个第二、两个第三和“体育道德风尚奖”, 在恩平体育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楚河汉界的跨越
开市市三埠街道中山小学在创特色求发展理念指导下,积极开展中国象棋特色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增强学生跨越人生“楚河汉界”的素质。
棋艺专栏、悬挂的棋盘、教学大楼上所镶的铜字对联,一走进中山小学,记者就感受到了中国象棋的浓厚学习氛围。该校制定中国象棋特色教育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设中国象棋辅导课,把象棋活动列入学校的体育课程;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指导学生学习象棋,按低、中、高年级分别设立象棋普通班和高级班,每天下午放学后进行一个小时的棋艺训练。该校中国象棋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通过下棋竞技,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独立、冷静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提高了学生品德修养,开阔了学生思维。
文武双全,德艺兼修
“傲气面对万重浪,热血像那红日光,胆似铁打骨如精钢,胸襟百千丈,眼光万里长……”在新会区第十届运动会开幕式上,一群小学生的武术表演博得观众的阵阵掌声。晚会上,形威神俏的醒狮表演,英武矫健的平拳、双夹单棍与大红旗棍对拆,单腰刀与缨枪对拆……令观众纷纷称赞:“好一群功夫小子。”这群功夫小子就是新会区崖门镇黄冲小学的学生。
作为全国第一所蔡李佛武术学校,黄冲小学编写了关于蔡李佛的乡土教材,将蔡李佛武术编入课程,并与体育课结合起来,培养“文武双全,德艺兼修”的新一代蔡李佛弟子。在教材编写中,该校重视挖掘、搜集有关蔡李佛的历史、典故、传说,展示蔡李佛秉承“武德立身”的宗旨,崇武尚德,注重“仁、智、勇”。
为避免学生学习武术之后恃“武”凌人现象的发生,学校注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求学生在习武之前先习笔,使他们认识到学习武术志在健身强体,锻炼意志毅力,树立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
开平市沙塘中学也把武术教学作为学校的一项特色,创立了有自我特色的武术操,组建了醒狮队和武术队,激发了学生对武术和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校一品牌, 一生一特长
蓬江区环市街道充分发挥中心城区信息、设施和人文优势,实施“一校一品牌,一生一特长”的特色办学策略,鼓励学校培育、发展特色项目。美景、发展、江华、北郊小学等校成为江门市首批体育特色学校,美景小学还被命名为省传统体育特色项目(太极拳)学校,发展小学获广东省书法名校奖。紫沙小学“琴棋书画”四项国学活动和杜阮镇独轮车,荷塘镇舞龙、醒狮等项目,都具有浓郁的传统特色。近三年来,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各级各类比赛或表演屡创佳绩,在武术、棋类、跆拳道、乒乓球等项目比赛中,获前六名的国际级奖33项、国家级奖40项、省级奖281项、市级奖183项。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和体育合格率每年都达97%以上,并向市级以上体校或运动队输送了11名优秀运动员。
开平市三埠镇各中小学以“校校有特色,人人有特长”为支撑点,以创建特色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三埠镇初步形成语言、体育、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四大学科特色,打造了一批办学特色鲜明的品牌学校。长师附小的综合艺术、春华小学的篮球、迳头小学的排球、达德小学的开平民歌、西郊小学的合唱等大部分的学校已打造出自己的特色教育品牌,培养了大批“合格+特长”的全面发展的学生。特色教育硕果累累,生机勃勃。
新会区会城街道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独特的区域人才优势,从2006年开始全面启动创建特色学校工程。确立“以特色项目促进学校发展,以特色品牌提升办学品位”的改革思路,经过几年的努力,创建工作取得重大成果。各中小学开发了德育、学科教学、体育、艺术四大类近60个特色项目,编写了38种特色校本教材,涌现了一批在区内外有影响力的特色项目和品牌学校。如夺得广东省第八届中学生篮球赛男子冠军的冈州职业技术学校着力打造篮球品牌,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建立“冈州青少年俱乐部”。创新中学、梁启超纪念中学、德兴小学成为全国少年军校示范校。平山小学成为广东省体育传统项目游泳网点校和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等等。据统计,近四年全街道特色教育取得的集体奖励有国家级2项、省级1项、市级12项,取得的个人奖励有国家级137人次、省级244人次、市级224人次、区级529人次。2008年1月举办了“会城街道创建特色学校成果展演”,取得空前成功,获得群众的高度评价。
扎实有效的帮扶机制
“甄老师,你什么时候再来给我们上课?”
“甄老师,你上课太有趣了,你一定要再来!”
……
送教下乡已有好一段日子了,每每回想起上完课后孩子们围在我身边的温馨场面,我心头便会涌起作为老师的巨大幸福感与满足感。
在给这班孩子上课前,该校的校长像是要给我打预防针似的说:“甄老师啊,我们这里的孩子比不上城里的聪明,你上这节课可要辛苦了!”该班班主任兼数学老师也说:“我们班的孩子比较笨,考试成绩也不好,只怕难为你了。”
然而,一节课下来,我觉得流畅而实在。尽管孩子们的口头表达欠完整,尽管他们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但他们的求知欲是那样的旺盛,他们的兴致是那样的浓厚,他们会在老师的引领下去获取知识,去发现问题,这难道不就是一种能力吗?谁说他们是启而不发的石脑子,用炸药都炸不开窍呢?
闲谈中看出,该班数学老师对教学充满热情,对新课程理念也了如指掌,究竟是谁令我们的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又是谁令我们的老师对孩子们失去了信心?校长无可奈何地对我们说:“稍微好一点的学生不是转到城里去读就是出国。刚才举手最积极的小陈同学,上到五年级就要出国了,你说还指望什么呢?我们乡村的家长不及城里的家长意识高,他们只顾忙于生计,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有的甚至要孩子辍学回家帮干农活。社会风气也不好,打麻将、买六合彩的歪风邪气也影响着老师的教和孩子的学……”
我顿感自己的渺小和无力,看来我们的帮扶工作要更深、更远……
上文是台山市台城二小一位教师的支教随笔。台城二小是一所名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都让人称颂。学校担负着帮扶海宴镇全镇小学的重任。
为了落实帮扶措施,完成共建任务,台城二小积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有特色、有成效的帮扶工作,包括帮助海宴镇各小学确立办学思路、完善学校制度、改善教师培训方式、更新教学理念、探讨办学特色等各个方面。学校采取“送点子、送技术、送温暖、送信息”等措施,通过现场、电话、网络等方式,进行多层次的研究交流活动。2008年以来,每一位支教教师都在对口学校上过研究课,全校支教教师到海宴镇各小学上研究课达60多人次,并组织大科组教研6次,研讨会3次。
诚心帮扶必多赢。当教育帮扶成为一种制度和风气之时,教育的公平会因此而添彩。
4. 发展保障:各级强势投入
教育创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江门虽位列珠三角城市群,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加上受金融海啸冲击的影响,经济面临较大困难。但江门各级党委、政府解放思想,强化共识,建立保障体制,创新投入机制,强力投入教育,取得显著成效。
强化共识
江门市委、市政府早在2000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了2009年建成教育强市的规划,并把它纳入江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列入政府每年督办事项。为此,江门各级党政不断强化教育创强的共识,落实教育创强的各项政策、措施。
蓬江区为确保教育创强的如期实现,实行“六个优先”: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工作优先研究,教育经费优先安排,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育困难优先解决,教师待遇优先落实。做到“四个坚持”:坚持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经常研究教育工作,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问题;坚持健全完善区领导干部挂钩联系学校和教育工作实绩考核等制度,切实履行政府责任;坚持经常深入学校调研,为教育排忧解难;坚持每年教师节期间召开全区庆祝教师节大会或教师代表座谈会,表彰、慰问教师,倾听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蓬江区环市街道落实“三个到位”,大力推进教育创强进程。认识到位:街道领导班子把争创教育强街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执政为民的一项大事,抓紧抓好;领导到位:成立创建教育强街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管理到位:建立健全教育工作实绩考评制度、领导与学校联系制度、奖教奖学制度和年度教育工作分析制度,把学校的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确保教育创强工作有序、高效地开展。
开平市三埠街道办事处注重提高软实力,强化“三个先行”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要先行;建设和谐社会,学校要先行;率先实现现代化,人才要先行。通过电台、电视台、互联网、报刊等媒介,大力营造创强氛围。
鹤山市共和镇清醒的认识到:共和作为典型的农业小镇,要强镇富民,经济腾飞,社会和谐,就必须抢占教育这一时代制高点,夯实教育为民这一奠基工程。原镇委书记、现任鹤山市委常委梁暖勋在共和任职时果断决策:宁可搁置兴建镇政府办公楼计划,也要集中财力为中心小学建设一流校舍,并向全镇干部发出“绝不让共和的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的呐喊。基于镇主要领导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共和镇坚持每年都将教育优先纳入镇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确保了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
新会区,台山市水步镇,鹤山市共和镇、鹤城镇等区、镇都坚持教育先行理念,积极做好教育创强的宣传发动工作,强化教育创强共识,增强教育创强的主动性和紧迫感。
强力投入
教育创强,投入巨大。但江门市既没有雄厚的财力支撑,又不能像经济欠发达地区那样获得优厚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因此,江门教育创强的资金投入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近几年自身金融、土地等问题的影响,江门市各级财政增收放缓,导致财政性教育投入能力减弱;二是近年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仅此一项江门全市每年就增加刚性教育支出3亿多元,增加了地方财政的压力;三是新实施的教师收入水平“两相当”政策,预计2009~2011年江门市要新增教育投入8.8亿元,各市、区将承受更大的财政压力;四是江门市所辖镇(街)数量多,全市74个有教育责任的镇(街),需要创建53个教育强镇(占70%),加上地域广,弱小学校多,至使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整合、扩充的难度较大。
面对困难,江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知难而进,竭尽全力持续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确保教育经费连年增长,并千方百计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创强,切实保障教育创强经费的投入。
江门市蓬江区逐步完善“政府为主、社会支持、侨胞捐助”的多元筹资机制,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年加大教育投入,落实教育财政拨款、生均教育经费、生均公用经费“三个增长”,且每年财政超预算收入部分,优先安排教育支出。如2005年至2007年,蓬江区财政经常性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20.16%、19.82%、26.91%,而教育财政拨款分别增长22.04%、22.14%、29.89%,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比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平均高出2个百分点。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城镇免费义务教育、教师增加工资补贴、创强专项资金均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快速投入、集中投入、强力投入,为蓬江创建教育强区提供了坚实保障。
鹤山市鹤城镇对教育创强坚持“两个优先”,以强大的投入确保当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教育投入优先安排,鹤城镇政府在财政开支中优先安排教育经费,并逐年提高对教育的投入;教育发展优先保障,鹤城镇对教育规划用地优先考虑,学校扩建所需用地都是当地的黄金地段,但无论是镇政府,还是村委、村民,都以大局为重,预留或优先提供学校建设用地,毫无怨言。
开平市三埠街道办事处坚持“投入教育就是投资未来”,建立起政府财政拨款为主,村(居)委会、企业和社会资助为辅的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投入机制,坚持做到“三个不动摇”:财政预算优先安排教育不动摇,城市规划用地优先满足学校建设不动摇,教师人事调配优先安排不动摇。生均教育经费、生均公用经费和教师平均年收入逐年提高。三埠街道近几年总投入5000余万元,先后扩建、兴建中小学11所,生均占地面积从2000年的7.8平方米提高到2008年的9.3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则从2000年的4.9平方米提高到2008年的6.8平方米,办学条件大为改善。
恩平市、台山市等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地区在教育创强的推进过程中,主要采取以镇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办法,市、镇共同努力,确保创强资金投入到位。为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恩平、台山等市采取“四个一点”的办法,即财政出一点,社会捐一点,学校筹一点,银行贷一点,加大创建教育强镇的经费投入。其中“社会捐一点”,主要是引导江门籍的华人华侨为教育捐钱捐物,献计献策。
作为“中国第一侨乡”,江门素有“海内一个江门,海外一个江门”的说法。旅居西方文明核心地的江门侨人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强烈希望家乡的后代能够掌握先进文化,“雄于地球”,因此,华人华侨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就成为五邑地区近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江门市,华人华侨捐资修建起来的小学、中学几乎遍及每个乡镇。如新会区会城镇近4年港澳侨胞捐资达1300万元。而此次江门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创强的大力宣扬和发动,更是引得无数华人华侨慷慨资助。
鹤山市共和镇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坚持“小镇办大教育”的战略,全面提升硬件水平。规划用地大气魄,共和镇虽然土地资源缺乏,但近几年先在镇中心区域划拨75亩地兴建共和中心小学,划拨217亩地兴建共和中学,划拨4500平方米兴建邦弘图书馆暨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资金投入大手笔,在镇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共和镇仍想方设法确保教育适度超前发展。2002年,镇财政收入仅有1300万元,却建起了投资达1800万元的共和中心小学;2007年,镇财政收入仅3551万元,又决定投资4000万元新建共和中学。在大手笔兴建学校的同时,共和镇还坚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从2005年至2007年,共和镇每年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占财政经常性收入的27%以上。这对于一个财政收入不大、经济实力不强的小镇来说,反映出的不仅是当地决策层对教育的偏爱,更是他们在科学发展上所具备的大视野与大智慧。
台山市水步镇为创建教育强镇,克服种种困难,在财力十分吃紧的情况下,保证教育经费优先安排,并逐年加大投入力度。2005年到2007年,教育经费投入分别为:729.06万元、845.38万元、1038万元,同比增长12.74%、15.96%、22.79%。并发动广大华侨、港澳同胞捐资244.75万元,各村委会共投入61.06万元。2008年,水步镇又投入1097.66万元,用于等级学校和教育强镇的创建工作,镇内各校的办学条件大为改观。
恩平市大槐镇坚持“弱财政办大教育”,在镇财政极为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优先安排教育经费,对教育的拨款逐年增加。近年来,大槐镇多渠道筹集资金1860万元投入教育,用于镇内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
新会区沙堆镇经济发展迅速,但从经济总量看,该镇仍处于新会区各镇(街)偏后的位置,镇财政相当困难。为确保教育创强如期实现,沙堆镇果断决定,缓建镇政府办公楼,挤出经费建学校,真正做到财政开支优先安排教育经费。此外,沙堆镇十分关注扶助贫困学生的工作,镇民政部门每年都深入调查落实低保对象,建立贫困学生档案,并与教育部门密切协作,争取各方支持做好扶贫助学工作。每年受资助人数均超过300人。多年来,沙堆镇未出现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现象,实现“人人有书读,个个读好书”目标。同时,对残疾儿童少年实行随班就读,并给予更多的关爱,入学率100%。
下篇深度解读
5. 对话市长:平坦中的崛起
李崴,江门市副市长,先后在大学和省教育行政部门任职18年,主管江门市教育工作也将近10年。近30年的教育生涯中,他对教育一往情深,参与或主持过多项教育改革,对教育有着深入的研究。
李崴副市长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谈到,江门作为中国第一侨乡,有着重视教育的悠久历史,这片古老的五邑土地培养出大量的优秀人才,这为江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而他本人也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并用于指导教育改革的实践。
“平坦的世界需要改革。面对平坦的世界,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有创意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李崴多次强调的观点。作为主管教育的副市长,他从“世界是平的”理念出发,结合珠三角地区发展一体化的背景,悉心研究江门教育的改革发展,对江门市的教育创强实践提出了许多富有前瞻性的见解。
平坦世界——需要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李崴解读】
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2006年写的《世界是平的》一书,讲的是经济全球化下全世界将会“变平”,变平以后的世界,财富、人才、资源等都会均衡流动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弗里德曼以很多亲身经历的故事,描述我们应该如何迎接平坦的世界的到来。这本书中所谈到的问题和应对问题的办法,与我们的教育改革问题显得十分密切相关。为什么这样说?书中有一个很浅显的例子。假设这个世界上就是中美两国,中国1000工人其中80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熟练工,美国100个工人,其中80%熟练工。你知道美国人担心的是什么吗?是那20个技术水平较低的美国工人。因为,他们必须与920个中国工人竞争。这20个美国工人之前所以有不错的收入是因为相对于那80个美国熟练劳动力,他们的数量很少。任何一个经济体都需要低技术水平的劳动者。但是现在中国和美国已经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在这个两国世界里,非熟练劳动力的总量达到940人,熟练劳动力160人。20个技术水平较低的美国工人所从事的是可替代性工作——这些工作可以轻易地被转移到中国,所以这20个美国人将面临工资下降,以至失业。为了保持或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他们必须提高自己受教育的程度,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在国际市场中参与竞争。在平坦的世界里,一个国家会比在传统球形世界中更快地失去在某个领域中的比较优势。比如,中国和印度现在可以在很多领域中与西方发达国家竞争,而这些领域在过去曾被发达国家垄断。如果这些西方发达国家想保持自己的领先水平,他们就需要对自己的战略做出调整,以更快的速度转移到更加新兴的领域中去。平坦的世界使得新兴行业大量出现,新的工作岗位也就层出不穷,新岗位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能够胜任。结论:教育要进一步改革和大力发展。
【记者手记】
世界是平的。持这种观点,人们非常关心在这个扁平的世界里,如何让我们的下一代不走下坡路。这里,没有什么诀窍,关键是什么样的教育能让我们的下一代具备承担新工作的能力。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看待我们的教育改革,无疑让人充满了紧迫感。
先行先试——教育改革怎么改
【李崴解读】
教育改革首先要确定的是培养什么类型的人的问题,这个位没定好,改革的方向就会出现偏差。一般说,人才有多种,如专家型、万金油型、复合型等,在平坦的世界里,我们会需要一些什么样的人才?专家型人才通常在很窄的领域内拥有高深的技能,在其擅长的领域之外,他们就会变得无用武之地。万金油型的人什么都会一点,什么都不精通,他们虽然可以根据需要迅速转变,但难以赢得企业的信任。复合型人才则是那种样样精通,能不断学习新的技能、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承担新的工作任务的人才。他们善于不断地学习和适应新的环境。我们要承认这样一个现实,我们的孩子不太可能像我们这一代一样一辈子只在一家公司工作。他们必须要像瑞士军刀一样,通过我们的教育使自己成为复合型的人才,以便更加适应这个平坦的世界。
关于复合型人才,还有一个例子。在印度“硅谷”班加罗尔,现在最缺乏的不是软件设计人员,而是一种叫做“首席综合官”的人,他们所需做的工作就是把复杂产品的功能、性质、效果等问题用简单的语言解释给别人,让人听懂。这种工作实际上就是一位懂得计算机、懂得文化、历史,而且口才又很好的讲述者。你讲述得越出色,公司订单就越多,公司业绩就越好,你的工资也就越高。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传统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把其分解成各个部分,逐个解决,但是现在,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把分散的东西综合起来,要有一般专业的知识、技术、历史、文化、艺术和口才等,从整体入手。正是这种综合性的工作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平坦的世界正需要复合型的人才,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有创意的复合型人才。还有这样一个例子:现在十分热门的动漫行业出现了一个新工种——创意设计顾问,这种人需要掌握一定的绘画基本功,但只是提供一个草图给客户,向客户提供一个转瞬即逝的想法。尽管只是一个草图,客户仍然愿意为此支付较高的报酬。结果,有创意的画家就卖点子,大多数具有绘画技巧以至天赋的艺术家,只能老老实实按照别人的草图去完成漫画的全图。
【记者手记】
平实的例子,反映了非常深刻的问题。复合型人才加上创意,便能创造出新的价值。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我们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这种理念如何落实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需要我们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级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
教育公平——政府的天职和良心
【李崴解读】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以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了这么一段话:公平正义就是要尊重每一个人,维护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在自由平等的条件下,为每一个人创造全面发展的机会,如果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天职,那么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就是政府的良心。教育公平同样是我们政府的天职和良心!如今,我们已经有并且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镇区市达到教育强镇、强区、强市,但我们追求的教育强市并不只是几个地区或几所学校强,而是全市所有的学校都要强。建成教育强市后应该怎么办?就是要追求公平!是否所有的学校都强了?是否所有学校都一视同仁,一样的投入、一样的设备、一样的老师,一句话,是否一样地重视?是否尊重每一个人?是否让每一个孩子都上好学?这些就是我们在教育创强后应该好好考虑的。我十分欣赏我市的第一个教育强镇——会城镇。前些日子,我参加了他们搞的一个创建特色学校的活动,全镇100%的学校都展现出他们创特色的多姿多彩的成绩,这应该是公平教育的一种尝试。当然,教育公平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比如,我们还大量存在农村和城镇学校的公平问题、公办和民办学校的公平问题、普通高中和职业中学的公平问题、本地居民和外地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公平问题,这都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去解决、去创新、去改革!
【记者手记】
教育公平是李崴非常关注的问题。在与记者的谈话中,李崴强调,教育强镇、强市的建设,就是教育公平的实践。在这个舞台上是可以做大文章的。比如,在搞好基础设施、设备的基础上,可以用网络手段、信息化技术来建立公平教育的平台,特别是让农村孩子的受教育环境得到改善,最终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素质。
优质教育——培养优秀的品格更重要
【李崴解读】
什么是优质教育?创建省一级以至国家级示范性学校?素质教育或者说德智体美全面教育?或者两者之和?去年底,深圳教育界作了一项调查,在“家长对不同等级学校的满意度”选项中,子女在省一级学校就读者,表示很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分别为22.1%、65.2%,这与市一级、区一级学校的家长态度没有明显的差异,这两对数据分别是18%、63.9%和19.3%、61.3%。这说明家长对优质学校并不觉得明显的满意,或者说优质学校并没有给家长带来优质教育的感觉。我觉得,这充分说明优质教育主要不是体现在校舍、设备等硬件上。对幼儿园来说,什么是优质教育,肯定不是“双语幼儿班”,也不应该是“幼儿电脑班”,更不应该是很多家长认为的每天都要布置大量的课外作业,或孩子每次考试成绩都是100分。学校(包括幼儿园)是育人的地方,除了教会少年儿童必要的基础性的知识外,更重要的应该是教会孩子们做人,培养好的心态和品格(如胜不骄败不馁的性格,宽容大度的态度,尊重他人的礼貌等)。这些优秀的品质比知识更重要。我们江门市的教育在追求优质上都做了些什么?都做得怎么样?如果做得好应该从平常孩子们常有的笑脸上看出来,应该从孩子回家的行为、礼貌中看出来。从这个学校毕业的学生会十分怀念他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老师,会永远感谢学校所给他们的一切。
【记者手记】
李崴对幼儿教育有一种特别的关注。在与记者的谈话中,他特别提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幼儿园需要博士来做教师。他认为,教知识不是最重要的,培养学习的能力、优秀的品格才是根本。而这,正是优质教育的核心。
创新教育——创强之后的发展路径
【李崴解读】
创强过后,江门的教育向何处去?还是《世界是平的》这本书里说的:总体而言,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劳动力灵活性更高,更容易应对各种非常规工作和职业变动。但是,受教育多少决非什么万能药……将来,子女受教育的方式也许比受教育内容的多少更重要。这就牵涉到我们教育的课程改革问题了。到底新一代年轻人需要何种教育才能让他们足以承担“平坦世界”时代的工作?作者认为,关键并不是必须向年轻人传授特定的课程,而是某些技术模式和人生态度。作者将其总结为四点:
培养学习的能力。《世界是平的》作者在一次演讲中被一个学生问及:“如果学习能力有那么重要,那您怎么学会如何学习的呢?我应该上哪些课呢?”他的回答也十分妙:“去找你的师兄师姐并向他们提一个问题:谁是你最喜欢的老师?然后,列出这些老师的名字,去选他们的课——不管他们教的是什么。不管他们教的是希腊神话、微积分、艺术史还是美国文学,只管选他们的课程。因为当一个人回想起自己最喜欢的老师时,可能并不记得他们具体教会了自己什么,但肯定记得曾经为所学内容激动不已。也就是说现在还伴随我们的并不是这些老师所传授的内容,而是学会那些内容当时的激动心情。所以,要想学会如何学习,你必须热爱学习——因为很多学习都和激情、好奇心有关。在这个世界里,拥有很多像互联网这样的工具可以让我们的好奇心得到充分发挥。一个拥有学习激情和发现好奇心的孩子会比一个拥有更高智商但却缺乏激情的孩子进步得更快。因为这些孩子通常都善于自我学习。努力很重要,但是好奇心更重要。没有人努力学习的程度会超过一个拥有好奇心的孩子。”这段话,希望出现在我们江门市的每一所学校的课室里。记住:“很多有才能的学生感兴趣的对象不是他们在教室里学到的内容,而是一些富有创造性的东西,如电影制作、音乐制作或者其他不平常的爱好。”
要爱学生。这是对老师的要求。什么才是好的老师?第一标准首先是看他们是否热爱自己的学生。因为如果你不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你就不能将教材上的内容有效地传达给他们。但是如果你爱孩子们,而且你能将这种感情表现出来,即使你对所教课程并不是十分了解,孩子们也会因为你的激励而自发地去学习。作为校长和教育局长们,更应该一走进教室,就能感觉出一个老师是否爱学生。一个好老师会激励孩子们努力学习,并总会及时表彰学生们付出的努力,孩子们一旦发现老师很在乎他们学会的东西,就不会对学习感到厌倦。只有爱才能更好地、持续地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动力,也只有这样才真正体现出教育的育人真谛。
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一个人要活得幸福,必须擅长和别人打交道。拥有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是职场中人的一大优势,在平坦世界中更是如此。因为,平坦世界中将出现大量新型中间性质的工作,这些工作要求和他人进行个性化的频繁接触——这些个性化的频繁接触越来越成为工作价值链上的必要组成部分。
更多地开发右脑。大脑左半球都被认为是决定学习、工作、经商等领域成功的重要器官。左半球控制的是数学、逻辑和分析能力,这些能力是我们的期末考试、中考、高考可以测度的。但这些能力对当前个人的发展来说是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在平坦世界里,外包的兴起、信息的无所不在和摆在我们面前的选择的多样化,让右脑的重要性大为提升,艺术才能、换位思考、统筹安排和追求卓越等能力都是由右脑决定的。在平坦世界时代,我们需要高概念(high concept )和高接触(high touch)的天资来补充已经相当发达的高科技。高概念包括创造艺术美和情感美的能力,发现特点和机会的能力,撰写令人满意的叙述文的能力和创造发明的能力。高接触包括换位思考的能力,理解人类交往精妙之处的能力,寻找自身快乐和给别人带来快乐的能力,以及在探求目标和意义的过程中超出日常范围的能力。《世界是平的》作者说:“会演奏乐器的人或参加过乐队的人通常都更会社交,这种人更能总揽全局、高屋建瓴,综合不同领域的相关知识。”
【记者手记】
如果江门市的教育创强于今年实现,江门将成为珠三角地区9个市中第7个教育强市。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珠三角地区将在未来12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先行先试的重大任务。教育作为优先发展的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李崴及时提出江门教育创强之后的创新教育问题,颇具引领意义。
6. 局长访谈:由均衡走向公平达到优质
如果说李崴副市长从“世界是平的”视角来解读江门教育创强的深度命题,让人获得深刻启迪,那么,江门市教育局局长李霭康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则着重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视角解读了江门教育创强的核心命题,同样给人一种深刻的分享。
均衡的目的是群众满意
记者:江门市提出建设“群众认可”的教育强市的命题,这与珠三角已经建成的6个教育强市相比是一个特色。那么,江门提出的“群众认可”这个命题的内涵是怎样的?
李霭康: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其根本目的与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的教育“两好”目标是一致的:办好群众满意的教育,让孩子上好学。目前,我市已经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距离老百姓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都还有一定的差距。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必须加快启动教育强市建设工程,坚持走内涵发展、质量提高的道路,重点推进资源整合、学校规范化建设、教育信息化工程、特色学校建设等内涵提高工程,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接受优质的教育,努力让群众满意。教育强市的验收指标很多,但我认为最根本的就是创强工作是否改善了全市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是否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竞争力,是否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我们提出建设群众认可的教育强市,就是要从强条件、强质量、强管理、强精神等软硬件多方面推进教育的改革发展,如果能够达到以上的目标,我们就无愧于教育强市的称号,也会赢得群众的认可。这既是我们的工作目标,也是检验我们工作的标准。
“认可”是一个简单的词,但内涵丰富。我们面对这个目标,压力很大,但目标很清楚,动力也很强。我们首先要从完善和加强自身工作入手,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使全市4万名教职工都参与到教育强市建设中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同时我们将大力开展教育政风行风、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实行阳光收费、阳光招生工程,加强学校的安全管理,提高群众满意度。同时我们的创建工作也是开放的,我们希望群众都能参与进来,给予我们支持和配合。群众如果对我们创建的教育强市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向我们提出。我不敢承诺100%按你的意愿去解决问题,但我保证我们一定会认真研究你的意见和建议,寻找最优的解决方案,让尽量多的人认可、满意我们的工作,让教育创强工作最大化地让百姓受惠。
记者: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是当前广大群众高度关注的问题,江门将如何去破解这个难题?
李霭康: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其他一些历史客观原因,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发展还存在不平衡,既有办学硬件的,也有师资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我们要以创建教育强市为抓手,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教育创强的核心工程。
一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落实各级政府的办学责任,强化县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对辖区内基础教育的统筹规划。
二是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要求,把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师工资、公用开支、危房改造等经费全额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依法保障“三个增长”,落实“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保障农村中小学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
三是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五项工程”建设,以创建教育强镇、强区为契机,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和薄弱学校改造,改造农村学校危房,充实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推进学校规范化建设。
四是加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均衡发展,加快农村学校电脑室的配置,推进“校校通”工程,通过网络让农村学生便捷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以信息化推动教育教学的均衡发展。
五是继续加强扶困助学工作,构建完善的教育救助机制,保证没有一个适龄儿童因贫失学,妥善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
六是贯彻落实好《义务教育法》,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和教学管理,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保留率、毕业率、合格率,引导初中毕业生合理升入高中阶段学校。
七是继续推进城乡学校对口扶持,从师资、教研、培训等方面,促进城乡学校的互动,推动省、市一级学校与农村贫困地区的学校结成对子,推进城乡牵手联动发展。
公平是教育发展的目标
记者:谈到教育的均衡发展,很自然联想到教育发展的另外一个关键词:教育公平。江门市在保障教育公平方面有什么措施?
李霭康:实现教育公平是目标,推进均衡是手段,提高质量是保证,和谐发展是基础,这是创建教育强市的“四要素”。我们前面所谈的均衡发展,就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公平的前提是发展,只有发展了,大家都可以上学了,才谈得上公平不公平。因此我们首先要保持事业不断的、快速的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除了前面所谈的推进均衡发展,我们还有几项措施:
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我们努力把我市的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5%以上,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35%以上,让更多的适龄青少年可以接受更高层次的优质教育。
保障部分经济困难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我们今年全面实施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47万多学生实现了背起书包就可以上学。我们还完善了政府主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扶困助学体系,包括对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生活费补贴、对家庭困难的高中学生实行政府资助、对中职学生实行国家助学金、推行高等教育助学贷款等措施。
保障适龄青少年的教育选择权特别是非义务教育的个人选择权。我们继续推进省一级普通高中全市统一招生,保障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自由选择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现学生对教育类别的选择权;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实现公民对教育方式的选择权。
归纳为一句话:就是尽可能帮助青少年完成与其自身禀赋条件相适应的教育,使其得到全面的发展和充分的发展。
内涵提高才能达到优质教育
记者:教育强市的建设,必须高度关注教育效益问题,走内涵提高的道路。目前,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加紧密,在推动教育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发展方面,江门将有哪些措施?
李霭康:经济基础、投入水平既可以决定教育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反过来,教育的发展也可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个健全的现代教育体系,应该主动地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市从1988年就启动了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城市与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这让我们的教育、经济互动发展走在了前列:1991年在全国率先“普九”、中等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综合实力快速增长并一直保持在全省前列,我们的高考2008年也取得了录取人数首次突破2万人大关、本科录取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11个百分点的好成绩。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已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了中等技术人才36万多人,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创建教育强市要求我们必须根据经济、教育发展规律,合理调整教育结构,实现教育的协调发展。对普通高中,我们走“整合资源、增强竞争力”的道路,重点要整合现有的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推动一些完全高中实现初、高中分离,走规范、专业的管理道路,切实提高优质高中的规模效益和专业化管理水平,增强我市普通高中的高考竞争力。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我们要走“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的路子。虽然我市当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学生已达7.16万,每万人口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学生高于全省30多人,但相对于我们的初中毕业生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还不够大。我们计划到2011年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规模扩大到9.5万左右,创新办学模式,更新专业结构,提高办学效益,使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我市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记者:优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素质教育。江门在教育创强之后如何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李霭康: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因此,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今后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重点,也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任务。
当前我们实施素质教育,虽然已经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探索,素质教育的观念也可以在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上得到体现,但是总的来说,效果还不理想。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整个社会的教育观、人才观未能根本改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择业竞争日趋激烈,中考、高考选拔性考试竞争愈演愈烈。不少学校为使学生在竞争中取胜,往往不顾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采取考什么就教什么的办法,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甚至迫于家长的压力而增加学生的负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另外,家长望子成龙的价值取向也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凡是有利于提高升学率的举措,家长就欢迎。相反,一些涉及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改革措施,往往在家长中遇到很多阻力。一些学校为学生“减负”,父母却把孩子送进各类补习班,为学生“增压”。二是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手段还比较陈旧,素质教育讲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三是社会合力也没形成,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受到相当大的侵害。如互联信息网络无序发展,监管制度不完善,管理应对措施不足,给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带来了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有些学生沉溺于与现实社会相距甚远的虚拟空间,造成性格孤僻,心理不健全。有些学生迷恋电脑游戏,无法自拔,严重影响了学习和身体健康。网络上的色情、暴力、邪教等不良信息,通过网络传播,对在校学生的人生观形成产生了不良后果。部分对学生具有良好教育意义的场所设施如青少年宫、科技活动中心等,也未能向学生免费开放并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实施素质教育,应该摆到社会精神文化建设的高度,是全社会的责任。教育部门要通过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完善德育体系、强化学校德体艺教学等措施,落实依法管理,强化质量意识,坚持质量监控,提高队伍素质,创新课堂教学,把素质教育的质量要求贯彻到教育全过程,促进教育教学持续健康发展。今年启动实施三项新工程:一是特色学校工程。制定《关于大力推进中小学教育特色创建工作的意见》,筹划在新会区会城街道召开创建特色学校现场会,要求每一所学校都要在素质教育观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师资结构等实际情况,制定本校创建特色教育的方案,以特色促发展、以特色促均衡。二是初中教学水平评估工程。根据初中教学实际,制定《江门市初中教学水平评估方案》,推进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机制。三是教师素质工程。加快制定《关于促进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均衡配置的若干意见》,实施“教师素质年”,大力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创建教育强市,是我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大的工程,但我更希望大家把它理解为一个新的开始、新的平台,满怀信心地迎接新的挑战,通过教育强市建设,夯实发展基础,理顺发展机制,创新发展手段,使我市教育事业迈进一个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道路。
江门创建教育强市,既是时代的抉择,也是江门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江门作为珠三角城市群中的一员,相对于我省东西两翼和粤北经济次发达地区,有着明显的地域优势、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强劲的可持续发展潜力,但与珠三角已评教育强市的城市相比,无论是基础设施、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决定了江门教育强市的创建很难简单复制我省已有教育创强的成功经验。加上江门各县市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创强的难度相应增大。但江门市各级党委、政府迎难而上,通过布局调整促均衡,内涵发展求优质,品牌打造树特色,强势投入作保障,引领江门教育科学发展,为江门新一轮的改革发展蓄势奠基。
教育突围、跨越的风景,还看江门。深入梳理和解读江门教育创强的经验,对于南粤各地的教育创强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