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中国明天教育之路的冯恩洪(之五)

2009-10-15杨一仁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建平中学德育

杨一仁

冯恩洪认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人格,还有更深一层含义,那就是要把一切可以还给学生的权力,尽可能地还给学生。就是说,要允许学生在校园里摇头,发出不同的声音。而要做到这一点,在当时的建平中学,不亚于经历一场地震!

这一天,学生会率先在学校的黑板报上,以通栏标题,指名道姓批评冯恩洪。这一举动立刻掀起轩然大波,师生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观、议论,而学生会的文章则如排炮一般推出:续一,续二,续三,续四,续五……变成了长篇连载。

学生会的批评文章连续刊出的时候,正值国家教委一位领导视察建平中学。有人建议,学生会的文章应暂停一期,换成一期歌舞升平的内容刊出,但被冯恩洪否决了。因为,在他看来,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健康、民主的空气,决不能破坏掉,学生们的热情和积极性决不能受到损伤,否则,先前付出的辛苦就会前功尽弃!

冯恩洪坦陈,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到今天为止,也不能说都做到了,但是要让不民主的事情尽可能地少一点,给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选择氛围,应该能做到。

冯恩洪总结道:“如果我们的德育建立在尊重学生的人格上,那么,山穷水尽就会被柳暗花明所取代。”

冯恩洪从人的社会化的高度审视德育工作,从不把德育局限为师生之间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简单授受,而是坚持实践第一,坚持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因为,离开了实践,德育势必变成一种空洞的说教。因此,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就成了建平中学德育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

这些由全体学生以主人翁身份参与的实践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平时的“润物细无声”,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的教育。这类活动,尤为重视“微小的美好的共产主义因素”对学生的感染与熏陶,教育者决不能因其微小而弃之不用。

例如,在建平中学已经形成传统的学雷锋社会服务小组活动,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活动,每年8月底9月初的迎接新生仪式,9月份庆祝教师节、给老师写感谢信、送尊师花,迎国庆的主题班会及相关社会活动,10月份,改选队干部……这样的活动要一直安排到次年7月。当然,这些活动,并非一成不变,每年都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确定主题,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常做常新。

与此同时,冯恩洪还特别重视每年精心设计一两次让学生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在建平中学的校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而且已经成为教育的经典故事,而为全国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反复征引、学习借鉴。

故事一。为让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妈妈的艰辛、妈妈的伟大,冯恩洪出主意设计了这样一次活动:每一个学生带一个塑料袋,内装4公斤黄沙,绑在腰间,上一节自修课。下课后,召开主题班会讨论,题目是:“从负重自修谈起”。班会一开始,同学们很生气,纷纷责问:“是谁出的馊主意?应当把这样的坏蛋押上道德审判法庭。”

冯校长在“坦白”了主意是自己出的之后,发表了如下演讲:“40分钟身上绑4公斤重的黄沙你就受不了啦,那我要告诉你们,我出这个主意的目的就是让你们由此体验妈妈的艰辛、理解妈妈的伟大,妈妈养你可不是40分钟,而是10个月呀!我请同学们算一道算术题,10个月除以40分钟,等于多少节自修课?你妈妈为了生你、养你,付出了多少心血?付出了多少情感?今天讨论会的主题就叫做‘爱我的妈妈,请每位同学设计一项让妈妈高兴的活动……”听完冯校长讲话,教室里立刻活跃起来,同学们完全理解了校长的良苦用心,他们顿时倍觉母亲的伟大,纷纷迫不及待地要向妈妈表示“发自内心的爱”。他们愉快地设计着,星期天要给妈妈一个“惊喜”……

故事二。冯恩洪常说:“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在创办建平中学首届科技节时,为给学生留下一个终身难忘的印象,他想起了亚运会开幕式上的热气球表演。他敢想,也敢做。然而当他派教导主任前往南京中国热气球队总部联系时,对方惊讶地说:“我们是在国家和国际大型活动中表演的,不要说中学,连大学也没有一个请过我们。”然而,建平中学硬是以一般学校难以想象的代价,把在深圳表演的热气球队用专车请到了上海,请到了建平中学校园内。一位学生代表在乘热气球升空后激动万分,说:“我作为‘建平的幸运儿,能够上到浦东140米的高空,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没有上去过,我却有资格乘坐热气球上去,一览正在建设中的浦东新区。这一天,是我毕生难忘的日子。”

故事三。杨浦大桥,世界第一双塔双索面斜拉桥。它那漂亮的引桥从建平中学的大操场边伸向远方。在杨浦大桥正式通车前,冯恩洪组织全校师生列队从大桥上步行潇洒走过:全世界只有“建平”人能有这样的机遇,在桥上留下了自己的脚印。因为,今后大桥上只通车,不通人啊!

走在杨浦大桥上,回头看亚洲第一塔——东方明珠电视塔,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在胜利前进,激发起的是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冯恩洪说,学生需要的德育,正是这样贴近生活的德育,是能够反映时代脉搏的德育。

故事四。建平中学是第一个在上海福利院认养孤儿的学校。冯恩洪说:“我们学校有一个‘建平的儿子,叫龚昌。他生下来只有一只脚,出生的第二天就被父母扔掉了,后来被好心人抱到了上海福利院,是在福利院长大的。”建平中学把他接来,免费,免考,欢迎他入学,全部生活费用由学校提供,每月还发给他一百元零用钱……《新民晚报》头版报道了这件事,题目是:《孤儿龚昌圆了名校梦》,整个报道的主题就是龚昌需要“建平”。然而,冯恩洪却认为,龚昌需要“建平”只说了一半,还应该强调的是,“建平”同样需要龚昌!学校那么多学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经济上、营养上得到了充分保证,个人愿望得到了百分之百的满足,他们得到的爱已经溢出来了。他们尤其应该懂得输出爱,现在,校园里出现了一个拄拐杖的残疾儿童,他每天都在给师生们上课:我今天输出爱了没有?一个合格的“建平”人,是应该懂得爱别人的人。

故事五。建平中学也是上海第一个捐赠、认养珍稀野生动物的单位。学校号召全校师生节省零用钱,捐赠认养黑叶猴。上海市副市长亲自为建平中学认养的黑叶猴在笼子前揭牌。大型铜牌上写着:上海建平中学师生认养。对此,有些人不理解,冯恩洪说,养猴的目的是为了育人啊!一定要让孩子们从小有一颗善良的心。

故事六。上海曾有两名孤儿,免费在新华医院做心脏修补手术,东方电视台以“爱满天下”为题进行了三个小时的直播报道。冯恩洪说,我们不会做手术,我们能做的也太少了,但我们有一颗心啊!

为表达全校师生的爱心,学生们用了三天三夜,制作了破《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全世界最大的友谊卡:2.5米×1.5米。因为接受手术的是两位小姑娘,所以,主题是写在卡上的两行字:“妹妹你大胆往前走,未来的路咱们共同走”。制作过程通过闭路电视向全校转播:愿意为这两位孤女献上一片爱心的,可以到友谊卡上签上自己的名字。结果,全校两千多人排着长队,用了三个小时才签完。

冯恩洪说:“这个过程,是一个难忘的德育过程。德育绝不仅仅是什么务虚,德育是实实在在的。”

故事七。“建平”师生南京行。每年高一新生入学后,学校都要在清明节期间包一条轮船,到南京进行社会考察。船行驶在长江上,1000多名学生在甲板上举行升旗仪式,那庄严的情景,令学生终生难忘;抵达南京后,车队先到雨花台烈士陵园,举行祭扫烈士墓的活动,学生党员在烈士墓前举行入党宣誓;然后车队到达江东门,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下午,瞻仰中山陵。这一天的活动,让学生们受到了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传统教育,真的是“浓墨重彩,无以复加”。(冯恩洪语)

第二天的活动,校方不动,学生自动,4人一组,自愿结合。学校给每4个人提供一张南京市的地图,同时发一张通知,公布随行教师的5部手机号码,异地锻炼学生的生存能力……

“通过活动,既满足了学生需要,又尊重了学生。这样的传统教育,就成了阻力最小的教育,真正做到了入情、入理、入心!”冯恩洪说。

故事八。《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沃土上》德育系列报告会。第一个作报告的人是退休老人周元华,报告题目是:《身居陋室,爱满天下》。其时,周元华老人的老伴刚刚于前两天去世。他讲到爱人去世,没有流泪,而讲到有失学的孩子时流下了眼泪。就是这位老人,把毕生节衣缩食积攒下来的几万元钱,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而他和老伴住的房子仅有5.6平方米!在上海市评选精神文明十佳活动中,由全体市民投票,评选他为十佳功臣。为此,市政府奖励了他一台画王彩电。当他看到市里为希望工程搞义拍时,立即决定把彩电捐献出来,参加拍卖,把拍卖所得全部捐给希望工程,建一所希望学校……报告让全体“建平”学子深深体会到这位退休老人的奉献精神与博大襟怀。

报告会上,学校当场发了聘书,聘请周老先生为学校德育高级教师。

第二个报告,是请时代国际公司的董事长。他虽然是腰缠千万美金的富翁,但是,他牢牢记着自己的社会责任,不断地为社会、为教育事业无私地付出,贡献自己的力量。

……

德育系列报告会,一次又一次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与强烈的反响。学生们对冯恩洪讲:“这样的报告,花钱买票我们也愿意听!”

对此,冯恩洪感慨地说:“我们德育工作者要摸清社会生活的主旋律。不是生活中没有美,而是我们的眼睛能不能、善不善于发现美,我们能不能及时地捕捉到生活中的真善美,而且把它组合成一种系列的教育力量。”“今天,我们在德育这个领域里做好工作,同样有感人的、催人泪下的力量!问题是,我们自己要重视自己,自己要懂得德育的力量,要相信德育是一门科学。而这,正是我们要投身它、献身它的动力所在啊!”

猜你喜欢

建平中学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在多解中学创新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影像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