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开展孝德教育的内容与途径
2009-10-14计红杨庆忠王永明
计 红 杨庆忠 王永明
摘要:孝德是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导致部分大学生孝德意识淡漠的现象不容忽视。孝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出发点,对培养大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高校有效开展孝德教育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孝德教育;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0-0252-02
中国数千年道德文化建设的实践已经证明,中国道德文化的民族性根植于孝道,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彰显于孝德。高校德育教育应该吸收我国古代德育教育的成功经验,在现代教育理念中融入传统孝道文化使之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平台,重新构建高校德育新体系,探索高校德育新模式、新思路,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大学生。
一、在高校开展孝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孝德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孝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的基础性教育,关系到青年学生的道德健全和整体道德素质的提高。
近年来,一些大学生孝德意识模糊甚至缺失的状况较为严重,一些大学生不孝敬父母,更不知道尊重他人,不体谅父母的艰难,只讲究享乐,怕吃苦,穿名牌,讲排场,和父母耍脾气,胸无大志,不思进取,自暴自弃,厌世轻生等等这些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家长的忧虑。究其原因其一是因为我国家庭结构变化,引起家庭角色错位,造成孝德观念淡化。目前,我国的家庭以独生子女占多数,家长多以子女为中心,子女已成为今天中国家庭的重心,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年轻人,孝德意识变得极为淡薄。子女往往缺乏对老人的关注,更多的是精神赡养的间断,甚至嫌弃、遗弃、虐待老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其二是因为学校孝德教育不力,致使伦理道德滑坡。从学校教育看,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较为严重,从小学到大学都没有开过孝德教育的课程,致使孝德教育缺乏。其三是因为社会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致使传统孝德标准淡化。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由于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人们过分强调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这对维系亲情的传统孝道伦理标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几千年来形成的家庭成员之间、亲属之间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对人们的约束力变得越来越小,关爱、体贴、理解、宽容等品质在一些人的身上正逐步淡化,传统的道德准则被打破了,而新的道德准则还没有完全确立。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华文化的传统孝道加以扬弃,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使之融入大学生德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高校弘扬孝德文化还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文化价值。一个国家要治理好,要经济腾飞,不仅需要依法治国,更需要以德治国。“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在家庭美德中,头一条就是孝敬老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社会才能稳定。而孝,正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音符,大学生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的传承者,更应是孝德教育的主要对象。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融入孝德教育,对大学生的和谐人格培养和中华文明的传承及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孝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孝德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过至深至远的历史性作用。今天的中国是由过去中国发展变革而来的,家庭、亲情关系依然十分重要,因此,孝德仍然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和天然基础。对待传统孝德这份历史遗产,我们应根据新的时代条件与教育要求,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去其糟粕,汲取精华,赋予其时代新意。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新孝德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养老敬亲教育。敬老爱幼是古代孝道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至今仍具生命力。中国古代的敬老爱幼传统,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然,我们在敬老爱幼教育中,不要恢复古人尊老敬贤的细枝末节,更不提倡跪拜周旋、早晚请安,但对于老者长者,讲究必养、必敬、必让、必安;对于幼者弱者,讲究必护、必教、必扶、必导是必要的,从大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要教育其对父母有尊重之心,尊重父母的感情,尊重父母“望子成龙”的良苦用心,尊重他们为供自己上学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从而内化为立志成才、刻苦学习的动力,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其二是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教育大学生在辩证的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坚持学习马列主义,学会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认识和解决问题,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引导大学生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良好品质,使大学生在大学生活期间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培养了有孝、有仁、有义、有忠、有信的品质。其三是齐家治国教育。现代的孝道教育应该成为“大爱”教育,即由爱父辈祖辈等血缘亲属扩大至爱他人、爱人民、爱全人类,由爱自己的家庭延伸至爱家乡、爱祖国、爱我们的地球。要教育学生不仅仅为自己的父母尽孝,更要为天下的父母尽孝,要为祖国富强、保天下父母生活安康富足而奋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孝德”。
三、在高校实施孝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是充分发挥“两课”教学在孝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学生对孝文化的认识。学校要加强“两课”课程的改进和建设,把孝德教育的内容纳入到学校德育系统,使之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入头脑。要以“两课”教学为载体,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让大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到孝德文化的学习和讨论之中,使学生通过学习和讨论能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形成明确的观点,提高对孝德文化的认识,增强他们对孝德的认同感。要使每名学生清晰地意识到,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不可能会爱别人,更不会真心实意地报效祖国,同样别人也不会真心实意爱他。当然教育的过程中也要适当引导大学生正确区分传统孝德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学会批判的继承。
二是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家校牵手共同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取得成效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为了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互动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要注重家庭与学校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要家校牵手,共同做好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子女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高校要适时地举办家庭教育讲座,邀请专家有针对性地为特定家长群体指导孝德教育的正确方法和具体做法,主动加强对这一部分家长的情感倾注与教育方法的引导,主动和家长因时、因事、因地通过各种渠道,不拘一格地开展交流与合作,对大学生孝德教育效果进行有效沟通,适时调整、改进对大学生个体的教育方式,以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在教育引导的过程中高校应坚持把孝道教育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料理家务能力的劳动教育相互结合起来,并做好信息反馈和考核等工作,以便在教育中及时总结经验,纠正失误,收到理想效果。
三是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营造积极的校园舆论氛围。校园文化所营造的精神向上、传统优良、校风文明的氛围,使大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熏陶。高校要有意识地加强遵守孝德,崇尚孝德的氛围,使孝德日益深入人心。第一,加强校园内舆论宣传。要充分认识到舆论的导向作用,营造积极的校园舆论氛围。要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报纸的宣传教育和导向作用,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鼓励大学生学习先进,形成崇尚孝德的良好风尚。第二,开展孝德教育主题系列活动。高校要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针对性强的大型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行孝”。如利用团日、班会开展“感恩从心开始”主题大讨论,利用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节日,号召广大学生为父母做一件小事,写一封家书,发一条短信,以此强化大学生的孝老爱亲意识,还可以通过举办短剧大赛等有形式,演绎身边的小事,让每个大学生体会到父母的含辛茹苦与养育之恩,并引导他们从点滴做起,回报亲恩。第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孤儿院、干休所、老人之家等处去实践体验,传播爱意,使学生在实践中强化孝德意识。
孝德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德,应该内化为我们的民族精神。孝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的基础性教育,应该走进大学生的课堂,高校应该发掘、提炼、发展、弘扬适应时代要求,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孝德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孝德教育,使这一中华美德一代代地传继下去,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明义,陈平财.论当代大学生的孝德教育[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6).
[2]高崇.加强对大学生孝德教育的思考[J].邢台学院学报,2006,(2).
[3]赵建.论传统孝道的情感因素对青少年德教的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10).
[4]吴俊蓉.谈学校德育中的孝德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6,(5).
[5]储召伟,李霞.试论如何科学地将传统孝德融入大学生教育[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9).
[6]张燕红.试论孝教育的价值与实施途径[J].中国德育,2006,(2).
[责任编辑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