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新型农民培养的新思考

2009-10-13靳安广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21期
关键词:新农村三农培养

靳安广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培养新型农民则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培养新型农民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工作。我们只有加大投入;进一步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强技能培训;合理规划;重点培养带头人;转变观念;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才能不断推进对新型农民的培养工作。

关键词:新农村;新农民;三农;培养

中图分类号:G9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1-0024-03

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将为农村的建设、农业的发展和国家的富强提供丰厚的人力资源,将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创造作用。几年来,各地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贯彻落实有关政策,采取切实措施,动员和组织有关培训机构对农民进行培训,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合格的新型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但应清醒看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一个系统的大工程, 只有紧密跟踪农民的实际状况,不断地研究和调整培训内容和方案,点面结合、渐进扩大、稳步提升,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一、新农村新型农民培养是关乎国家发展的长久之计

1.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培养新型农民是难点和重点。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深入发展,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正在努力奋斗的发展目标。在攻破一个个艰难问题的过程中,三农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培养新型农民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发展农业,建设农村,让农民安居乐业,是稳固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三农问题是中国发展中最基本的问题,这是人们的共识。解决这一问题,有许多事情要做,而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要害所在。培养新型农民,就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形成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力量源泉。只有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才能强化农村建设的能力,才能促进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才有雄厚的基础与保障,才有强大的动力和潜力。

2.全面认识新型农民的要求,为新农村建设打造丰富人才。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报告对新型农民作了明确的界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这为我们培养新型农民提供了指导和明确了基本要求。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真正的主体。虽然有政府的大力扶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有工商业的返哺和帮助,农村的建设工程最终仍是要靠农民自己来进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具有现代文明观念和较为先进的市场意识,物质收入多、精神风貌高、民主法制意识强等是新型农民应该具备的素质。广大农民只有在自身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后,才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3.培养新型农民是一个系统和长期的工作。农民生活的一切方面都依赖于整个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对农民的培养工作需要基础教育、技能培训、医疗卫生、权益保障等多位一体的建设,是一个大范围、全方位的工程。对农民的培养不仅仅限于对农民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从基本素质抓起,要重视基础文化教育;不能仅看重农民经济收益的提高,还要注重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提高农民道德素养;新型农民的概念也不仅仅限于会耕作、会牧渔的劳动者,同时也是会管理、会投资、能预见和抵御风险、懂得持续发展的经营者,是有着现代市场经济意识的农业工作者。

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基础建设落后、农民综合素质不高等原因使得农村的工作进展较难,对于新型农民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就能见成效的。农民在很多方面处于弱势,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低,只有让他们看到有可靠的发展前途,他们才会有信心有决心去做事。所以,对于农村建设和农民培养的工作,应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和计划,需要稳定的政策和长期的投入,需要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持续连贯的关注和扎实的工作,不能搞成一场运动;也不能仅看成是一届政府的政绩工程,要抱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和真心实意为农民谋福利的理念,有步骤地渐进地推进,以保证实施的可持续性。

二、清醒认识培养新农村新型农民的艰巨性

1.农民受教育问题上的困扰。在全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高达36.7%。农民受教育程度与其他群体相比是最低的。这是制约农民自身素质提高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由于受整个农村经济建设的局限,农村的基础教育设施落后,虽然大部分地方的乡镇小学和中学校舍近几年有很大改善,基本上都建起了新楼房,但设备不齐全,教学资源缺乏,难以适应作为教育基地的需要。在硬件设施落后的情况下,乡村学校的师资力量也相对薄弱,一般地方的学校大部分教师为中专或大专学历,而一些边远山区缺少专业教师,有些是当地代课教师,师资的整体素质不高。自中国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来,对农村的教育也进行了相当大的投入,虽然总体建设水平不高,但基本保证了乡村人口受教育的覆盖率。不少农民在教育观念和习惯上较为保守,在完成基础教育后就考虑开始务工挣钱养家,比较重视近期利益,不愿为不确定的将来发展而付出,缺乏继续深造、接受更多教育的思想。在农村的教育中还存在一个愈益突出的问题,就是留守儿童的受教育问题。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后,留守的孩子则交由祖父母这一辈来监护,而隔代监护人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孩子的学习一般不能给予帮助;或者托付给亲戚照管,亲戚只是在生活方面帮助料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问题难以细心关照;或者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单亲要忙于田间地头的农活和家务劳动,也难以专心辅导孩子的学习。由于家庭人员的缺失,这些留守儿童在感情上、性情上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业。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就是农村下一代教育问题,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一个挑战。

2.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匮乏。目前,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较好的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外流动,留守在家的只是老弱病残。培养新型农民是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和发展,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和严重缺乏,使得现今受培养的农民主体对象并不是真正的农业生力军,只是留守的弱势群体。这些留守的妇女和老人由于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都不高,其对新观念、新信息的接收和新技术的掌握都非常困难,难以达到新型农民的要求。搞好农村建设,吸引农村人力资源回归,是培养新型农民的现实前提。在一些建设新农村的典型地方,当整个村庄建设得环境美好,产业上规模,经济发展显著,教育和医疗设施完善,一些在外地务工的人员开始愿意回家务农,只需要经济效益与在外打工的收入基本持平,又能回避在外打工的辛苦和风险,他们更愿意在家或者在家门口工作,由此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回流的现象。但这种现象仅局限于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周围的乡村,而在整个农村还没有出现明显的趋势,甚至在很多已经像模像样地建立了新农村规划的地方,也没有达到预期的吸引劳动力回流的目标,因而在大部分的农村地区,仍然呈现劳动力不足的状态。

3.专业技能水平普遍偏低。广大农民都有发财致富的迫切欲望,但是很多人空有力气却找不到或找不准致富的门道,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科学技术。农业基本技能和新兴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是现代农村建设的一大重要任务。然而,如今留守在农村田间地里的不过是一些老弱病残,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他们对于新技术、新方法的接受能力较差,从学习到掌握,从理解到运用是一个较为艰难的过程,因而专业的农业技术通过他们的操作达不到明显的收益。一些人思想较为保守,只按照传统的方法耕种牧渔,不愿意去了解和使用新兴的技术;另一些人有较强的小农意识,小富即安,对专业技术不感兴趣,这些心理使得农业技能的推广大大受阻。另外,由于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取得和使用也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同时也存在适用操作的风险,还有市场的不确定变化,特别是一些先行试验的农民由于种种原因遭受的失败,造成农民顾虑重重,很多农民不愿意花钱,更不想承担风险,先进的科技难以在实践中运用。

4.先进观念和文明意识尚有较大欠缺。现在农民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他们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意义深刻的农村文娱生活更为渴望。然而,当前农村的基层文化生活仍然比较单调和匮乏。受地域的限制,网络在农村尚未普及,农村的公益文化活动也较少,农民的业余生活除了看看电视,主要就是打麻将和赌博,甚至有的农民的公共生活空间主要靠封建迷信来填补,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十分薄弱。不少农民缺乏积极上进的意识,对学习和深造的追求性差。由于外出人员的增加,很多农民接触了大城市先进文明的生活方式,也逐渐将一些现代的观念和行为习惯带回乡村,促进了乡村生活方式转变。但农村社会风气有令人忧虑的不可等闲视之的现象:在市场经济利益驱动和求财、求富的心理导向下,部分农民过分强调个人物质利益,对于非法和不正当途径获取的钱财心安理得,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如一些外出打工的青年加入偷盗骗抢团伙,一些女孩子从事色情行业,只要能得到大量钱财,就会使人们艳羡和效仿。是非、美丑、善恶存在严重扭曲和颠倒,忽视国家和集体利益,没有大局和全局观念,公共道德观念淡漠。有的农民将自身的合理合法要求视为可以无理取闹,为所欲为;民主意识不强。部分农民环保理念欠缺,行为习惯不良,卫生意识较差,这些风气和习惯与乡风文明的要求相差甚远。

5.培训机制不健全,资金缺乏。在农民培训工作方面还没有制定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或其他的规范性文件,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挥,出现了重复培训或空白培训的现象,没有较好地整合培训资源。基础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成人教育学校及其他培训机构任务界限不明,存在一哄而上现象,造成资源的浪费。由于一些地方领导对培训任务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以及整个地方的经费缺乏等原因而导致对新型农民专项培训的经费不足。一些技术性强的专业培训经费较高,而农民也缺乏对知识技术这一无形资产的投资意识,等待政府部门免费培训。很多地方培训经费有限,培训形式多采用集中讲授或看录像,缺乏实地操作,理论和实践脱节,农民们遇到实际问题仍难以得到解决,这样的技能培训对农民缺乏强有力的吸引,造成培训有难以为继之势。

三、培养新农村新型农民的几点建议

1.舍得投入,下大工夫推进农业建设发展。农民是农村和农业的生活和生产主体,培养新型农民首先必须要依靠整个农村和农业的发展。中国农村和农业的发展目前总体上仍然薄弱,需要加大对农村和农业扶助政策的倾斜力度,加大资金投入。通过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让城市经济带动农村经济,让工业经济促进农业经济,设立对农村和农业投入的专项资金,并逐步加大投入的力度,扩大新农村的范围,起到示范带头和辐射作用。各地区要注重对乡镇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做大做强,利用地方特色和优势吸引外来投资,巩固本地人力资源,立足于本地经济的发展。要大力发展农村的社会事业,建立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权益保障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只有发展农村经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优化农村环境,让农民在农村就可以享受改革开放和现代文明的成果,这才是留住农村劳动力、激发农民立足农业的最基本途径,也是培养新型农民的基本前提。

2.进一步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基础教育对于培养农民有着奠基的作用,农民的基本文化素质、思想观念和精神意识首先得益于其所受到的基础教育。发展和普及农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是培养新型农民的基本条件。

3.加强适应各种需求的技能培训。专业技能无疑是农民致富的有效手段,掌握农业科学技术和新兴技术是新型农民必备的要求。对新型农民的培训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机构众多环节的配合协调。切实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整合培训资源,结合当地和农民实际进行扎实工作,通过人才培训、技术服务、项目引进、生产示范和成果推广,达到引进一个项目,培训一批人才,推广一项技术,形成一个产业,才能达到致富一方百姓的目的。

4.把培养农村基层干部、致富带头人、致富能人作为教育培训的重点对象和重要任务。这是对农民进行培训的提纲挈领性的工作。农村基层干部是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对一个乡镇、一个村的建设和发展负有重要责任,起着关键作用。农村致富带头人,起着外接广阔市场,内联千家万户的桥梁、组织和带动作用。农村致富能人,包括种养大户、营销行家、个体业主,他们有一技之长,会经营善管理,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探索者和骨干力量,在推进农村的专业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中起着榜样和引导的作用。在开发农村资源的过程中,要围绕当地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以经营管理和农业科技知识的学习培训为重点,一方面把年纪轻、素质高、进取精神强的青年农民培养成农村的各种致富和带富能人;另一方面,又把其中政治能力强、管理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人才培养成农村基层干部,充分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组织、领导和带头作用,从而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村经济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农村的现代化程度。近年实行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为这方面的培训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智力支持,这是可以大做文章的事情。

5.努力转变农民的观念,树立新型农民的发展意识。建立起一定的经济互助组织,进行生产和营销以及再投入再生产,以组织的形式和力量对农民的生产进行管理和调控,提高农民的致富及抗风险能力,充分调动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和团队精神,通过生产方式的转变带动农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6.努力发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创造培养新型农民的良好环境。培养建设新农村的新型农民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弘扬农村先进文化,改善农民的精神面貌。首先,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在乡镇建文化馆、图书馆,在村设文化站、文化室,送图书下乡、送文艺下乡,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次,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各村落设置体育健身器材,设立村镇公共活动室,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民农闲业余生活。第三,倡导向上、进取和创新观念,使广大农民克服懒散、消极、安于现状的不良现象,树立起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崇尚科学、遵纪守法、民主健康的新观念。

[责任编辑 王建国]

猜你喜欢

新农村三农培养
赞分盐镇裕牛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农”热点
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主线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2013年度“三农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