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满族文化点滴谈

2009-10-13李迎华

黑河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满语狗肉时称

李迎华

满族的历史悠久。满族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最古称“肃慎”,汉代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革末”,辽、宋、元、明几个朝代则称“女真”。十六世纪后期,女真人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融合了部分汉人、蒙古人、朝鲜人,形成了一个新的大家族——满族。我的妈妈是地道的满族人,今年高龄八十二岁。妈妈的影响以及我校关于满族文化的课题研究,使我对满族文化多了一些了解。

一、满族的语言

满语在语言学上属于阿尔泰语系。而今,由于我们当地满汉杂居,年岁大的满族人又所剩无几,所以绝大部分满族人用汉语交流。我的妈妈不识字,只会说些简单的满族话,比如说“仓房”,满语是“哈什”;“棉鞋”,满语是“乌拉”;“吃饭”,满语是“夫大州我”;“狗”,满语是“迷石”等等。现在,由于没有了语言环境,妈妈就连这样简单的满语也不说了,而是用汉语来与我们交流。目前,在我们当地能写出满族文字的人也几乎不存在了,满族的语言文字濒临灭绝的危境。

二、满族的服饰

满族人的服饰主要是一种带大襟的长袍。努尔哈赤在女真人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社会组织制度----八旗制,因而满族人都是旗人,所以满族人所穿的带大襟的袍子又叫旗袍。那时候,男的女的都穿旗袍,只是女式旗袍比男式旗袍在领口上、衣襟上、衣裙上以及端缘部分加饰一些花边,显得更漂亮一些。现在在我们当地,男的已经不穿旗袍了,而女的不管是不是满族人,只要觉得自己穿旗袍合体漂亮,就会做一件穿上。尤其是逢喜庆的日子或者是外出办事的时候,旗袍便是首选的衣服了。虽说女式旗袍已延续至今,但是样式和做工与标准的满族旗袍相比却要简单得多。男式旗袍而今已演变成马甲,人们喜欢把马甲穿在小褂的外面,一方面用于前胸后背的保暖,一方面用以衬托自己的高雅。

三、满族的民居

七十年代时,我们这里的住房大都体现了满族住房的特点。满族的传统住房大门都朝南开,居室一般分为三间,即西间、中间、东间。西间的屋称为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在西上屋搭设有三面炕,即所谓的“圈炕”,分别朝向南、西、北三面。住在炕上的人也有说法:小辈份的人住在南炕上;西炕一般不住人,还忌讳小辈的人和妇女坐,只有亲戚朋友来了才住在西炕上;辈份大的人住在北炕上。而且炕与炕之间都有一个横杆,叫“满杆”。横杆上挂有一块颜色比较深的布,用来遮挡睡在各炕上的人,叫“满布”。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都有一影壁,是供神用的,叫“索伦杆”。在我家里,如果有人站在妈妈身边很碍事,妈妈就会说:“离我远点,别影壁似的。”我想这话就是从“索伦杆”那里得来的。

四、满族的风俗

满族人有一个不吃狗肉的风俗习惯。我的妈妈这么多年来就从来没吃过狗肉。而今,当地年岁小的满族人已经不讲究这些了,汉族人家杀狗,他们也跟着吃起狗肉来。满族人死后出殡是要从房屋的窗户抬出去的,这一点我就亲眼目睹过。我的舅舅去世时就是从窗户抬出去的。即便是在冬天,窗户都已糊好,也要把故去的人从窗户抬出去,而且最好是西窗。在饮食上,当地人至今延续满族的一些传统风味美食,比如酸菜炖猪肉粉条、火锅、白肉血肠等。白肉血肠这一道菜在杀年猪的时候是最常吃的菜,不管是满族还是汉族,餐桌上都常见这一佳肴。现在,满族人许多节日的过法都与汉族人一样,比如春节、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等等。只不过在这些节日里掺杂了一些满族的节日习俗。记得我小时候,每年的除夕夜妈妈都要包素馅的饺子,以示一年的“肃静”,而且在饺子里还包几个“硬币”,在接财神的时候就煮饺子吃,谁吃到包有“硬币”的饺子就表示这一年会顺顺利利,有钱花。

在我们当地的居民中满族人占绝大多数。生活在小乌斯力村、卡伦山村、五道沟村的满族人至今还保留着本民族的一些文化风习,他们也影响着身边的汉族人。满汉杂居,促进了相互融合。

(责任编辑赵永玲)

猜你喜欢

满语狗肉时称
满语角
满语角
满语角
满语角
哪些地方最让狗狗瑟瑟发抖?
犬年狗肴十里香(二)
冤哉晁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