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象征与外相

2009-10-13马玉梅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艺术效果象征海明威

关键词:海明威 象征 冰山原则 艺术效果

摘 要:对海明威研究中最复杂、分歧最大的要数象征和象征主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家都承认海明威的创作中存在象征。海明威在创作中强调“冰山原则”,强调“八分之七”和“八分之一”的区别,以“八分之一”去表现“八分之七”,这就要求在某些方面运用象征手法。也正是由于海明威作品深刻的内涵,丰富的意蕴,涵盖生活的力度,使评论家读出了象征的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在这里,作者试图解析海明威的象征主义,发掘出其真正的意义。

对海明威研究中最复杂、分歧最大的要数象征和象征主义了,虽然大家都承认海明威的创作中存在象征,但对象征的具体看法是各不相同的。有人认为,应将海明威与“爱伦·坡、霍桑和麦尔维尔列为一类,即描写象征内心世界形象的作家”。但不少研究者对此持反对意见,如美国评论家哈里代就说:“在新的文学史里我不愿看到海明威作为‘象征主义者出现。”并认为他“是20世纪美国小说里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在优秀的作品里总是坚定地维护现实主义”。这两种意见构成了海明威研究中关于象征主义问题的基本分歧。就海明威自身来讲,他对自己作品中的象征主义也有不同乃至矛盾的看法。他曾说“我的书里没有隐晦和暗藏的意义,也没有象征主义”,并说“象征主义是知识分子的新花样”。在一封谈《老人与海》的信中甚至断言,这本书里“没有什么象征主义的东西。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鱼是鱼。鲨鱼全是鲨鱼……人们说什么象征主义,全是胡扯”。表现出他不愿接受“象征主义者”这一称呼。然而,他的否认并非一以贯之。《海明威访问记》中的读者问他:“你承认在你的小说里有象征主义吗?”海明威做了这样的回答:“我想有象征主义,因为评论家们不断发现它。”但接着又声明:“我是不喜欢谈论这种事情,也不喜欢被人问到这种事情的。”

海明威在谈论《老人与海》时说:“我试图塑造一位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一片真正的海,一条真正的鱼和真正的鲨鱼。如果我能将他们塑造得十分出色和真实,他们将意味着许多东西。”这种“许多东西”表现在海明威的不少作品中,有代表意义的是《白象似的群山》、《乞力马扎罗的雪》和《老人与海》。《白象似的群山》写的是一对情侣在做堕胎手术的途中在一个火车站旁边的酒吧间小憩的生活片断。有一种说法认为“白象似的群山”象征的是女子惧怕的“死亡”。我们认为这不符合小说全部表层描述所隐含的意味。小说中,尽管海明威不动声色,但仍可看出,那男子的一言一行无不出于敷衍,他内心中对女子是虚假冷漠的。可以说,小说表层内容所显示的是他们之间的貌合神离, 正如小说中的这样一个“定格”:“他们在桌边坐下。姑娘望着对面干涸的河谷和群山,男人则看着姑娘和桌子。” 尽管他们在表面上、行动上是形影相随,但内心世界却存在一片无法联通的空白。心中各有所思,对话总不投机。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西方现代文学热衷于表现冷漠、残酷,以及以自我为中心、人与人无法沟通思想感情的主题,海明威在这个短篇中要表现的正是这一点。那女子感到、看到,并一再提到的“白象似的群山”,正是横亘于他们之间的精神大漠或心理空白的象征。

《乞力马扎罗的雪》是海明威较成功的短篇小说。小说写的是腿部受伤不得医治的哈里,在荒野上一步步走向死亡的过程。但作品的寓意不在于表现死神对人的威胁,而在于表现人对死亡的态度。这是海明威热衷表现的主题之一。出生在资本主义垄断时代,亲身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身上中过两百多块弹片,甚至读到过自己的讣告的海明威,对死亡有他独特的感受:“死自有一种美,一种安静,一种不会使我惧怕的变形。”那“非洲最高的一座山——乞力马扎罗山——上的皑皑白雪,以及僵立在雪峰上的豹子”,便是海明威这种感受的象征。

《老人与海》中作者着力刻画了老人、孩子、大海、马林鱼和鲨鱼的形象,其中马林鱼的形象,贯穿全篇。它大而且美,比老人的渔船还长两尺,风度优雅,仪态万方,在水底潜游时是一抹巨大的黑影。跃出海面时,“银光闪闪”,“仿佛悬在空中”,“把它的长、宽、威力和美都显示了出来”,“它牵引着自己的追捕者在茫茫大海上急剧而又从容地挺进,将身后的波光浪影染成一片暗红”。这些穿插性描写,不仅切合于全篇海上风光,更重要的是,使作为自然壮观与伟力象征的马林鱼与孤独的老人、飘零的木船形成对照,反衬出作为它的追捕者与征服者的老人那副黑瘦的躯干中所蕴涵的力量与光辉。在马林鱼这一象征性形象的照耀下,小说的全部描述也就获得了更为丰厚的意蕴。又如小说中的“狮子”,极有节律地反复出现:老人亲眼在海滩上见过“狮子”——他向孩子情不自禁地讲到“狮子”——他反问自己“为什么留在我脑子里的一件主要东西”是“狮子”?——直到结尾,老人将那根巨大的鱼骨弃于海滩,疲惫不堪地睡倒在海滨茅棚里时,他梦见的还是“狮子”。显然,“狮子”作为力与勇的另一称呼,在小说中不断出现,构成了一种寓意十分明确的象征,它象征着老人追求力与勇的搏击精神。而这一寓意的暗示,恰恰可以从小说中追捕马林鱼、驱赶鲨鱼的情节内涵中获得清晰的印证。就是说,小说的表层描写所体现的主旨与“狮子”这一贯穿性象征形象所包孕的美学意义,恰到好处地处于一种天衣无缝的层叠与契合状态,拓展了可供读者思索的余地。“狮子”这个象征形象,接近于整体性象征,但并不完全是整体性象征。因为作为整体性象征形象出现的是老人,正如“大马林鱼”只是全篇内容中自然壮观与伟力象征一样,“狮子”只是象征着老人内心活动这层次上的追求与向往,而老人的全部硬汉子品格,是由内心活动与勇于行动这两个层次构成的。“马林鱼”和“狮子”,尽管格调、寓意的不同,但它们的融入和贯穿,都开掘、深化了作品的主体意蕴,充实、升华了作品的美学价值。

海明威在创作中强调“冰山原则”,强调“八分之七”和“八分之一”的区别,以“八分之一”去表现“八分之七”,这就势必要求在某些方面运用象征手法。如《老人与海》,我们透过老人与大自然、与鲨鱼的搏斗,领悟到它的象征意义,领受到“八分之一”的故事描绘所暗示给我们的潜台词。海明威所歌颂的桑提亚哥精神,是一种人类精神,即人在精神上是不可摧毁的,是人类获得美好未来的保证。这种言尽而意未尽的艺术效果,正是小说的象征手法造成的。

海明威的创作中存在着象征,但仅仅存在着一些象征手法而已,并不是完全的象征主义。一定的艺术手法,总是和一定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海明威的思想中,存在着浓重的虚无因素和存在主义倾向,海明威作品“驾轻就熟的主题是nada,或者说虚空”。海明威曾说:“既然意志对环境无可奈何,选择也就被排除了;感官认定好的就是好的。”这种耽于感官享受的虚无主义是海明威早期作品的基调。《太阳照样升起》里的女主人公勃瑞特·艾希利曾对男主人公杰克·巴恩思不无感伤地说“我们本该会过得多快活”,这正是这部小说的题旨。现实世界已经成了“本该是”的世界,调子是十分低沉的。绝望的心情溢于言表,充分反映了他们这一代人的幻灭感和失落感。这部小说和不久后出版的另一部反战小说《永别了,武器》一起,写了一代人的苦闷和彷徨,深刻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普遍存在于美国青年一代中“厌恶战争,怀疑社会,痛苦到了麻木程度,除了个人感觉,别无可信的”人生态度。两部小说都可用“虚无”两字加以概括。对这群曾经在战场上出生入死而侥幸活下来的青年人来说,战争是一场噩梦,战争摧毁了他们的一切理想和传统价值观,他们感到深深的幻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战争使他们觉得眼前的一切都变得不真实、无意义。生活成为一场巨大的虚无,这是深刻的失望之后带来的必然后果。眼前又不知道何去何从,站在十字路口犹疑彷徨。为了填补精神空虚,他们竭力寻找刺激,过着颓唐放纵、浑浑噩噩的生活。这是一种“世纪末”式的情绪,在海明威的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迷惘也好、彷徨也好,其实质都是悲观。伴随迷惘与彷徨而来的是惆怅与痛苦,这是帝国主义战争给人们留下的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

许多评论家对海明威作品题材的褊狭留有较深的印象,认为不论他写战争还是狩猎、斗牛、恋爱或捕鱼,几乎都离不开失败和死亡的主题。这一印象是有其根据的。海明威笔下形形色色的硬汉常常是些类似拜伦式的英雄。他们孤独,他们反抗,但最终又免不了失败。伴随着他们的是惆怅、失望和悲观。故事大都写他的主人公怎样用极度的勇气和毅力去经受现实生活的考验,写他们如何不动感情地面对痛苦与死亡,这正是海明威英雄的内蕴。而孤独反抗的典型形象要推《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提亚哥。《老人与海》是一部耐人寻味的小说,故事的主题是什么?作者到底是在歌颂胜利还是失败?人们体会各不相同。国内有的学者认为这部小说显示了“人定胜天的深厚哲理”,认为这则故事是“人生的赞歌”,而有的学者认为这则故事只不过再次重复了他那“失败的主题”。这部寓意朦胧、哲理深邃的中篇小说发表之后立即成为世界各国批评家们热烈争论的中心。假如能够联系海明威的思想脉络全面考虑,而不是孤立地看问题的话,我们认为后一种说法更为在理。作者通过描写一个年迈力衰、性格倔强的古巴老渔夫的一次捕鱼经历,表达的仍是他那“孤独与失败”的惯常主题。桑提亚哥始终不肯向命运低头,是一条倔强的汉子。尽管他总是背运,但从不服输,在同不可思议的大自然的搏斗中,他表现了惊人的勇气与毅力,成为永远打不败的精神力量的象征……诚然,这些都是事实,按理说一个具有这样顽强意志的人理应成为生活中的强者,事业上成功的人。可是海明威没有做这样的处理,没有将他塑造成一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传统英雄的艺术形象,而是将他塑造成一个事实上的失败者。他的渔具在与鲨鱼的搏斗中遭到了损坏;他的身体被搞得筋疲力尽,还受了轻伤;他最终拖回的是一副马林鱼的空骨架;末了,他孑然一身倒在那破茅屋里睡觉,做着他的“黄粱美梦”。他的命运比起其他硬汉来更觉悲凉与绝望。桑提亚哥就如他船上那张面粉袋补过的象征着永远失败的旧帆一样,是个名副其实永远背运、永远失败的英雄。这不啻是对命运的莫大嘲弄,让人觉得分外压抑和悲伤。

海明威作品中透露出浓重的存在主义倾向,这主要表现为“失败的悲观主题”,“以英雄为代表”的自我意识和对理性理想的否定乃至取消。这种意识的取消表现出海明威对理性的反叛态度。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即使有心理活动,也是极为具体的、有限的,如乔丹的关于炸桥和关于自己的最后的思考;桑提亚哥关于大海和鱼的思考。行动本身就意味着意识的远离和否定,尤其是作者处于世纪的转折和动荡时期,思考只能得到虚无,而行动才能真正地体现出这个人的本身存在。

海明威笔下的艺术世界是完整的,既不支离客观世界重新组合,也不臆造表现内心幻觉的意象。我们谈论海明威的象征手法,总要提及《白象似的群山》,其实群山和人物关系不算很密切,它仅仅是一种人物视角的外移,是人物谈话的一个对象,而群山的话题和关于手术的话题交错出现,仅仅是表现出人物的一种心理活动,群山本身没有什么象征和寓意。又如《雨中的猫》,猫的意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女主人公雨中向外望时的无聊心情,换个角度,也许是雨中的鸟或雨中的狗,猫只用来体现人物的某种心理,是一种现象的外移的手法的运用。海明威作品中有许多自然景色,如雨、雪等,有人认为雨和雪本身就是不祥之兆,但它具体寓意什么却难以解释,这就是外相、外移手法的具体运用。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手法代替了具体的象征,这也是海明威的创作丰富性的一种明证。

我们很难说海明威属于哪一思想、哪一艺术流派,我们感受到的只是活生生的作者和作品。海明威既不是现实主义,也不是自然主义;既不是存在主义,也不是象征主义,他是许多思想和艺术流派的混合体,他吸取了许多有益的东西,包括各种思想和种种手法,但不属于一个特定的派别。他是广泛吸取,并用自己的独特方法组织和融化它,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这就是活的海明威,不是思想框架上的死的僵硬的海明威。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马玉梅,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学评论与语言翻译。

参考文献:

[1] Peter B.High. An Outline of American Literature[M].New York: Longman Inc.1986.

[2] Edward. H. Strauch; The Old Man and the Sea[J]. Aligarh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 9, no. 1:56-63, 1984.

[3] Miles Donald. The American Novel in the Twentieth-Century[M]. Newton Abbot, England: Levid and Charles, 1978.

[4]史志康.美国文学背景概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 刘海平,王守仁.美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 王长荣译.美国文学周期[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艺术效果象征海明威
海明威名言
海明威:《雨中的猫》
浅谈灯光的艺术效果在舞台演出中的运用
电视广告中象征的运用
浅析英美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哥特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