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探讨
2009-10-12李晓芳闫其顺
李晓芳 闫其顺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培养高技能人才成为必然。而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变化,促使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开始思考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办学模式等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能否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技术人员。目前,虽然我国的高职院校办学取得了很多成果,但还不能适应飞速发展且日趋开放的市场经济对高素质、外向型、实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所以,国内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笔者在此谈谈对高职院校课改革的几点看法。
一、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业人才
高职教育是在社会对生产一线劳动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呼唤技术应用能力更强的专门人才的背景下产生的。高职院校只有面向社会,踏实地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高职院校才能被社会接纳,得到发展壮大。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绝大部分都能很好的服务社会,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但是,有些学生还不能应企业的要求,真正做到“下得去、留得住、用的上”。生产一线的工作环境与学生在校学习的环境有很大差别,例如劳动强度高,生产环境差等。有的学生经过在学校的几年学习,就会认为学习就是要找到就是要适合自己、轻松并且收入不低的工作,所以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利用自己所学为社会做些应做的贡献;有些毕业生明确了自己的将来去向及工作性质,能够积极地走入工作岗位,但是往往现实的环境使得他们产生厌烦心理,频繁跳槽,所学与所做相脱节,从而形成“在校学习的内容无用”的思想,这种思想要不得,学习机械专业而从事推销工作,你的专业知识当然不能够发挥;还有些毕业生能够踏实地从事工作,但是往往他的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牢靠,例如机械专业,进行机加工工作,除了要会操作机床以外,还要看懂图纸,了解加工工艺规程,会使用测量用具等等。这也就是说,要想成为机械行业能够用得上的专业人才,必须要掌握所学的专业课内容。因此,高职院校要做教学改革,必须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技能素质和德育工作。高职院校应联合企业办学、企业制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使学生成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使学校成为企业的“人才资源中心库”。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应用技能
高等职业教育在层次上属于高等教育,在类型上是职业教育,它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有别于普通教育。它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就业教育、特色教育、继续教育的有机统一体。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以行业企业为主导,校企合作,按人才市场需求变化设置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正是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有这些优点,所以它的发展充满活力。但是由于社会上还存在鄙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认为职业教育不如普通的高等教育,导致一些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并不看好。从理论知识的基础和新知识的掌握情况来看,有些学生可能达不到高等教育的预期目标,但将来仍面临着和普通高等教育学校的毕业生一同择业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职业教育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办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应用技能。
那什么是职业能力呢?如何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呢?职业能力是完成一定职业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及经验,包括身心素质、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创业精神和知识、经验及技能等所需的一切能力。职业能力又可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工作过程角度讲,职业能力主要是指技术应用能力或业务能力;从劳动组织角度讲,主要是指各种社会能力;从职业岗位的适应性讲,主要是指工作的方法能力。在学校教育学生,工作中心一般放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上,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只能靠学生在实训或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获取。而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职业生涯中往往起关键性作用,所以职业学校要注重这两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将各种能力进行整合、迁移、泛化,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应用技能,为未来职业活动的变化做准备。
三、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合理构建教学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学校主要为社会培养一线的技术人才,而不是研究型人才或全才。学生所学内容主要以应用为主,以够用为度,在构建教学课程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课程内容体系结构的设置必须使学生掌握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要注重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的素质。
在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中,学生入学后先学习一年的基础课,然后学习专业基础课,最后学习专业课。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问道,职业教育为什么还要学习基础课,有用么?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是能够看出,学生对学习基础课的兴趣不浓,他们感兴趣的是如何学好增强动手能力的专业课。这也就为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思路:基础课融入到专业课中,以够用为度。例如高等数学,在专业课中涉及哪一部分,教师就讲哪一部分,没涉及到的,学生可根据需要自学,教师可单独辅导。有人认为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外语能力,学生整个中学阶段都在学习英语,一些基础内容都已经掌握了,在职业教育阶段,笔者认为可以用专业英语课程来替代传统的英语课程,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坚持学习英语,也能使学生用英语表述自己的专业内容或阅读外文的专业资料,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专业基础课也可以改革教学方法,但是改革的难度比较大。对教师来说,对本专业的知识要全面掌握;就教材来说,目前还没有适合的教材,学校还要自己开发教材。所以,笔者认为课程整合是解决学生所学够用、能用的一个很好的方案。
四、以学生为主体,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能力
职教改革,除了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最主要的是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职业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教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最终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课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主实践;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通过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学生在专业技能和知识、以及德、智、体等方面也能够得到健康发展。但是现在的大多数企业也都十分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综合能力的发展。有些学生不务实,好高骛远,频繁跳槽,做事不顾企业和他人的利益,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团队合作精神和与人交流能力较差等。针对这种情况,有人认为学校应当成立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团队,以专业人事的专业背景和专业知识来教育在这方面比较盲目的学生,这能使学生得到专业的教育,但是缺乏这方面教育人员的办学机构,该如何面对这一问题呢?如何解决学生不爱理论说教的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寓教于“看”、“做”中,案例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学生往往对有生动画面的学习内容记忆比较扎实,教学过程中以某一案例为导,引出某一专业或专业分支的职业道德讲解,或由学生自己总结该如何做等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理论讲解好些;学生在校内的实训过程中也是进行职业道德规范的很好时机。例如,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颁布的《关于颁发〈钳工〉等九个职业(工种)技师职业标准(试行)的通知》中提到,钳工职业道德是树立团结友助、积极协作的精神,对于这种精神,通过理论讲解,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团结有助、什么是积极协作,但是在生产现场如何体现这种精神,有的学生就不太了解了。学生可以通过相互合作进行选料、制定工艺、解决问题、分工合作最终加工出所需的零件,这不仅能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和互助意识。
高职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展望未来,高职教育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发展,必将成为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人才资源的支撑,必将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高人口素质做出巨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