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危机下高职毕业生如何应对就业困境系列调查

2009-10-12

职业·中旬 2009年7期
关键词:招聘会院系工学

易 飚 胡 清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可用“就业的冬天”来描述,一直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此背景下,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临近毕业的高职学生,对他们如何应对就业困境进行了系列调查。

一、高职毕业生通过哪些渠道找工作

经调查,50%的大学生通过熟人找工作单位,在他们看来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际关系在就业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拥有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不失为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约30%的大学生会通过浏览学校网站上的招聘信息、参加所在院系组织的专场招聘,向企业投递简历来寻找实习单位。约10%大学生会通过CHINA-HR的校园频道、www.51job.com寻找实习单位。少数学生则是对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企业进行关注并投递简历,但通过这种途径找到的工作,实习期工资一般都很低。

此外,校园招聘会作为一种学生找工作的途径异军突起,企业进校开专场招聘会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学生对校园招聘会的态度却是冷热不一。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三个原因:一是学生表示招聘会中企业“做秀”成分大于招聘实质。不少企业在招聘会前已通过网站发布了相关信息,接收了学生简历,并已拟定笔试或面试名单,进场设摊位不过是摆摆样子。二是学生还没学会有选择地参加校园招聘会,面临就业的压力难免病急乱投医。一到招聘现场,面对数不清的公司,大的、小的、知名的、不知名的,学生往往会选择多头并进的方法,来不及消化信息,就盲目地四处投简历,却不知该花落谁家,最后成功率当然不高。三是多数学生参加招聘会前准备不够,以为准备好简历,把自己收拾齐整,好好睡一觉,养足精神就已万事俱备。其实这些只是针对招聘会的准备工作,而不是针对工作的准备工作。招聘会前,学生必须理顺自己的想法,对行业、企业的特点、对企业的人才需求有所了解,这样找工作才会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胸有成竹。

二、高职毕业生的择业心理

经调查,面对2009年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发现高职毕业生在择业心理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对薪金的期望值并非太高

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都比较现实,在考虑自己的综合实力后,大部人的期望薪金集中在1400~1800之间,同时愿意接受的最低月薪为1000元,以维持基本生活。

2.把个人发展与是否有晋升空间作为择业的首要标准

大部分学生选择的第一份职业都要求有助于自己能力的提高,有利于自己长远的发展,并不求过分安逸的工作。

3.普遍认为缺乏工作经验是他们择业难的主要原因

许多学生从招聘会回来后,都会觉得企业只招聘有经验的员工,应届生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不容易。

4.大部分学生对未来职业缺乏理性规划

他们有想法,但由于自我认识不清,太过理想化,不符合自身实际情况。

5.学生在择业中意识到知识学习和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面对今年的就业压力,学生们都普遍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专业知识、英语、计算机都是非常重要的,要找一份满意的工作,必须拥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他们都想在毕业之前尽量地多学知识来充实自己。大部分学生同时意识到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认为踏上社会后人际关系的处理较之校园中同学相处要复杂得多。良好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在择业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三、高职毕业生找工作需要具备哪些知识、素质、能力

在调查高职毕业生找工作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时发现:

1.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的欠缺

有90%的学生认为招聘企业所需要的工作经验,应届生无法满足,因此对口工作难找;有10%的学生认为专业技能证书非常重要,在应聘时,如果没有此类证书,就无法向招聘企业证实自己已具备某项职业技能。

2.多方面能力的欠缺

学生从企业面试中的提问感受到,很多企业希望他们具备多方面能力,除了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外,是否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是否是学生骨干,是否有过兼职工作的经历,都是企业关注的问题。

3.有吃苦耐劳的品质

面试时企业会问到学生的家庭情况,询问学生能不能吃苦。当然,除此之外,企业也会对学生所具备的特长感兴趣。他们需要学生有顽强的意志品质,还要有个性特长,可塑性强,具备发展潜力。针对这个现状,有96%的学生表示将会努力完善自己,使自己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

面对企业的挑挑拣拣,高职毕业生的心态很关键。不能把找工作看得太理想化,每个大学生在毕业前都要冷静、理性地做一下自我分析:你会什么?能干什么?你所学的知识在社会上真能派上用场的有多少?市场需求有多大?要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有个理性定位。一些企业不愿录用应届生的原因就是认为他们经验不成熟,又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因此毕业生只有摆正心态,一切从零做起,主动学会去适应社会,才能获得成功。

四、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是否有效开展

教育部下发的2006年1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工学结合”是指学生“工作”和“学习”轮换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有些学生在读大三第一学期时,就选择以“工学结合”的方式离开了校园到企业实习。我们就“工学结合”是否有效开展在学生中作了调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开展有两种渠道。

1. 校企合作式的“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式的“工学结合”,是指通过学校与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平台。被派往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工学结合”的学生,是根据学生的各科成绩、平时表现,再由企业进一步面试确定的,他们不仅成绩优异,而且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都较为突出。企业和院系的专业教研室,会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和学校的教学要求,为他们量身定做共享性课程培养方案,对大三一学年的专业课程进行选择、整合、改编,让他们在企业内边工作边完成学业。学生对这类校企合作式“工学结合”的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认为确实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但是这类渠道选择学生的要求较高,而且目前只是小批量地开展,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

2. 个人寻找实习单位式的“工学结合”

个人寻找实习单位式的“工学结合”,是指通过亲友推荐、人才市场应聘、参加学校专场招聘、网上投简历、直接找用人单位自荐等方式自己落实实习单位。这种渠道是大多数大三学生进行“工学结合”的主要方式,它虽然能解决寻找实习单位的燃眉之急,但却不够系统,不够规范,由于所选择的企业良莠不齐,所实习的岗位与专业不对口等种种原因,有时会使工学结合课程计划不能按教学要求严格执行。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紧张的就业形势,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工学结合”,给学生搭建实习、就业平台,使其顺利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至关重要。因此,这个课题还有待教育工作者们去研究思考。

五、高职毕业生希望学校和院系提供哪些就业指导和服务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许多学生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单位。学生在找工作期间自身努力固然重要,学校提供的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就高职学生希望学校和院系提供哪些就业指导和服务进行调查,发现他们有下列要求:

1.开设关于面试技巧的讲座

学生在企业面试过程中发现,面试时的表现比书面简历更为重要,也更具说服力。善于表现自己,勇于与考官沟通,把优势发挥出来很关键。因此在找工作初期,他们希望学校开设一些如何提高面试能力和技巧的指导讲座。

2.聘请企业人士、人力资源经理来校做就业讲座

学生急于了解企业文化,急于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以便针对自身情况,作好求职前的相关准备。而企业人士、人力资源经理等较之学校的就业指导教师,有着更为丰富的经验,讲座的内容也更为精彩充实,对就业形势的分析也更为透彻直观。

3.提供提高专业技能的职业培训

学生在寻找工作时,都需要用职业技能培训证书作为敲门砖。因此,他们希望学校和院系能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企业岗位的需要,开展多种提高专业技能的职业培训,让他们在职场角逐时更具竞争力。

4.为学生提供参观企业的机会

学生通过参观专业企业,可以在生产服务的第一线提前感受就业氛围,并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进行理性的就业思考,做好就业心态的调整。

5.组织本专业的专场招聘

专场招聘一般由院系的专业教研室联系企业来校作宣讲和招聘,针对的是某一专业的学生,往往比校园招聘会更受学生欢迎,学生应聘的目的性很明确,企业招聘的对象范围也很清晰。专场招聘会上企业和学生会有机会面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企业也会就学生在校表现征询专业教师的意见。这种形式让学生觉得比较客观,乐于接受。

6.提供多渠道的招聘信息和就业推荐

很多学生喜欢关注学校网站和院系网站刊登的招聘信息,他们希望信息量能更丰富一点,例如可以增加一些对用人单位的情况介绍等,以便他们判断和选择。另外,他们希望学校和院系能充分运用校企合作的媒介、运用教师的人际圈子,运用学校的社会效应等多种渠道,对他们进行就业推荐。有了学校、院系、教师的推荐,会使用人单位较容易地接受他们。

最后,通过系列调查,我们发现高职毕业生正在以积极的心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困境,而学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则是帮助学生顺利就业的一盏明灯。对校方来讲,如何切实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质量,满足学生需要,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对于学生来讲,也应主动把自己的要求反馈给学校,同时不断努力自我完善。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希望能有高就业率,这离不开双方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职业大学)

猜你喜欢

招聘会院系工学
西安举行近3年最大规模线下招聘会
盐工学人
“列车”招聘会可以有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高师音乐院系艺术实践周实效提升策略
“的”字叠词招聘会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工学
关于高等院校院系党政关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