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新视点
2009-10-12郑敏
郑 敏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评价改革成为瓶颈问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要澄明四方面理念:建构性、多元性、情意性和生成性;实践中要把握三条策略:尊重与激励、倾听与对话、开放与引领;并要注重对评价活动的反思和批判,反思可以着重围绕以下四方面开展:评价过程是否在“平等互动”环境中完成,评价语言是否能激趣引人,能否做到及时性评价与延时性评价创造性地结合,是否辩证地将各种评价理念及方法融合。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评价 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评价改革成为瓶颈问题。提起课程评价,大家可能会将之等同于考试。其实,基于课堂实践的评价活动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课程评价目标发挥不可替代的功能。处于微观层面的语文课堂评价是一张试纸,能让学生从中准确了解语文学习状况;评价是一把钥匙,能让学生凭此顺利开启语文知识的大门;评价是一道桥梁,能让学生逐步走向语文知识的彼岸。本文着重就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同行探讨。
一、澄明:语文课堂评价的理念
理念决定行动。研究发现,种种理念上的误差是导致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依据怎样的评价理念呢?笔者认为,必须澄明语文课堂评价四个方面的理念。
1.认识评价过程的建构性。我国这一轮课程改革中,建构主义思想作为理论基础渗透在课改的方方面面。语文课堂教学中如能遵循建构性评价原则,将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协调发展,将有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建构、语文能力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中诸如“评价是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调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用最具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等叙述,都是体现评价的建构性。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体现建构性,具有特殊意义,一方面切合语文学科自身特点,语文是一门渗透人们主观意趣,强调情感体验感悟的学科,语文学习、语文素养形成依赖学习者的主动建构的。另一方面有利于保持、促进、提升学生与文本、师生、社会对话水平,并且最大限度地利用语文时空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推进语文学习过程。
2.突出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传统评价强化了评价主体单一性,形成老师对学生自上而下的评价惯性定势。新课程基于建构原则,推崇师生平等,突出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都是评价的主体,教师仅仅是处于“首席”,不能阻碍学生成为主动的评价者。因为语文课堂评价不仅仅是认定、判断,也是一种讨论沟通,评价是在师生对话、沟通中完成的,是民主协商式的,寻求师生的心理共建。在新课程语文课堂中,当学生朗读课文或者回答问题时,教师经常会让其他学生评一评,就是体现评价过程是一种对话沟通的过程。有时学生小手一举,对教师的朗读、板书甚至一句话,进行“评头评足”,有时“毫不客气”指出毛病与缺点。
3.彰显评价语言的情意性。语文是最有情有意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张扬人文精神的重要平台,是诗意栖居的地方。因此,语文课堂评价不能排斥情意,反而要饱蘸深情。过去,我们比较强调评价的客观公正和答案的唯一,排斥主观情感对评价的影响;比较推崇评价科学量化,而忽视质性评价的作用。现在我们认识到语文是最难量化的,评价也不能是冷冰冰的量化数据和语言呈现,不但不能让情感“走开”,反而要求评价者饱含情感,以富有真情和深情的评价激励学生,引领学生品味语文,支持尊重每位学生对文本独特的理解。
4.重视评价结果的生成性。同其他学科课程一样,语文课堂有其预设性,更多了许多生成性。例如,一位学生正在朗读《桂林山水》中最后一段描写桂林的山水结合之美的那段话。学生读的情真意切,出人意料,贴在黑板上的一张《桂林山水》教学挂图正巧掉了下来。老师赞叹道:“你把《桂林山水》中的文字都读活了,读得真美,连这幅画都自愧不如,我把自己画的这幅画送给你吧!”教师巧妙的处理、即兴的评价,都是植根于科学的教育理念、浓厚的科学文化底蕴、扎实的日常教学功底。这种充满个性魅力随机应变的课堂评价,创造的是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激活的是学生无限可能的创新思维。当我们在这方面积累了足够的实践经验,吸取了足够的课堂智慧,形成了足够的捕捉和处理课堂信息的能力,才能完成经验的超越,才能从机械走向灵活,才能从预设走向生成,才能从僵化和计划走向开放创造和自由,才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才能使课堂变化多姿,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实践:语文课堂评价的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泵”。正确的、激励性的课堂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得到健康、自由发展,促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一种强烈的认知需求驱动,从而提高学习效益。实践中,可遵循以下三条基本策略。
1.尊重与激励策略。新课程语文课堂评价,激励是目的,尊重是基础。尊重学生即将学生平等对待,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让他们在无拘无束中放飞自己的思想。事实上,孩子的自尊与自信正是老师在平常一点一滴的赏识评价中慢慢地长期地给熏出来的。这样,评价的激励功能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2.倾听与对话策略。新课程课堂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随时有各种有创造性的独特的见解冒出来,这就特别要求教师学会课堂倾听,不仅听懂学生的言语,还要看懂学生的表情,甚至要读懂学生的心灵。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听辨能力,并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问题。倾听是对话的基础,倾听是评价的前提。教师课堂倾听的弱化,从本质上说是对学生的忽视。教师如果没有认真听学生回答,这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只能敷衍了事,往往因此错过了教育评价的最好时机。
3.开放与引领策略。人的空间有多大,其发展的可能性就有多大。课堂评价不能封闭,更不能禁锢,要呈开放态势,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在开放的空间中,学生往往会产生丰富的个性化想法。对此,教师该如何评价?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奥斯本认为:“新颖独特的设想多数出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期,思维启动过程中的过早评价往往会成为思维深入的抑制因素。”所以,无论学生的想法合理与否,老师首先应认真倾听,不要过早地作出倾向性的评价,而是应采取开放创生的评价策略,给学生思维的展开和探究的深入提供更为充足的空间。例如,《坐井观天》教学中,有位学生朗读小鸟与青蛙的对话,小鸟说的话读得很流畅,可读青蛙说的话时却像犯了口吃似地结结巴巴断断续续,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该生低下头涨红了脸。此时,老师当即判断可能事出有因,便微笑着示意大家安静下来,说:“大家别笑,他这样读,我想一定有他的道理,咱们请这位同学说说他是怎么想的,好吗?”果然,这孩子抬起头来,语出惊人:“青蛙长期呆在井里,与外界也不接触,我想它一定连话也不太会说了。”看!这是多么独特的想法,多么富有新意。“讲得太好了,咱们一起为这位小朋友与众不同的想法鼓掌!”老师边说边带头鼓起掌来,引领学生向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努力发展。
三、反思:语文课堂评价的批判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行为是在不确定性的课堂过程中完成。教师能够科学、艺术地进行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学机智的形成过程中,反思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反思,教师才能了解自己在课堂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引起注意,经过不断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提高课堂评价的能力与水平。反思可以着重围绕以下四方面开展。
1.评价过程是否在“平等互动”环境中完成。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心灵的沟通直接影响评价过程的推进和评价功能的发挥。只有师生心与心相通,才能促进评价过程在“平等互动”环境中完成。首先要营造一个心理安全的环境,让学生敞开心扉,叙述自己的内心世界。多让学生叙说,教师认真倾听,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评价中坦诚交流,真心互动。例如,课堂上当看到学生朗读不到位,教师常常会说:“大家读得不错,我也想读一读,看你们能给我打多少分。”于是学生认真听,积极评,不知不觉中进一步研讨了课文,领悟了朗读的方法。接下来的读书,则声情并茂,感人至深。
2.评价语言是否能激趣引人。语文教学因其丰富的人文性、综合性,而显得多姿多彩、博大精深。高明的语文教师的评价语言应具有情趣性,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而那种例行公事式的、为评价而评价,以生硬的评价标准和语言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必然会让学生厌倦。如都是“表扬他!啪啪—啪啪啪!”“嘿嘿,你真棒!”“你真聪明”“了不起!”这样的声音,或者是长年累月忙忙碌碌地奖励同学们“聪明星”,久而久之,学生反应冷淡。这种评价欠缺一种趣味和活力,欠缺一种灵魂和情感,欠缺一种想象和意境。我们应常常反思自己评价语言是否通电带磁充满魅力,能激发学生情趣,是否在评价语言上创新求变,以做到机智多变,能广泛收集,加强积累,使评价用语定期更换、常用常新、层出不穷,时时给学生以因情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评价,还可以将口头语言的评价和体态语的评价相结合,爱抚地摸头、亲切地握手、深情地拥抱、由衷地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诚地赞语,传播一种情绪,交流一种感情。我们还可以尝试评价语言的突破:实物评价,可以赠送除红星、彩旗之外,有象征意义和纪念价值的小物品,一支书签、一片枫叶、一颗种子、一幅书法作品、一样教具,都会燃起学生的希望和期待。
3.能否做到及时性评价与延时性评价创造性地结合。评价要及时,这是任何一位有经验的教师所熟知的。因为及时性评价易于让发言的学生个体享受思考的愉悦、成功的快感以至步入乐思、善思、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也可能带动和激励全班同学积极思考、争先恐后。延时评价,就是在教师对学生正在交流的话题,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是以鼓励的语言,期待的态度,让更多学生驰骋想象,畅所欲言,然后适时以更好的方式予以归纳评价,实际上,这也更体现出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尊重,对学生个性的张扬和独特体验的珍视,对文本多元解读的倡导,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必须指出的是,及时性评价与延时性评价各有所长,需因时、因人、视具体问题灵活应用,比如关于是非正误非此即彼的认知问题,则适宜用及时性评价明确正误,澄清是非。若用延时性评价则拖泥带水,贻误战机,费时低效。延时性评价更多适宜用在学生面临的重点、难点、热点、焦点,容易争论,适宜多元解读的问题,以展示学生的多向、独特、深刻、全面的思维过程。
4.是否辩证地将各种评价理念及方法融合。新课程课堂应该是各种评价理念和方式相互交融,测量性评价、描述性评价、建构性评价都应在语文课程评价中占一席之地。我们清醒认识各种评价理念、方式功能与优劣,扬长避短,共同完成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与任务。例如当前新课程教育从带有惩戒色彩的传统教育向以赏识为鲜明特征的新型教育转型,推崇多奖励少批评评价原则,但教师要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妥善处理教学批评和奖励的关系。充分认识教学批评应该是正当的教学行为,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实施教育批评,但要注意批评的对象是学生的问题行为,而不是学生本身。批评的目的是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教育批评寄寓着教师的爱与尊重,避免学生的身体和精神受到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