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标准指导初中英语教学
2009-10-12颜灵光
颜灵光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下文称《课程标准》)是初中英语教学的行动纲领。正确解读《课程标准》,领会初中英语课程的理念和目标,为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组织、课堂教学的实践、教学评价的实施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课程标准 英语教学 理念 目标 指导
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这的确真实而恰当地反映了当前基础教育阶段广大教师所面临的困惑。只有正确解读《课程标准》,领会《课程标准》的理念内涵和目标要求,才能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从而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最终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各级目标。
一、解读《课程标准》:理念和目标
《课程标准》虽然从教师、学生和教材等三个角度对英语课程的教学实施作了详细的阐述,但其基本理念则是以人为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并热爱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①面向全体同学,注重素质教育:关注学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②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以学生学习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 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③突出学生整体,尊重个体差异: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④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和实践、体验、参与、合作的学习方式;⑤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⑥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初中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一能力的形成是以学生学习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的。通过对课程目标的分解(表1)和重组,我们发现,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文化意识则是合理运用语言的保障,三个维度的目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统一和具体
课堂教学设计的内涵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通过教师对课程的有效准备,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其外延涵盖有效的课前(pre-class)准备(解读课标、背景分析、资源整合、有效预案等)、有效的课堂(while-class)教学实施和有效的课后(post-class)反思及恰当的教学评价。课前准备是课堂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开展的前提和保证,其核心是设定科学、准确、可测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对学生结果的期望(预期的教学成果),又是组织、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根据《课程标准》确立的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文化意识)的三维目标体系,笔者在“This is my sister”的教学中设立了如表2所示的三维目标,只有清晰地理解每一节课的三维目标,才能有效地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才能选择最合理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
三、教学内容的组织:实效和创新
“Go for it”教材在使用过程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教学活动所依托的教材内容少,教学过程的设计过于直截了当,教材编排的顺序没有做到循序渐进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适当增加、删减、调整教学内容,力争传递给学生既丰富又合理的信息,为有效完成学习活动作好铺垫,从而适当降低学习任务的难度。如在“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的教材中,教材安排了两项重要的学习内容(表3),但是从单元目标分析看,过去完成时态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本课时为单元的第一课时。句型Where were you? I was in …和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I was dong …又是语言知识目标,这对于学生来说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而教材一开始就安排上述两步骤,学生肯定难以适应,此时就要适当补充教学内容,为完成任务作好准备(表3)。既尊重教材,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四、课堂教学的实践:灵活和开放
《课程标准》虽然强调教学目标的整体设计,同时又要求课堂教学的灵活多样,就是要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备课时往往预设得很充分,一节课45分钟的对话、独白、讨论、汇报,一切尽在教师的掌握中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这对于落实“双基”的确有效,但却忽视了甚至无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因此而变得机械、呆板。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既是学生构建知识,提高技能和磨砺意志的过程,更是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和拓展视野的过程。鉴于此,我们不仅要在预设中做到心中有“数”,更要在面对课堂生成时做到实践有“度”,从而实现课堂的灵活和开放。如在“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Section A 3a~4的学习中,由于教学预设与课堂实施产生了冲突,笔者及时地调整了教学思路(表4),这样既使得课堂因预设而有序,也使得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关注生成,又要理性地看待生成,既要对学生正面、积极、高价值的“生成”大加鼓励和利用,又要对负面、消极、低价值的“生成”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回到预设的教学安排中来。
五、教学评价的实施:自主和多元
教学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多把终结性评价作为评价学生英语学习认知水平的主要方式甚至唯一方式,使得英语教学走进了唯分数论,从而淹没了英语的工具性。《课程标准》强调: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在教学中因地制宜地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既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方向性,又是对学生学习结果与发展潜力的整体评判。
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使学校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外语教学质量提出“五个因素”和“一个公式”,即国家外语政策、学生来源与素质、教材质量、教学环境与条件、教师素质等五个因素,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社会环境(4分)+教学方法(3分)]×教师。由此可见,作为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自身的素质对实施英语课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师生、生生间相互信任,相互欣赏的和谐关系,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英语交际才更为活跃,英语课堂的效率才能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第4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李冬梅.新目标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与活动案例·八年级下[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40.
[4]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教师用书·八年级上册(第4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99.
[5]胡宝陔.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教师怎么走[J].科学教育论坛,2005,(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