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走在新课改路上

2009-10-12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09年11期
关键词:研究性新课改主体

金 钧

新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什么,不是自上而下的制度,而是教师的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没有一线教师发自内心真诚的配合,不管新课改的呼声多么强烈,那也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永远比制度更为重要。当然一线教师并不排斥课改,置课改于不顾,依然我行我素。一线教师比所有教育工作者更向往课改,一线教师长时间地立在应试教育的浪尖,生活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矛盾的夹缝里,渴望着有一天能真正地实践素质教育,离开数字世界,营造教学新生活。可面对新课改,一线教师有话要说,“要为教师说话,要让教师说话,要说教师的话”。

迷惑且努力着

改革应是传统中孕育的一次生命的提升,而不是革命。面对新课改,听到最多的不是关于新课改如何来进行,而是对传统教学一次又一次的批判。新课改是否真的要与传统教学决裂,一直追求“中庸之道”的国人,何时不再容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个极端:“课堂中赞赏赶走批评?”—难道教育只能肯定学生而不能否定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课堂中笑声赶走严肃?”,——难道教育本身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课堂中学生主体赶走教师主体?”——教师从主宰走向主体,走向主导。走向引导,我们并不想搞清课堂上教师究竟是什么,可是我们决不能放任学生自流;“课堂中研究性学习赶走接受式学习?”——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研究性学习,陈述性知识更适合接受式学习;“生活经验赶走逻辑思维?”——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来学习,本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可这种厚积薄发,能满足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究吗?并不是每一件事都要经过亲历、实践才能学习……

为什么我们的眼里再也容不得半点传统教学的沙子,难道传统教学真的一无是处?“存在就是价值”,既然传统教学存在过,甚至还存在着,必然有它存在的理由。正如生态系统中的每一种生物,存在必然有其生态价值,不会因人的爱憎而失色。我们并不一定要非此即彼,也可以亦此亦彼,让课堂中赞赏与批评共存、笑声与严肃共处、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和谐、研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并用:生活经验与逻辑思维并使。

我们迷惑着,但并不是对新课改的实施迷惑着。迷惑者的是我们的过去,是否真的没有价值,是不是真的要抛弃过去的“自我”,用一个“超我”来投入新课改。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来放弃对新课改的努力,可我们有理由来怀疑新课改的一些提法是否过于偏激,或许我们看到的,仅是一些事物的表面现象,可我们确确实实被这些现象迷惑了,我们想努力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可通过完全否定实践者过去的行为,实践者能同意吗?教师并不仅是制度实践的终点,而且是挑起这次新课改的支点,是具有自己想法和愿望的主体,可新课改关心教师少了,要求教师多了。我们并不怕付出,我们怕得不到承认,和谐的本质就是承认,人的追求同样是承认,一线教师觉得我们得到的“承认”并不多。

不能拔苗助长

“拔苗助长”的典故谁都知道,不知道的是,我们有时也身临其境,却浑然不知。第一轮新课改的学生将要毕业,毕业不了的是教师的准备状态,这一轮中许多教师已完成了知识体系的接受状态,但还是缺少教学理念的接受状态,接受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它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接受很难通过行政命令来达成,它需要教师真诚的合作和投入。新课改最需要达成的和谐就是教师与课改的真诚合作,这种合作绝不是一次培训或一个文件所能达到的,这种和谐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给教师一个喘息的机会,不能不顾教师的真实感受而随意施压,没有一线教师发自内心深处的合作,新课改只能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春雷。

给教师一个成长的时间,不仅是对老师的等待,更是对教师有信心。教师中有一种心情在弥漫,那就是许多教师都觉得自己面对新课改无能为力,听到教育专家夸夸其谈,心中就更没底,没有教师的自信就没有教育的自信,结果受害者还是学生。雷海宗先生就说:“中国知识分子一言不发的本领在全世界的历史上,可以考第一名。”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教育界中,如果教师承认自己对新课改无知,努力去改进,不失为一件好事。可惜的是,宁愿不做声,不努力,也没有承认自己无知的勇气,生怕同行见笑,这样的一种心态去面对新课改,其结果可想而知。苏格拉底说过:“承认我们无知。乃是开启人类智慧之母。”教师不愿承认自己无知,行政部门又急于求成,拔苗助长,这是新课改最大的阻力。

我们正赶在路上

“说实话是累人的,不说实话是折磨人的”,并不是新的都是好的,要考虑学生和教师的胃口,新课改作为一次改革,其出发点就是为了搞好教育,改变教育目前存在的弊端,其良好的愿望无可厚非。当今的教育达到了不可不改的地步,问题是一线教师们还没有来得及考虑是怎么回事,就大刀阔斧地操作起来。卢梭说过:“如果在订立社会契约时,有人反对它,则他们的反对并不能使社会契约无效,只能阻止他们自身加入其中。”但是教师对新课改有想法,并不是反对,并不是想阻止自身进入,相反,正是因为有想法,所以要努力,有想法代表有思想,或者感觉到不足。感到不足就有动力,就有求知欲。

卢梭说过:“一切自由的行为都是由两个原因结合而生的:一为精神的原因,即是决定行为意志;二是物质的原因,即是实行这意志的力量。例如我走向一目标,首先要有到那边的意思,其次,我的脚要能走。如果患瘫不能走而想走,或能走的人不想走,都将仍然停留在原处。”面对新课改,老师们最想说的就是:我们正赶在路上。并不是为赶路而赶路,我们在赶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着,其实是为了给我们思考、准备的时间,在这个时差里让我们去调节自己、充实自己。

猜你喜欢

研究性新课改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