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教学”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尝试
2009-10-12林惠萍
林惠萍
摘要:“差异教学”以独特的魅力立足于幼儿个性差异,满足幼儿个别学习需要和发展潜能,它的出现,改变了教师的数学教育理念,使数学活动从目标设计、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上都围绕幼儿的需求,通过分段式进度、分组活动、分层指导等形式组织教育活动,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分层制定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充分体现集体教学与个性化学习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差异教学分层指导异步达标
幼儿数学教育对促进幼儿的发展尤其是对早期智力开发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特殊的意义。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幼儿在理解、掌握数概念的速度、深度和广度中存在差异,长期的同步教育忽视了幼儿个体差异和不同幼儿学习数学的需要,使一些幼儿数学方面的缺陷得不到弥补,令一些幼儿数学的特长得不到发展,影响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阻碍幼儿智力潜能最大限度的发展。“差异教学”立足于幼儿个性差异,满足幼儿个别学习需要和发展潜能,让幼儿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幼儿的差异,满足幼儿个别的需要,以促进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美国学者汤姆林森(Tomlinson C A)在其《多元能力课堂中的差异教学》中指出:“差异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将幼儿个别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要素,教学从幼儿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和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与结果,最终促进所有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一、 设立最近发展区
“差异教学”并不是根据幼儿的差异而降低学习数学的标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注重照顾优秀孩子而放弃差生的教育,它倡导“激优导差”的原则,即鼓励、挖掘幼儿的学习优势,为每个幼儿提供“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起来摘葡萄,乐意接受具有挑战意义的学习内容,因此为幼儿设立“最近发展区”是差异教学的基础。学期初我们通过“区角学习”,数学游戏等对幼儿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和必要的测查,初步了解幼儿在数学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情况,哪些掌握得好,哪些欠缺,有什么长处和不足,探明幼儿的内部需要和最近发展区,按不同程度分为三个层次,把它们定为喜洋洋、暖洋洋、美洋洋等幼儿喜欢的组,并在各层次中取有代表性的幼儿设立“个案记录”,记录了解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反应、发展、问题、需要等,以个案为突破口,掌握各层次幼儿的发展情况,使教师做到心中有数,为差异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实施“差异教学”
(一)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实行分段式进度
差异教学要求教师对整个教学环境的组织,特别是对数学内容、教学方法、幼儿学习形式及教学评价进行多元弹性管理,使幼儿根据数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习速度选择活动形式。因此教师在课程安排上,要根据幼儿实际情况设计灵活多样、层次各异的教学内容,并注意内容的难度和坡度,以适应各层次幼儿的发展水平。在活动中教师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实行分段式教学是差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数学活动有些内容,学习方法很相似,把这些数学内容分为几个段式,当幼儿掌握第一阶段活动内容时,引导幼儿根据第一阶段的学习方式,结合自身的实际学习第二、第三阶段相似内容。如学习数的组成、序数、数的加减等。如果一个一个地教,一些能力强的幼儿可能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把这些学习内容分成几个段式,让幼儿先练习前几个部分,当幼儿掌握前半部分的内容及学习方法后,引导他们用举一反三的方法,主动地学习后半部分的学习内容。同时引导幼儿适当调整学习进度,在同一活动中,能力强的幼儿进度快些,能力弱的进度慢些;操作时根据需要选择做多还是做少,选择难题还是容易的题目,给他们回旋的余地,有利于幼儿从自身不同的程度上稳步发展。
(二)根据幼儿差异,制定不同的层次目标
差异教学不求幼儿同时达到预定教育教学目标,允许幼儿异步达标。因此教师在目标的制定中,针对不同差异的幼儿设计不同层次的目标。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强调基础目标,重视目标的统一性,突出教学要求的一致性,以确保目标指向大部分幼儿,同时考虑目标的弹性,突出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对不同水平的幼儿要求不同。能力弱的幼儿注意基础目标,适当降低要求,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为目标;能力中等的以大纲为基础,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争上游的态度和信心。能力强的幼儿在大纲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难度,注意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如大班“排序活动”的目标:让幼儿初步学会按物体数量的递增和递减规律排序。能力弱的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观察图的排序规律完成练习。中等能力的幼儿:能根据教师要求的规则,按物体特定规律排序,能力强的幼儿:鼓励幼儿自定规则,按物体特定规律排序,能创造不同的排序方法等。
(二)灵活组织课堂教学,提高目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首先,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提问不同层次的幼儿,简单的运算和基础知识,多提问能力弱、中等层次的幼儿,并注意引导他们以模仿性学习为主,通过简单的模仿,举一反三,从中找出规律,如大班加减运算,教师引导幼儿通过2、3、4、5简单数的反复操作中,帮助幼儿理解数的互补、互换规律,启发他们进行类推得出6、7、8、9各数的学习方法;对能力强的幼儿,教师可以适当拓展深度和难度,以创造性学习为主,让幼儿在质疑解惑中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引导他们发现规律,并启发运用规律推导出各数的组成、加减、相邻数等。
其次,注意把握教学过程中的速度,在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要放慢速度,使绝大多数幼儿能够掌握,而对一些高层次问题,教师适当加快速度。每次数学活动,为满足能力强幼儿学习的需求,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出一些难度大,稍微灵活的题目。
(四)开展分组活动进行分层指导
开展分组活动有目的地进行分层指导是幼儿异步达标的关键。在分组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为幼儿提供不同内容、不同材料、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学习材料、引导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内容、不同材料、不同的层次进行操作,教师针对幼儿的能力差异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练习加减运算时,教师为幼儿提供多样的操作层次与多样的操作程度的学习环境,引导幼儿进行学习活动,抽象能力弱的幼儿教师引导他们参加实物层次的运算,即借助实物、卡片等进行运算;能力中等的进行摆“圆点接龙牌”的子层次的操作;抽象能力强的幼儿,可以较快地进入数字层次的操作如“数字开花”的活动,各组的操作材料均含难易不同的程度。多样的安排能使幼儿有选择、调换的余地,做完一组再做一组,从而获得多种经验,有利于幼儿学习的深化,也有利于幼儿从不同程度上向前发展。
教师对不同水平的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异步达标的目的。如对同一道题,不同能力有不同要求,能力弱的幼儿可以算简单一些的题,要求一题一解、对能力强的可以算复杂一些的题,要求一题多解,一问多答、一图多问、一空多填等。如:①一空多填:( )+( )=10,3+( )=2+( ),②一问多答,教完10的加减,可问得数是6的试题:0+6=6,1+5=6,……10-4=6,9-3=6……③一题多解,④一题多变,给幼儿10支铅笔,让幼儿迅速拿8支,看谁拿得快,方法有:逐个数。群数以及先点数两支,再把剩余的一起数。有利于幼儿从各自不同的程度上向前发展。
三、重视评价在“差异教学”中的作用
“差异教学”的评价,在重视人本身的发展的基础上,以幼儿为中心,面向全体、照顾差异,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在评价中,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教师评价的要求也不同。对于特殊幼儿,教师采用“拉一拉,帮一帮”的态度多鼓励、多引导,及时给予帮助和辅导,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对能力强的孩子多采用“比一比、赛一赛”的方法,提高的竞争意识,高标准,严要求,使他们更加努力奋进。评价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幼儿参与,给孩子一个灵活的评价标准,启发他们多看到同伴的长处,引导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通过互动让幼儿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