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包式主题活动建设的实践
2009-10-12杨仕芳
杨仕芳
摘要:各地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呈蓬勃发展之势,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以不同的载体形式呈现出来。但如何限制资源开发无计划的随意做法,力求有规划、科学地开发利用、有效地管理,使课程资源趋向系统化、结构化、实用化与操作化,发挥其最大的资源效益。我们借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的创建方法,以资源包为载体建设主题活动,尝试构建一种新型的课程园本化形式。
关键词:资源包主题活动问卷调查实地考查
幼儿园所处的本土环境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各地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谓如火如荼,呈蓬勃发展之势。如何让课程资源有效地得到开发,并发挥最大的资源效益?我园尝试以《资源包式主题活动建设的实践》课题研究为载体,力求科学地开发利用、有效地管理,使课程资源趋向系统化、结构化、实用化与操作化。
资源包作为一种容量大、活动性、建构性强的资源材料,在学习组织中被广泛应用。我们借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的创建方法,构建一种新型的课程园本化形式,即以资源包的形式建设主题活动,每个主题资源包包括资源利用预设计划、活动方案、主题相关资料资源库、课件媒体及案例资源等。
一、全面普查,收集资源——为资源包式主题活动的建设采集素材
幼儿园、家庭、社区是幼儿发展中直接接触的环境,作为幼儿所接触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其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因素所不可替代的。每一所幼儿园都有其特定的环境,不同的幼儿园所处的社区、周边环境不尽相同。所以,幼儿园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整合身边丰富的教育资源,使其成为主题活动的有效资源。如何使这些资源真正为我们所用、为主题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社区资源、家长资源、园内资源做深入调查了解,进行全面普查。
(一)发放家长问卷调查
现代社会是个多元分工的社会,幼儿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涉及各领域的知识、技能,其不同的知识背景与职业经验是幼儿园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通过对家长职业、家庭住址、兴趣爱好等进行问卷调查,幼儿园掌握和熟悉了幼儿的生活环境,了解了幼儿已有的生活和社会经验。对家长在教育活动中所能提供的教育支持和帮助了如指掌,这样我们就能根据主题活动,有的放矢地选择教育资源。
(二)进行实地考察调查
教师是开发利用教育资源的主体,我们鼓励教师进行实地考察,并通过民间采风、谈话咨询、查阅资料、拍摄录像等方式积累第一手资源信息。采用“头脑风暴式”交流法,教师们将各自调查了解到的资源信息与大家分享。许多教师不仅例举了不计其数的有形资源,还切实感受与体验到了一些无形的教育资源:包括社区环境意识;良好的社区氛围;朴实的民风民俗;传统的节日习俗等等。教师需要“走出园门”,主动与掌握优势资源的单位、街道、居委联系,既扩大了教育的视野,又激发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
(三)进行梳理分类记载
我们把这些资源充分挖掘出来,并进行梳理,分为物质资源和人文资源,其中物质资源划分为五大类,即人文德育类资源(革命烈士纪念碑、海红亭、天妃宫炮台、消防基地等)自然科学类资源(苗圃、气象站、林场、蔬菜基地、养鸡场、汤山公园、海滨浴场等)公共设施类资源(图书馆、影剧院、公共汽车、电话厅等)社会机构类资源(银行、邮局、医院、小学、敬老院等)商业店铺类资源(超市、服装店、干洗店、理发店、钟表店等);可利用的人文资源归纳起来有三类:即人力资源、节日资源、信息资源。我们运用电脑等现代科技手段,对普查的教育资源进行归类,建立信息库,全面登录,记载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结构、功能等情况,以统筹、盘活自己的教育资源。
二、去粗取精,巧用资源——资源包式主题活动建设的实践运用
为了使开发挖掘的教育资源能充分、科学、有效地被利用。我们根据这些教育资源,各年级组制定一份比较完整的利用课程资源的教育计划,这份计划包括:具体教育资源、由此相匹配(或生成)的主题以及课程内容和学习方法等。然后立足园本,因地制宜,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巧妙整合身边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构建园本化主题教育活动。
(一)整合丰富家长资源
家长的经验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我们善于利用这种资源,使家长切实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动家长进课堂当“助教”,给孩子生动的讲解,使幼儿获得更直接的经验。如在主题《劳动的人们》活动中,在医院妇产科工作的妈妈带孩子们参观了妇产科,观看了孩子一点一点成长的碟片,使幼儿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大人辛勤的哺育;邀请在餐厅服务的家长来园组织“折餐巾花”活动;组织幼儿走进家长开的理发店,开展“小小理发师”活动;由当司机的家长组织“认识交通标志”的社会活动。家长的参与既活跃了活动气氛,又增强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家长提供的婴幼儿成长碟片、折餐巾花的录像及各类交通标志图片等极大地丰富了主题的媒体资源,充实了园本化的主题活动。
(二)巧用独特家乡资源
我园所在城市既是“海口重镇”,又有“滨海明珠”的美称、“服装之乡”的美誉,有其浓郁的文化特色。巧用富有家乡特色的素材资源,开展《可爱的家乡》《我喜欢……》等主题活动。在《可爱的家乡》大班主题活动中,我们提前与服装厂联系,组织幼儿到服装厂实地参观,服装厂的技术工人热情地为他们讲解、介绍,并送给他们一些零碎布、纽扣、线筒等,幼儿参观后在区域活动中惟妙惟肖地模仿服装厂工人加工服装。再如海滨浴场的大海、奇异怪状的鹅卵石、细细松松的沙滩都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我们带孩子们来到他们向往的地方,开展丰富多彩的半日活动,让他们在沙滩上奔跑,在沙滩上寻“宝”,在沙滩上作画、挖隧道、捉螃蟹等等,涨潮、退潮让孩子们感受到大海的神秘,“海滨浴场之行”留下孩子串串笑声、快乐的回忆。让幼儿在本土化的主题活动中获得有益的经验。
(三)拓展本土民间资源
在大力倡导“教育向生活回归”的今天,我们充分认识到本土民间游戏特有的价值。我们依托本土资源,尝试着收集各种古朴有趣的民间游戏,并本着继承创新的精神,从中选取、改编了一些民间游戏,并有机地将它融合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让民间游戏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伴侣。如今,当您步入我园时,经常会看见老师和孩子在绿茵茵的草地上“编花篮”,在柔软的沙池里 “寻宝”,在宽敞的操场上吱扭吱扭地“推小车”,有时家长们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其中。我园《民间游戏》的园本课程,打弹子、造房子、跳皮筋、踢毽子、老鹰捉小鸡、官兵捉强盗……这些百玩不厌的民间游戏,走进了孩子,走进了家庭。着实为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伴随着孩子们度过了难忘的童年生活。
(四)活用社区环境资源
幼儿的生活离不开一定的社区环境,社区是幼儿广阔学习和锻炼的天地,是丰富的,具有隐性课程资源的教育基地。我们把那些有意义、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纳入到我们的主题教育活动中。如在小、中、大各个年龄段,利用这些资源相应安排了《好玩的地方》、《我家在乍浦》、《港区巨变》主题,活用社区环境开展系列活动。如我园大班的社会活动“环保宣传活动”“捡垃圾”“环保小卫士”都是《港区巨变》主题活动中的一个分支。又如参观“山湾村”半日活动,走近渔民认识一些捕鱼工具,还安排织网玩网的活动,这样的活动深受孩子们的亲睐,他们沉浸其中,乐此不疲。可见丰富多彩的社区环境为孩子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鲜活的场所,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三、反思研讨,优化资源——资源包式主题活动建设的分析整理
通常,我们把反思教学能力的培养视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而反思的对象则是自己的教育实践。显然,这里的“教育实践”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课程执行过程,教师需要反思的是教学与课程资源实现有机整合后的教育实践。
(一)主题式研讨
教师可以说是课程资源最直接的开发者、研究者、实践者,所以我们应十分重视主题式的园本研讨活动。所谓“主题式”研讨是教研组教师围绕主题教学活动、结合实践,针对研讨的主题开展交流、对话与讨论。如我们通过《挖掘身边资源,开发园本课程》主题进行层层递进式的一系列研训活动,从理论上丰富教师,从观念上充实教师。每一个活动结束,教师都要把自己在实践中“怎样巧用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在开展活动中,生成了哪些有用资源”写成教学反思。每周二安排一次集体教学反思活动,交流相同主题中的各个活动(包括教师生成的活动),如在主题“鸟”活动中,老师们认为活动《参观鸟类园》不切合我们本地实际情况,不适合在我园开展。主题活动后教师们反馈了教后感想,其中生成的《各种各样的鸟窝》《鸟的叫声》等活动幼儿很感兴趣,通过无形中建立的“教师资源银行库”,教师们通过对话交流与讨论,在观点的碰撞中、资源的共享中互相切磋,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使课程逐步园本化,不断构建适合幼儿的、独特的、园本化的主题活动。
(二)共同体式研讨
共同体式研讨,注重互助合作、注重行为跟进。每个主题实施中,我们倡导教师积极参与“四个一”活动:撰写一篇主题活动教育随笔;向教研组提供一个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值得探讨的问题或一项建议;制作一个与主题活动有关的课件;做好主题实施中相关资料(文字图片及电子文档等)的收集整理。以“课程活动展示”的形式组织全园教师观摩骨干教师组织的活动,并进行评议,从活动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材料投放,资源的挖掘利用等方面展开讨论,发现问题共同探讨,集体攻关,不断丰富、积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经验,正确把握从理念到行为的实践转变,打造学习的共同体。
(三)案例式研讨
案例式研讨以教师在实践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案例的形式呈现而展开的互动研讨活动。这是针对个别“热点、难点”问题,因个体经验缺乏而展开的研讨,因时、因地、因人,如教师在实施主题活动时,有的幼儿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有的幼儿对那个问题感兴趣,还有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激起了幼儿极大的关注……这些都有可能带来教育的机会,这时教师该怎么办,通过案例研讨,我们理顺了思路,清晰了操作办法:教师需有敏感的眼睛和耳朵,善于敏锐地捕捉到幼儿的信息资源,并从大多数幼儿的兴趣、已有的经验基础、是否有可供幼儿探索利用的资源等方面进行充分考虑与价值判断,灵活有效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在反思研讨中,一个个案例资源的积累进一步完善了主题活动。
通过收集资源、运用资源、优化资源这样一个实践过程,最后,我们将这些资源分门别类,按主题资源利用预设计划、活动方案、相关资料资源库、课件媒体及案例资源几个栏目打包整理,以资源包形式构建一个个园本化的主题活动,使其更加园本化,更适宜化,更能满足孩子的需要,促进孩子的真正发展。课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资源包式主题活动的建设与完善也不是一蹰而就、一步到位的。因此,资源包式主题活动为课程园本化的后继研究提供了直观、生动、丰富的资料,从而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科学,资源的管理发挥出更大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