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出下对妙趣横生
2009-10-10田婧
田 婧
在贵州很多喜爱吟诗作对的离退休老人家中,常常看见这样一本“杂志”:国画作封面,书法作品作封底,有刊期,有主办单位,唯独没有刊号和定价,封面的左边赫然写着“贵州楹联”。就是这本只有40个页码,每个季度才出一期的“杂志”,却成了一个老年社团16年的欢乐见证,记载了这个团队从50人到400余人的发展历程。这个社团就是在贵阳小有名气的“贵州省楹联学会”。
楹联爱好者的交流天地
1986年,中国楹联学会在北京成立。贵州作为已有诗词楹联民间创作基础的省份之一,接到了中国楹联学会的邀请,在贵州成立分会。贵州省著名书法家赵西林带头给宣传部写报告,要求成立贵州楹联学会。报告很快得到了批复,同意成立贵州楹联学会。但是,因为没有活动经费,没有合适的挂靠单位,协会成立一事只得搁浅。
7年以后,中国楹联学会再次发出了邀请,这次终于在贵州省文化厅的大力支持下,贵州省楹联学会成立。1993年7月,贵州省楹联学会的第一期“杂志”问世,刊名简单而响亮,就叫“贵州楹联”。从此,贵州省的老年楹联爱好者们有了吟诗作对的平台,你出上联,我答下联,抒胸臆,赞盛世。
推动楹联学会成立的赵西林老师,无论怎样也想不到,就是这个当初成立时只有50几名会员的小社团,现在的会员人数会是当时的8倍,不仅仅吸引了众多离退休老同志,还吸收了不少青少年,学会活动的足迹遍及城市、乡村、企业,还有专门的学术活动,着实成为了贵州楹联爱好者的交流天地。
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贵州省楹联学会的交流活动或许算不上专业,但是每两个月一次的学术交流、不定期的采风活动和每年年末的下乡送对联,让这个以老年人为主体的社团越发具有活力。理事会、会员章程、编委会这些一般社团该有的机构和文字资料,学会一样不少,还有自己固定编写的会刊。
虽然这本《贵州楹联》不过薄薄的40页,每三个月才出一次,但这本非专业的杂志,却期期都有卷首语、目录、刊期;34个栏目分类让这本“杂志”格外显眼,每期200余组作品、4篇楹联创作探讨、2个页码的编读互动,内容涉及国内时事与生活情趣,作者范围还扩大到在校学生、省外楹联爱好者。从个体创作到群体交流,真正做到了为楹联爱好者搭建平台,进行快乐创作和交流。
“小我”融进“大我”
说起楹联的选题,黄润蓬老师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多了去了!”随手拿起一本《贵州楹联》,黄老师激动的说道,“你看看,我们以时代变化为题,以城市变化为题,为古城街道写联,为企业宣传写联,以自己观光感受写经济的飞速发展,以自己生活变化反映社会的进步,这还不算,我们还给在校学生们编写了《少年儿童自习对联歌》,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不胜枚举。”
“我们虽然老了,虽然退休了,但是我们还有用,我们要在创作中,做到个体‘小我与社会时代‘大我的统一,为和谐社会贡献一点自己微薄的力量,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创作的乐趣所在。”赵西林老师即将迈入耄耋之年,作为贵州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经常亲自带队到乡村给农民写春联。
快乐老人年轻的心
“我们还有自己的网站,由两个版主专门负责上传会员们的优秀作品,摘编省外优秀楹联作品供会员们学习借鉴。”《贵州楹联》的责任编辑肖长林老师笑呵呵地介绍。一项传统的文化项目在这帮“老玩童”的追求中,竟然以现代网络手段得到发扬,这不仅仅是很多老年人望尘莫及的,更让很多年轻人惊讶、赞叹。
“你猜猜我们点击率有多少?”陈德谦老师哈哈笑起来,竟然让记者去猜网站的点击率。“500?”“不对,再猜!”“1000?“我们每个月的点击率有2000~3000呢!不少吧?”肖老师终于忍不住了,开口告诉大家他们的“战绩”。
“给你出个对子你来对好不好?‘金凤山、银凤山、山山出凤凰,接下联吧!”黄老师坐了半天,居然想起要“出题”。记者正在冥思苦想,他却说:“今天时间不早了,答案等你下次来时揭晓,哈哈……”
请您对对联
1.虎跃深山,山深跃虎;(刘翰成)
2.柴米油盐酱醋茶,厨房奏乐;(罗胜寅)
3.父戊子,子戊子,父子戊子;(鼓成文)
(答案下期公布)
“圈子”档案
成立时间:1993年
现有人数:400余人
活动地点:贵阳市美术馆8楼
活动时间:每周一、周四下午
“圈友”宣言:快乐对联,“小我”融进“大我”
“圈友”名单:
赵西林黄润蓬肖长林
陈德谦杜普特黄万机
娄义钊卢立志李木
万裕屏王积义吴晓
余光荣余连山等
联系电话:0851—5814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