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心灵的生命奇迹
2009-10-09张安龙张新光
张安龙 张新光
张安龙老师素朴醇和、简约丰厚的教学风格来自较深厚的学养积淀。古人说“才艺之道非多读书,多穷理,则无以至其极”。张老师以恒心读专著,十几部专业著作的研读深究,为他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老师以乐心读名著,让他在课堂上有底气,教学显从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坚持“母本阅读”,就是把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涉及到的所有原著通读了一遍。大量的阅读,不仅让他在教学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而且成为他教学风格形成与发展的源头活水。
以童心读儿童读物,引导学生情趣阅读,自主阅读,逐步形成深度阅读,不仅净化了教师的心灵,也提升了课堂的品位,开启了学生的心扉。
本着“以研究的态度做好日常教学工作”,让张安龙对每一篇课文都不轻易放过;敏锐的问题意识又让他总能在常态教学中发现研究的课题。工作着、反思着、研究着,正是这样一种求索的状态,给张安龙的教学风格的形成、发展、成熟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潜心治学、勤奋钻研给予张安龙语文教学丰厚、充实的内容,笔耕不辍,又为其教学风格涂上了一笔笔亮丽的色彩。勤于写作,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水平的提高、专业素养的提升,更为张安龙语文教学风格注入了文化的品味,带来了理性高度,增添了思想的深度。
有人说:语文教师不读书、不研究、不写作是目前课改的一个致命问题。而我们研究、总结张安龙老师的阅读教学风格,审视、思考他的教学风格形成过程恰恰得到这样的启示:
作为一名风格独具的语文名师,应该成为一名学习者――以丰厚学养支撑自己的教学,应该成为一名研究者——以理性审视反思自己的教学,应该成为一名笔耕者——以积淀思想提升自己的教学。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运用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教学重点:品读重点词句,感悟生命奇迹。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教学流程:
一、格言导入,激活思维
师:同学们,在4年的学习中大家积累了许多名言、警句,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说给大家?
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师:老师和大家一样,也有最喜欢的名言。(出示: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大家自由读一读这段名言,想一想有没有什么问题。(生自由读名言。)
生:为什么说生命是一桩奇迹呢?(板书:奇迹。)
师: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板书课题。)
二、理清事例,扫清障碍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生自由读。)
师:这里有几个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谁有信心读准这些词?(出示词语,指名读。)
师:如果他读对了,你就跟着读一遍,如果你认为他读的不正确,可以纠正。
师:真不错,基本上正确。其中有两个音要注意。一个是“弹”,这里要读轻声,读一遍。
生:(齐读)动弹(tan)。
师:还有“即使”,请大家再读一次。
生:(齐读)即(jí)使。
师:读准了字音,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4名学生分读课文。)其他同学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几个事例感受生命的。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是用哪几个事例感爱生命的?
生:作者一共通过3个事例来感受生命。第一个事例是作者捉住了飞蛾,飞蛾拼命挣扎震惊了作者,作者最后放了飞蛾。
师:这件事我们概括为:飞蛾求生。(板书:飞蛾求生。)
生:第二个事例是瓜子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里还能茁壮生长。
师:我们可以概括为:瓜子生长。(板书:瓜子生长。)
生:最后一个事例可以概括为:静听心跳。
师:真好,老师就用你概括的小标题。(板书:静听心跳。)
三、精读细品,感悟生命
师:作者就是通过这3个事例感受生命的,那么为什么说生命本身就是奇迹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再认真读读这3个事例。看看哪些语句能让你感受到生命是一桩奇迹。把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读一读自己画的句子?
生:我画的句子是: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多媒体出示。)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作者把飞蛾捉住了,它已经不能动弹了,但它还是在挣扎着,我感觉到它还是想活下来。
师:通过你的叙述,老师知道你是通过“挣扎”这个词,感受到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请大家再用心地读读这句话,体会飞蛾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的。
生:我体会到飞蛾非常珍爱自己的生命。(板书:珍爱。)
师:你是通过哪些词感受到的呢?
生:我是通过挣扎、极力鼓动、跃动、强烈、鲜明等这些词感受到的。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飞蛾挣扎的目的就是为了……
生:活下去。
师:你们知道一只飞蛾能活多长时间吗?
生:大概1个月左右吧。
师:比1个月短多了,它的平均寿命只有9天。可是就是为了这短暂的9天,它在拼命地挣扎着。无论怎样危险,无论能否成功,它都没有放弃。同学们,我们共同感受飞蛾那强烈而鲜活的生命力。伸出手来,五指用力,握空拳。有一只飞蛾就握在你们手中,正在拼命地挣扎。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这句话。
师:大家想一想飞蛾为什么能创造生命的奇迹?除了自己珍爱生命,还有什么原因?
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作者很善良,文中已经写了“我忍不住放了它”。
生:我认为作者意识到了生命的意义。她已经学会了珍惜生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只要作者的手稍稍用力,就可以让飞蛾结束生命,这多可惜呀!
师:你会换位思考,可见你不但珍惜自己的生命,而且——
生:珍惜别人的生命。
师:是的,作者被生命震惊了,被感动了。在作者眼里,这飞蛾和一草一木、鱼虫鸟兽,与在座的老师、同学一样,都是鲜活的生命,它也有生存的权利,理应受到尊重。(板书:尊重。)
师: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生命是奇迹?
生:我画的句子是:“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多媒体出示。)大家都知道种子生长需要的条件有泥土、阳光、水份。它居然可以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生长,我感觉到它的生命是个奇迹。
师:说得真好,不但能画出句子,还能够结合具体词语说感受。这位同学说瓜子生存在砖缝中,这里没有……
生:阳光。
师:没有……
生:泥土。
师:在这样的条件下,瓜子却能够……
生:不屈向上,茁壮成长。
师:大家再自由读读,说一说在你心中这是一粒怎样的瓜子。(生自由读。)
生:这是一粒向往生命的瓜子。
生:这是一粒非常顽强的瓜子。
师: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因为它在没有阳光和泥土的砖缝中茁壮成长。
师:是的,这的确是一粒顽强的瓜子。也许在你心中它还是另外一副形象,就请带着你的感受用心地读一读这一段话。(生齐读。)
师:小小的飞蛾面对死亡,拼命挣扎,起死回生;瓜子身处黑暗,没有阳光和泥土的滋养,凭着不屈的精神创造了生命的奇迹。那么,作者自己的生命又在哪里呢?
生:“有一次,我用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多媒体出示。)
师:来,同学们都读一读这句话,想一想有什么问题或者感受。(自由读句子。)
生: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心跳会给作者一个极大的震撼?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看法?
生:因为那声音是作者自己的心跳,使作者感受到了自己生命很可贵。作者听到了生命的节奏。
师:这是作者对生命的感受,我们也像作者一样来静静地听一听自己的心跳,请大家闭上眼睛认真倾听。(听心跳,配旁白。)
师:今天,听了这鲜活的心跳,你有什么感受?
生:生命是鲜活的。
生:生命是宝贵的。
生:生命是有节奏的,我要好好珍惜生命。
师:我们的生命就在一声声的跳动之中。谁愿意在读中抒发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师:你认为自己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自己读得比较有感情,而且很流利,但是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强调得不够。
师:多好的孩子呀,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其实你读得已经很棒了。同学们,带着你对生命的感受,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师:是的,生命只属于自己,所以作者才说——(出示:我可以好好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
师:读了这句话,你最想说什么?
生:由这句话我想到了一句名言:自己是自己生命的创造者。
师:真是意味深长啊!
生:我觉得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好好使用生命,另一种是白白糟蹋生命。怎么活都是活,为什么不选择好好使用它呢?
师:听了你的话,老师知道了你的选择。大家看这句话中的“糟蹋”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生:可以换成“浪费”。
生:也可以换成“损害”。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浪费生命,损害生命的现象?
生:天天抽烟、喝酒,影响身体的健康,这是在糟蹋生命。
生:还有人白白浪费时间,在路上又打又闹。
师:你的见解和鲁迅一样:“无端地浪费别人的时间,无异于——”
生:图财害命。
师:生活中糟蹋生命的现象还有许许多多,读了课文大家猜一猜作者杏林子可能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
生:我认为她会好好地使用自己的生命,因为她写这篇文章,就给自己上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课。
师:的确如此,文中处处都能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珍爱。
师:还是用这句话,请你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表明作者的生命态度。
生:可以这样填:我(必须)好好地使用它,(不能)白白地糟蹋它。
生:我是这样填的:我(应该)好好地使用它,(决不)白白地糟蹋它。
师:那么,杏林子是怎样好好使用自己的生命呢?请大家听一听杏林子的故事。(出示杏林子不同时期的照片和著作,配乐加旁白,介绍作者事迹。)
师:同学们已经听得入迷了,说说看,杏林子创造出怎样的生命奇迹。
生:她的手都不能动了,但是还坚持写书。
师:手几乎无法执笔,但是还写了多少本书?
生:40多本。
师:一个无法执笔的人写了这么多的书,这真是奇迹!
生:她不光写书,还成立了残障基金会,不但自己好好地活,还努力感染别人,提高别人的生命质量,这也是个奇迹。
师:自己身体残疾,不但没有拖累别人,反而唤醒他人对生命的热爱,这真是个奇迹。
生:她死后,把自己的躯体捐献给医院,研究这种病,她是不想让别人再得这种病,这也是个奇迹。
师:活着有价值,死后仍然发挥价值,像杏林子这样的人生活中还有许多,大家看。(出示张海迪的照片和名言。)这是谁?
生:张海迪。
师:读读她说的话。
生:“人活着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师:还有美国作家海伦·凯勒。
生:“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做是生命的最后一天那该多好啊!这就更能显示出生命的价值。”
四、感悟生命,书写格言
师:这些都是平凡世界里的不平凡人物。那么,作为普通人,我们的生命该如何度过?你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又有哪些思考?请大家拿起笔,也像杏林子、张海迪那样,写一写关于生命的感悟。(生写格言。)
师:谁愿意把自己写的人生感悟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生命是一桩奇迹,它是伟大的,我们要善待生命,它虽然短暂,却可以创造奇迹。
师:说得真好,句句深刻,尤其是“善待生命”。(板书:善待。)
生:生命是短暂的,我要在这短暂的生命里多做有益的事,提高自己的生命价值。
生:好好使用生命,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师:时间关系,我们就交流到这儿。请同学们带着对生命的感悟,过好每一天。只要我们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就一定会创造出属于你自己的生命奇迹!
【评析】
这是一节返璞归真,回归常态的语文课。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一、教学环节简明
本课张老师以名言导入新课,在师生交流名人名言的活动中,以质疑的形式提出了本课的教学主线,即:“为什么说生命本身是奇迹?”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是以读悟为主,突出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建构了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
教师重视对学生读书活动的指导,有层次,有计划地落实“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的要求,舍得在读书上花费时间,肯于在指导读书上下大力气。
二、教学方法有效
教师主要运用“质疑问难、情境体验、读写结合”三种教学方法。质疑问难提出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在读、悟、议的活动中体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落实三维目标。在读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听心跳声),感受生命,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对生命的独特感受,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入、个性化的解读,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升华文本的空间。引导学生写一写感悟生命的格言,尽管语言稚嫩,却意味深长。读书是学生对文本吸收,是对经验的构建,写作是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是学习的收获。学习活动以说名言开始,以写名言结束,首尾连贯。
三、活用课程资源
本课教学体现了教师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是准确的、深刻的,教师能够抓住文本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的结合点设计教学,科学地把点放大,层层剥笋,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品读、感悟、提高。如:对“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的教学。
其次,教师能够科学地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本课主要有两处:一是杏林子的名言,二是杏林子的生平事迹。这两个资源都是有益的,必要的,前者为寻找教学主线提供了依据,后者为深化文本,体会“生命是奇迹”推波助澜。
当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本课教学中还有一些问题,尤其是教师对课堂的细节还关注得不够,有些地方的处理斧凿的痕迹过重。
(本课在教育部课程教材研发中心举办的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工作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获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