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仙游县以“十个一”为目标推进新农村建设

2009-10-07李仁涓

记者观察 2009年10期
关键词:全县规划农村

李仁涓 郭 超

福建省仙游县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中部,县域总面积1815平方公里,总人口103万人,辖17个乡镇、1个街道、4个管委会、326个村(居),是传统的农业大县。近年来,仙游县委、县政府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中之重工作,抓早抓紧抓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拟定16个调研课题,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新农村建设专题调研。在充分调研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仙游县新农村建设“十个一”目标,即一个好的村级班子、一条明晰的经济发展思路、一套规范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一个合格的村级卫生所、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一个有效的教育和技能培训机制、一个健康的文体活动场所、一个公益性的骨灰安息堂、一支强有力的村级治安联防队,并制定出台《仙游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年规划纲要》和《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明确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至目前,全县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成效初显。

突出规划龙头提升新农村建设品位

仙游县把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坚持规划先行,提升新农村建设品位。一是突出长远发展。编制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坚持与县“十一五”规划纲要相衔接,与所在乡镇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要基础设施规划相衔接。围绕福厦高速铁路、仙港大道等重大项目建设和旧村改造、灾后重建工作,把拆迁安置区建设、地质灾害险情村搬迁、“造福工程”等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实现农村小区化,使集中安置区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区、示范区。该县枫亭镇8个涉及重点工程拆迁村,已完成安置区的详细规划,并组织实施新村建设。二是突出地方特色。坚持因地制宜、适度超前、体现特色的原则,编制村镇规划,充分考虑自然风光、文化古迹、历史传统、民俗习惯,统筹考虑现代建筑与地方特色,使规划符合各村实际,体现区域特色。完成45个村规划编制,67个村已完成测绘。对完成村庄规划编制的村委会,县财政予以补贴3000元。三是突出规划管理。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拆旧建新、以旧换新、改造旧房,严控农村无序建房。加大规划实施的监督力度,杜绝未规划先建设、边规划边建设、违反规划乱搭建的现象发生。对村委会擅自主张、以罚代批的乱收费现象,予以坚决惩处。

突出发展主题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

仙游县立足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努力走出一条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一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和民资回归工程,把项目带动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建立健全农业项目库,坚持每年实施一批农业重点项目。2006年度30个农业重点项目按计划顺利完成。加快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促进仙台农业合作。加快建设速生丰产林、珍贵树种用材林基地和金鹰集团原料林基地。全县共完成林地签约13.77万亩,完成年度任务12.6万亩的104.9%。完成造林面积5.25万亩,占任务109.3%。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茶果、水产、畜牧、蔬菜、食用菌、林业等六大农业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推进产业升级。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辐射、示范、带动作用。全县现有省级名牌农产品8个,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2个,有机农产品1个,加工带动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带动农户4.2万户,增加农民收入2.85亿元。三是发展特色产业。结合本地资源状况,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目前,建立枇杷、文旦柚、龙眼标准化生产基地9万亩,薏米1万亩、蔬菜0.5万亩、茶叶0.2万亩和食用菌100万平方米标准化生产基地。四是促进农民增收。积极引导农民参与项目建设、投资标准厂房、在工业集中区建公寓房出租等,提高农民投资性收入。组织实施“阳光工程”,突出抓好被征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依托“仙游就业网”,切实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去年以来,共转移农村劳动力24.5万人,实现收入18亿元。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全县纳入农村低保41640人,年发放低保金2000万元。

突出和谐目标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一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山区卫生院实行对口帮扶制度,将公共卫生卫技人员经费列入县财政全额预算,扶持三个中心卫生院,抓好29个空白村卫生所建设,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快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县共有74.4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加大政府对医疗救助资金的支持。抓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鼓励建设农村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等公共设施。充分发挥县经常性助学联合会和县党员扶贫济困促进会,构建农村助学长效机制。全面落实教育“两免一补”,建设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二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引导农民更新观念,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以促进乡风文明为着力点,深入开展以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三讲一树”活动,深化信用户、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立禁赌协会,促进农民提高素质。加大“三下乡”力度,变“三下乡”为“常下乡”。三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深入开展“平安仙游”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适合农村治安特点的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影响农村社会安定稳定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继续整治黑恶势力等区域性突出治安问题。加强农村信访工作,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妥善处理涉法案件。

突出机制保障激发新农村建设活力

坚持把机制创新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激发社会活力,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强大合力。一是领导协调机制。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新农村建设,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该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把阶段任务进行详细分解、明确进度要求,对每项具体工作、每个具体环节落实到人头。涉农部门在调整农业结构,指导农民生产,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上做好文章;交通、建设、林业、国土资源等部门,在村镇规划、道路建设、住宅建设、小城镇建设等方面加强指导,倾斜政策。二是资金筹措机制。该县财政每年安排165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试点村启动、主导产业培育、试点项目补助等,并设立新农村建设资金专户。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理和其他涉农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投入,逐步解决农村通路通水通电、教育卫生、农田水利、社会保障、科技文化设施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至目前,全县64个试点村共投入资金1800万元。三是督查考评机制。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考核奖惩制度,实行“月报进度、季度督查、半年汇报、年终考评”的督查考核机制,督查考核结果作为考核各级党政和部门政绩的重要内容。采取领导督查、会议督查、现场办公等方式,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四是人才保障机制。建立农村农民技术员、计生协管员、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协管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管员、乡村医生、文化协管员队伍,并把“六大员”的津贴补助和培训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建立农村基层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增强农村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群团组织、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作用,凝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和力量,共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献策出力。

突出试点先导探索新农村建设模式

仙游县委、县政府根据该县农村的实际情况,按照“十个一”目标要求,认真抓好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一是抓好试点工作。根据区位特点、经济条件、文化特色、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等实际情况,2006年首批确定60个不同类型的试点村,其中33个村作为省、市、县试点村,27个村作为乡镇试点村。推行“领导联村、部门包村、企业援村”制度,每个试点村由一位县领导挂钩指导,3个县直部门挂钩帮扶。坚持分类指导,扎实推进,在山区乡镇重点建设生态环保型乡村,在平原乡镇重点解决“空心村”问题,在城乡结合部重点推行城乡一体化建设。二是整治村容村貌。全面开展以“三清六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路、改水、改厕、改沟、改圈、改厨)为主要内容和以“五化”(美化、硬化、亮化、绿化、净化)为主要目标的村容村貌整治,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全县建立沼气池600口,农村改厕户数占总户数的64%。全县11个镇区、5个乡(镇)政府所在地、30个经济较好和建设水平较高的行政村,配备保洁人员,配置垃圾收集设施,3个镇建有垃圾转运站。按照村收集、镇清运、县处理的原则,去年,该县实施首批8个乡镇96个村垃圾整治工作;投资400万元,在污染严重的地区建设管道30公里,净化设施10处;投资300万元,对规模畜禽养殖场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建沼气池50座。三是发挥示范效应。定期召开新农村建设座谈会,及时掌握动态,总结经验、培育典型,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形成规范运作、滚动管理的工作机制。注重巩固扩大试点成果,坚持常规性检查与经常性管理相结合,保证建成一批、巩固一批,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四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去年来,全县农村公路铺设水泥路面168.3公里,道路硬化率达96.3%;完成投资450万元,建设30个村的通水工程;实施“户户通电”工程,全省首家实现农村户户通电;电视信号和通信网络基本覆盖了全县的行政村。

猜你喜欢

全县规划农村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