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数学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2009-09-30王祝军
王祝军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与其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小组讨论越来越多的被教师引进课堂。这种形势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也能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和更多的互相交流的机会,有效的小组合作讨论的确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诱发各类学生积极主动的根据各自能力学习新知识,这样就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又便于开展组间竞赛、公平竞争,发掘小组群体智慧,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三个显著特征
1.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小组合作学习扩大了学生之间的交流,突破了单纯的师生交流,使学生有较多的参与机会,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要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
小组合作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为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创造发问的机会,在优生帮助下达到求知的目的,优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是自己学到的知识条理化,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中等生如鱼得水,在他人启发下,跳一跳摘到了“桃子”,从而达到一种“人人求进步,人人求发展、人人求成功”的境界。
二、合作学习的形式
根据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要求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合作学习的形式分为课前协作式、课内讨论式、课后研讨式三种。
1.课前协作式
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前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包括准备工作)的一种合作方式。这种方式一般是把总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由小组里的成员分别承担一个子任务,通过汇总每个成员的子任务来完成整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同一小组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
2.课内讨论式
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内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时还可以进行辩论。在每一次讨论中,小组内的成员有相对明确的分工:记录员、检查员、组织员(组长)、总结报告员等。这种方式一般是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内容。
三、合作学习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1.怎样的合作更有效
从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合作学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怎样才能取得理想的合作的效果?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①是教师必须提高认识。认识到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以往学生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②教师要精心组织好合作学习。教师只有明确了合作学习的目的、意义,才能去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精心组织合作学习的内容。比如问题如何提出?要求学生做到什么?以什么形式组织等等。③是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的思考基础之上,否则讨论就可能停留在表面或不能深入。④是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和评价。
2.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该如何定位?《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要使教师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必须从转变教师的观念开始,必须在平常的教学中去体现,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必须去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策略,我们必须去研究。让合作学习这朵课改之花越开越盛,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河北省平山县宅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