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交往能力

2009-09-30王红英

新课程·上旬 2009年15期
关键词:同伴师生关系学会

王红英

小学生正处于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迫切需要更多的交往,渴望与外部世界发生更多联系。然而,由于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这些“小皇帝”“小太阳”,受到父母过度的保护,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再加上个别家长不正确的引导,社会的一些不良影响,使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思想,不善于与人交往,缺乏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所以,作为未来人才的培育者,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让学生学会交往,我们责无旁贷。

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提高孩子们的交往能力呢?

一、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

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是学会交往的思想前提,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积极的交往态度

要认识到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成才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校内外进行各种交往,既是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健康发展的基本需要。

(二)有明确的交往目的

主要是增进友谊,交流信息,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而不是纯功利性的互相利用。

(三)有正确的择友标准

要注重对方是否情操高尚,诚实可靠,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而不能爱慕虚荣,只看重外表、金钱、地位等外在条件。

二、培养恰当的自我意识

(一)树立交往的自信心

有的学生由于缺乏交往的自信,在交往时表现出被动和较强的心理防御性,从而使交往无法展开。因此,教师帮助学生树立与人交往的信心,可以让学生学会运用想象的方法暗示自己是一个受欢迎的人,喜欢交往的人,主动激发交往的行为而无须过多的在意他人的评价,积极向别人发出友好的信号,主动关心别人。

(二)加强自身的修养

现在的孩子由于环境的关系形成了一些不良的个性,例如自我中心、心胸狭隘、对人不真诚。教师要指导他们努力克服这些不良的个性,减少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和矛盾。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豁达大度的心态和开朗的性格。

2.培养学生克己忍让和热情真诚的品质。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除了原则问题要坚持外,要提倡忍让,尊重别人,要能容忍别人的缺点和不足,原谅别人的非礼和失误,不去无端议论,指责别人,更不要诽谤污蔑。热情是一个人在交往中发自内心的兴奋,是情绪的激昂,是对他人的悦纳而表现出的友好,因而它散发着人格的魅力,是一种强烈的人际吸引因素。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学会热情真诚地对人,尊重他人,悦纳别人,从而达到与人和谐相处的目的。

三、创设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

(一)注重师生交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小学阶段是孩子与人交往的起始时期,在这里,小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其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首要关系。师生关系对孩子人际关系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所以,我们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

孩子如果惧怕教师,“交往”就很难顺利进行。要营造交往氛围,首先,教师必须变居高临下、谆谆教导的亲切关怀为民主平等的亲密合作,让儿童意识到自己和老师是平等的.其次,强调师生之间的民主、宽容,对儿童的发言,教师要微笑倾听,善于发现闪光点,及时肯定鼓励,让儿童感受到老师是爱我的。这样儿童才能保持积极的心态,乐于参与到各种讨论中来。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采用言语的、动作的、情感的等多种方式,扮演观察者、同伴、指导者和评价者等多种角色,同孩子进行广泛、积极的交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坚强的意志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如:我在上《我们的学校》一课时,首先带领孩子们观看了校园的国旗、花草、运动场后,再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小手绘出我们美丽的校园。当一个小朋友画好拿给老师看时,我用充满欣赏的表情,惊讶地赞叹:“呀!我们的新学校好美呀!这国旗和几棵柳树画得特别漂亮。不过,还可加上你的设想,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在我的赞美中学生不断出现新的创意。可见,老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诚恳的赞扬、认真的表情、平等的气氛,都显得很重要。总之,在交往中与孩子们一起参与,一起去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懊恼,使学生们感到老师是他们中的一员和可信赖的朋友,形成和谐积极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小学生交往能力培养的第一步。所以,我们必须和孩子一起走好这一步。

(二)鼓励同伴交往,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同伴之间年龄、智力、身心发展水平等相近并且有相同或相近的兴趣,在交往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共鸣,表现出更平等的关系;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还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伴关系不同于其他社会经验,这是个体第一次“通过他人的眼睛看自己”,并体验到与另一个人真正的亲密。因此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合作意识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适应了这个竞争社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总是反复强化竞争意识。而过度的竞争意识往往容易演变成自私自利的人格特征。很难想象一个只为自己考虑而忽视他人感受的人,会有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交往能力的过程中应加强合作意识的培养。合作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合作意识可以通过组建学习合作小组和开展班级的竞争活动来培养。

2.创设机会,增进交流

社会交往理论指出人际交往有两大原则:接近性原则和机会性原则,也就是说空间位置接近和社会观念相近的人容易产生互动,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交往程度取决于交往的机会。事实证明这两大原则也是适用于学生的人际交往。在问及“你关系最好的同学是谁时?”64.4%的学生回答是同桌或邻桌。他们之所以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位置的接近,有更好的交往机会,有利于交流沟通,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交往机会,增进交流与沟通。

(1)组织全员参与的班集体活动

班集体活动,一方面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动态表现,有利于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相互了解;另一方面,全员参与的集体活动,为本来接触很少的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甚至相互合作的机会,在活动中了解沟通、交流思想、交流感情,为活动后的继续交往奠定基础。

(2)座位的经常性更换

事实证明,同桌或邻桌间空间位置接近,交往的机会比较多,所以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拓展人际交往的界面,融洽整个班级的人际关系,很多班主任选择经常性的更换学生的座位,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同桌和邻桌,更广泛的密切学生之间的关系。

总之,交往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见影的事情,需要我们用耐心和爱心来对待孩子,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时机,使教育过程成为孩子们缤纷生活的组成部分,让学生通过交往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作者单位:河北省卢龙县教师进修学校

猜你喜欢

同伴师生关系学会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学会尊重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