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的导入艺术

2009-09-30刘国红

新课程·上旬 2009年15期
关键词:导语贝多芬王维

刘国红

“导语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为进入新课而讲述的一段简要的、扣动学生心弦、激起学生思维浪花的、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的话。”可见,好的导语在教学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更要认真研究、总结、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课堂导入的艺术性,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一、创造意境导入法

现实的生活与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可以先让学生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音乐声响起,在激昂的乐曲声中,教师可以介绍贝多芬的情况: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直至57岁逝世,然而他的大部分作品却是在这段时期创作的。站在演奏台上听不到听众的掌声,他仍是继续创作,终于谱写出了伟大的《第九交响曲》。所以,贝多芬的伟大,绝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还在于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争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在《命运》交响曲的伴奏中,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在激昂的乐曲声中激起学生的兴趣,投入到新课的学习。

二、设置悬念导入法

初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他们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地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到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导入:1937年11月17日,在日本一个偏僻的乡村诊所里,来了两个不速之客——两位中国记者。他们递给一位苍老的医生一份报纸,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鲁迅先生逝世”的内容。老人抬眼看时,两眼发直,拼命摇头、不敢相信而后潸然泪下。你们知道这个老人是谁吗?他为何有这种反应?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了,急不可待要进入课文的学习。

三、名人评价导入法

学习一篇文章或一首诗词,我们首先接触的是它的作者。我们不妨可以使用名人的评价导入新课,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在学习一些名人的文章或诗词中使用。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这首诗时,我们可以借助苏轼的评价来导入。苏轼阅读、观摩王维的诗和画作之后,恰到好处地点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就把王维的诗和画作相得益彰的特点精妙地点评出来了。然后让学生找诗句,哪些诗句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学生会找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等诗句。借助名人的评价导入,学生初学时就抓住了该诗最显著的特点。

四、温故知新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符合教学的认知规律。把内容相关的作品或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串联起来,可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如在教授《纸船——寄母亲》时,这样设计导语:“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艘美丽的纸船相逢,倾听一位温婉女性寄出的对母亲的思念之心。”简单的几句话不仅点明了前两篇课文的风格,也交代了新课的主要内容,引起学生对前两课内容的回忆,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如讲鲁迅的《故乡》时,其主旨是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可这样联系:我们以前学习鲁迅的文章《风筝》,那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文章以风筝为引线,对“我”粗暴对待小弟的言行,作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小弟这样的人的不觉悟表示出深深的悲哀。这无疑是对封建宗族制度摧残儿童的罪恶进行控诉。本文也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典型文章,反映的是什么主题呢?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认真地读文章。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第54中学

猜你喜欢

导语贝多芬王维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导语
亦远亦近贝多芬
阳光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本期专栏导语
导语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