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远离空虚的美丽
2009-09-30吴燕钦
吴燕钦
记得有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作为一线教学工作者的我们要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然而个别教师还是出现了一些教学的误区,以下是笔者的几点体会:
一、远离华而不实的语文课件
现代人审美观的提升也在多媒体软件的美工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美是要分场合的。我们发现很多教学软件的首页无一例外的是一张雄伟壮观、气势磅礴或秀美柔和、浪漫绝伦的风景照,闪耀着鲜明醒目的三维立体动态文字;一些画面上简单的文字说明,甚至是一个选择答案却要费尽心思地在photoshop中制作出带阴影的浮雕效果,再生成高分辨率图片导入到软件中;一些线条柔和的画面边框镶嵌着一大排色彩绚丽的动态按扭,把教学内容局限在小小屏幕中央。
这种类型的多媒体软件可能一开始确实能吸引大多数人的注意力,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适得其反,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向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物,严重影响课堂效果。因此,把多媒体软件设计得尽量美一些是必要的,但有一个尺度和场合问题。实际制作中,应从多媒体软件的学科、内容、用途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切忌华而不实。
二、远离套用模式的作文
作文要让学生充分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领悟能力,让他们从中学会独立表达,写出发自内心的话语。
有一位朋友忧心忡忡地对我说,她女儿的作文几乎是假话连篇。她的同学几乎都写过扶老婆婆过街,给老人让座,借同学橡皮那类故事。在现行的作文教学中,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套题,格式化,抹杀学生真实感受的现象仍很严重。小学虽无升学压力,但对教师的评估主要还是要通过考试。老师便把作文程式塞给学生去套,去抄,去代替学生的真实感受。这确是语文教学长期未能逾越的一大误区。
语文教师就要加强语文课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联系,就要将生活与作文教学联系起来,毕竟作文来源于生活。例如在讲赤壁之战时,在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之后,按照他们自己的想象,去描述或续写,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三、远离“问题全解决了”的语文课堂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去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语文课上,教师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便把“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而所提出的那些问题基本上类似于:“通过……你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了什么”等形式化问题,学生回答这些问题都无须思考。还有些教师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程式在课堂上“说教”一遍,把学生的思维完全限制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框框之内。课堂上的阅读也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学生并没有真正对课文用心去感悟,他们所“读懂”的也只不过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势而得到的“微言大义”,至于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都无从知道。因而,课上学生自能“读懂”,等课结束了学生也便没有问题了。其实这种没有问题实则是最大的问题,是语文课堂(下转第123页)(上接第122页)教学的一大误区,是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一种表现。
笔者曾听了一节“坐井观天”的课,课后学生说全读懂了。我问:人各有志吗,为什么一定要劝小蛙跳出井口?学生哑然。其实,通过这节课,本来教师可让学生充分思考,以激发他们对青蛙心理的观察,贴近生活,使他们依据所见所闻所感,充分地表达。那样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的知识,而且探索到获得知识的方法。但遗憾的是,老师却死抠教参,失掉绝好的机会。
语文教学怎样走出没有问题的误区呢?笔者认为首先要转变观念,放手去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以前我们经常谈论的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了。
四、远离是非不分一味肯定的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表现。学生回答问题时一旦出现知识性甚至是思想上的错误,教师不敢指出,名曰“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不能束缚学生,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学生放任自流、是非不明。如一位教师教《丰碑》一课,当学到将军知道了被冻僵的就是军需处长时,教师让学生发表意见,有的学生说,军需处长这种舍己为人的思想是高尚的,有的学生认为,军需处长忘我无私的精神令人感动,有位学生说:“老师,军需处长是管供应的,自己却被冻死了,实在是不明智。”老师想了想说:“你的想法和其他同学不一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要新颖独特地思考问题。”学生沾沾自喜地点着头。目前的教学改革,存在着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过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过分强调学生独特的感受。现代阅读学认为,阅读是从书面符号中获取信息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是具有个性化的,因此,让学生在阅读中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然而,语文教学的人文特点决定了同时具有思想教育的任务,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能强调一方面而排斥另一方面。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弘扬真善美。学生出错,教师要及时指正,当然,要注意批评的方式,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为准。
做一个有心的教学工作者,让语文在你热情的壮志中升温,在你激情的言词中熔化,在你默默的奉献中绽放。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夏道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