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RPG类教育游戏设计中提高学习者自我效能感的探究

2009-09-29马颖峰张丽芳马红亮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09年8期
关键词:游戏化学习游戏设计自我效能感

马颖峰 张丽芳 马红亮

摘 要:在RPG类教育游戏中,学习者通过扮演角色体验游戏并获得知识,而此过程中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活动产生着直接的影响。本文首先对RPG类教育游戏中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自我效能感在游戏化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最后,就在RPG类教育游戏设计中,如何增强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策略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RPG类教育游戏;游戏化学习;自我效能感;游戏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6-0032-03

一、RPG类教育游戏中的自我效能感

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的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1] 其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过程、动机过程、情感过程和选择过程而调节人类活动。所以,自我效能感实质上是个体对自己是否具有某种能力的主观判断,是个体主观意识的产物,是个体对自己品质、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把握程度。但自我效能感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个体活动进展和预期结果而变化。

RPG(Role Playing Game)游戏即角色扮演类游戏,是一种“由玩家扮演虚拟游戏世界中的一个或者几个特定角色在特定的场景中通过完成游戏中的任务来推动游戏情节发展的电子游戏”。[2] 在此虚拟世界中,玩家扮演游戏中的各种角色类型完成一系列游戏使命生存下来并成长发展。不同游戏角色的积累经验和升级方式也不同,角色经验值是角色成长的标志和能力的象征。玩家与他所扮演的角色一同经历着同现实生活中极为相似的真实情感体验,而这种体验也使得玩家的生命更加完美。在RPG类教育游戏中学习者获得游戏刺激的同时也使其能够积极、主动、愉悦的学习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以及培养道德情感,其中的角色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角色作为学习者的化身,沉浸在虚拟游戏世界中,通过完成融入在游戏使命的学习任务,获得知识技能等以及受到道德熏陶。

笔者认为,从RPG类教育游戏具有教育性这一特征来说,学习贯穿于整个游戏过程,学习者在整个体验游戏刺激的过程中是否具有较高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对游戏化学习的效果影响甚为直接。在RPG类教育游戏中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就是在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恰当地理解游戏规则、掌握游戏技能的基础上,学习者对于自己能否利用游戏中提供的资源工具自行选择任务难度和等级、确定目标,完成教育游戏学习任务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二、自我效能感与游戏中的学习

学习者在RPG类教育游戏中扮演游戏角色体验游戏刺激中是否能够主动地、有效地获得知识、技能以及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与其学习自我效能感密切相关。学习者在熟识游戏故事背景和游戏情境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学习喜好结合游戏所提供游戏角色的特征选择游戏角色、游戏线路等,并与游戏中NPC对话获得帮助信息或游戏任务。具有较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学习者由于对鼠标掌控不灵活或者是对于自己在游戏中进行学习没有信心,就会倾向于逃避游戏中学习,一味地沉迷于游戏带来的刺激体验,则学习效果不理想。相反,具有较高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学习者,在游戏过程中可以积极、主动、愉悦地探索学习,可以结合自己实际能力选择游戏路线和游戏任务,将知识、技能策略潜移默化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与病毒学、免疫学相关的教育游戏《Replicate》中,学习者扮演的是一个能在寄主体内生存和复制的病毒。自我效能感高的学习者可以在扮演病毒进行游戏的同时学习到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学习自我效能感低的学习者就有可能逃避这方面知识的获得和积累,只是一味地沉浸在感染宿主和传染人群的刺激体验中。

在RPG类教育游戏中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习者自我调控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具有较强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学习者可以在虚拟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学习喜好选择游戏角色,游戏路线和游戏任务等,并在其中发现、分析、解决学习问题/学习任务,最后反思学习效果,增强其在游戏中探索学习的信心。游戏角色是学习者的游戏化身,随着游戏情节不断发展,学习者在游戏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能更多更好地使用认知策略,更合理地管理时间和利用学习环境,更密切地监控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效果。学习自我调控较强的学习者在游戏中可以结合自己实际情况使用恰当的认知策略完成游戏任务,增强其自我效能感。而具有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习者会对其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消极观念,在遇到问题或障碍时会缺乏学习动力和信心,不能更有效地运用其认知策略,常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三、增强学习者在RPG类教育游戏中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1.增加学习者在游戏中的成功体验的策略

成功体验是获得自我效能感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径,而游戏中经常性的成功体验,会使学习者建立起稳定的学习自我效能感,不会因一时的挫折、失败而影响其在游戏中获得知识技能。为了使学习者更多地体验到成功,以下三点在RPG类教育游戏设计时应该引起重视。

(1)知识内容与游戏内容有机融合

游戏的故事背景以及游戏角色等与学习内容融合为一体,而不是生硬的、简单的将游戏内容套用在成功的网络游戏中。Games-to-Teach项目中的《La Jungla de Optica》是关于光学物理的透镜、显微镜及望远镜的构建和使用方法等知识点教育游戏。游戏故事背景:学习者经过一些光庙,解决遇到的光学问题,构造出一些透镜来阻挡掠夺者,从掠夺者手中拯救出考古学家Carlson和他外甥女Melanie。学习者通过闯关探险完成游戏使命的同时学习到了知识。

(2)层次型的游戏活动结构设计

游戏活动必须有结构化的层次,学习者每当完成一个小的游戏活动就是学习一些知识内容,并且每一项游戏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清晰的行为标准,自适应的内在反馈,令学习者能不断地看到自己逐步接近目标的过程,意识到自己还有潜力可挖。学习内容在游戏中的学习目标设定难度应当是适中的。有一定难度的游戏任务比容易完成的任务更能激发玩家的学习行为,在游戏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难度太大会使其丧失信心,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反而会降低。让学习者参与游戏任务的设置,可使玩家更清楚游戏任务和学习目标,使目标切实可行,更易实现,也更能激发他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学习动机。

(3)理解游戏规则、掌握游戏技能的策略设计

学习者能够正确理解游戏规则和拥有良好的游戏策略,可以帮助学习者获得较好的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水平的增强又是自我效能感提高的基础。因此,在游戏开始前可以由指导老师指导学习者首先熟悉规则、掌握必要的知识和必备的技能,提高学习者的自信心与自我效能感;或者为学习者提供一段关于游戏如何进行的视频材料。

2.以NPC和学习伙伴为榜样示范作用的策略

利用观察他人行为而产生的替代性经验也是一种培养和提高学习者在游戏中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这可以通过以教育游戏中NPC和学习伙伴为榜样两种方式来提升。在某个游戏任务探索的关键处,教育游戏中NPC可以首先示范任务完成过程及应注意要素。学习者通过观看教育游戏中NPC的榜样示范提高其完成游戏任务的自信心,使其能轻松自如地在不知不觉的游戏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提高学习自我效能感。Games-to-Teach项目中的与心理学知识相关的游戏《Sole Survivor》中机器人博士就扮演这样一个角色。他在学习者进行心理学试验前会首先示范试验过程,学习者模仿机器人博士的操作完成小的游戏活动,进而一步步完成整个游戏任务逃离飞船。

以学习伙伴为榜样,观察学习同伴在游戏中是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在同样一个虚拟情境中,使学习者相信自己也能够轻松自如地在游戏刺激体验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以及道德情感的培养。

3.通过言语类或文字类适时反馈的策略

由于在RPG类教育游戏中,不存在传统课堂学习中的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使得学习者的学习“好像”变成自己的事。学习者在游戏中学习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会产生无助感,如果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学习者会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给予玩家言语式或文字类的适时的反馈,不失为增加学习者自我效能感的策略之一。

教育游戏中的NPC在提供反馈信息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利用NPC为学习者提供帮助信息,应该是只停留在构筑学习者的思考、探索的“脚手架”提示性层面,而非明确答案。并且,这种学习支持的可获得性,应随着学习活动进程逐渐让位于学习者的独立探索。此外,在某个支线任务后,还可用NPC对学习者学习活动进行价值性检验,提醒学习者反思其行为价值和决策的正误,相当于帮助学生反思的智能导师。总之,NPC提示是建立在既要留给学习者充分的独立探索空间,又要提供必要的支持的平衡之中。权衡之关系的基点,是促使学习者深度的投入探索和思考的活动过程。

4.设计学习者的交流平台的策略

在RPG类教育游戏中,增设供学习者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对于提高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是必不可少的。围绕特定活动主题,学习者之间通过交流平台互相沟通、争议、意见综合等,以助于学习者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为此,如果在RPG类教育游戏中可以直接登录聊天工具、博客或空间等,学习者之间可以在游戏过程中就某个疑难问题相互交流,相互探讨,集思广益,共同协作学习完成游戏任务。

5.调节生理情绪的策略

班杜拉(1991)认为:“增强身体状况、降低应激水平、减少消极情绪倾向,并纠正对身体状态的错误解释,也是改变效能信念的一个途径。”[3] 在RPG类教育游戏中,游戏背景和角色设计的最终落脚点是以合理的方式与知识融合一体,立足本土文化,用游戏的语言进行设计和描述,与整个游戏故事的协调,这样学习者乐于接受并很容易融入游戏的虚拟世界中。游戏中的人物随着游戏情节进展将流露出各种情绪和情感,玩家仿佛亲身经历,感受到这些感情的起伏变化。学习者在游戏情境中应重视对自己生理和情绪的调节,学会一些放松的技巧,在面临挫折或者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时,不会因为太高的唤醒水平和太过激烈的情绪反应而导致学习自我效能感的下降。为了成功引导学习者进行这种情感体验,在游戏中设置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休闲类、益智类游戏等支线任务,并让学习者掌握学习活动的控制权,自行决定任务难度等级的选择、目标的确定、工具的使用、方案的提出等。能有效避免学习者一直处在紧张的状态,对提高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颇有增益。

四、结束语

在RPG类教育游戏中要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自我效能感,让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环境中获得游戏的刺激探险体验的同时充满自信地去掌握知识、技能并受到道德熏陶,否则学习者就会盲目地沉迷于游戏的探险体验,而忽略了教育游戏的教育性。

参考文献:

[1](美)班杜拉著,缪小春等译.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王继新,徐婷.教育RPG游戏角色的设计探析———以教育游戏《虎门销烟》为例[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 (4):38-40.

[3]李娟,王玉廷.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 (1):44-45.

(编辑:刘轩)

猜你喜欢

游戏化学习游戏设计自我效能感
小学低年级语文游戏教学设计探讨
让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焕发生机
探究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
高校教师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一次游戏化的探究式化学知识学习
分析小学体育游戏的设计与合理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