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播种习惯 收获素养

2009-09-29董自明冯伯虎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09年8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信息素养习惯

董自明 冯伯虎

摘 要: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适应现在,迎接未来。信息技术课堂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阵地,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采取合理措施,既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又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为此笔者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让学生养成倾听、表达、自助、合作、操作、思考的习惯。

关键词:习惯;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6-0040-03

前言

英国哲学家弗•培根在 《随笔集》中曾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习惯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长久性, 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人的一种内在的自律需要,成为引导和激励学生不断向上的重要精神动力。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学习领域作为课程形态的必修课程,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培养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挑战的创造型人才打下基础。”[1]

儿童时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在信息技术课上,采取何种措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笔者作了以下有益的探讨。

一、学会倾听的习惯

在活跃的课堂上,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话,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地、有意义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做到活跃而不失有序。

学生在听的时候也可以不拘形式,但必须做到边听边想边记。如果发现有部分学生不专心听讲,教师可以暂停一下,用教室的忽然安静来提醒学生。当一位学生发言时,应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仔细想,等学生发言完后,再作评价或给予补充。如每节课的总结,既是培养学生表达的机会,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好时机,为此笔者要求后面发言的学生,要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提炼优点,去其不足,最后一位学生的概括,就是一节课的提纲,真正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这既是思维的碰撞,又是对别人劳动的尊重,从而学会真诚处事,学会关心,也学会与他人合作。

二、学会表达的习惯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能力的一种体现。而规范的计算机术语表达,更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孩子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正是新课程的理念。要使学生学会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为学生提供培养这种能力的机会。在课堂上笔者经常会对学生说:“哪怕错了,也是对的,而且只赚不赔,当你回答正确的时候,你的成果得到别人的共享,那是一份成功的喜悦,而当你错了时,别人会给你一个正确的答案,何乐而不为呢?”

如学生在尝试打开“画图”程序之后,一位上台演示的学生,这样说操作步骤:“箭头放到开始上,按住鼠标不松后挪到‘程序,挪到‘附件,挪到‘画图就行了!”这时笔者对他的表述加以纠正,使他们从一开始就养成使用计算机术语的习惯:“单击‘开始按钮—指向‘程序—指向‘附件—指向并单击‘画图。” 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使用计算机术语。

三、学会自助的习惯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每个人不能也无需精通所有的软件,有时需要别人的帮助,更多时候则需要自己学会寻求帮助,也就是自助。主要通过看教材、软件帮助菜单项、网上搜索寻找答案。教材是知识的承载者,是教学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开展课堂教学的依据,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学生知识的习得有赖对书本的学习获得,是开展自我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途径。而各种软件本身所具有的帮助菜单更是难得的学习资源,要让学生加以利用;再之就是网上寻找答案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如每节课出示任务之后,不要急着去演示操作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带着任务去看书、去尝试、去操作,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有些操作不止一种方法,告诉学生还有其它的方法,让其再去探索,在方法的对比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当学生形成了这些习惯之后,自己就是学习的主宰,真正做到学会学习。

四、学会合作的习惯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操作方法,同时又分享别人的操作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由于知识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常常不同,各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如学生在学习PowerPoint单元综合练习课,根据学生对任务的理解,让不同层次的六名学生协商分工、合作,设计完成“走进连云港”这一任务。组内讨论产生组长、代言人,然后有人负责资料的搜集、有人负责内容的处理,有人负责版面设计,有人负责协调,各自完成不同的任务。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采用不同的操作设计方法,设计出版式、颜色、内容、装饰等各不相同的演示文稿。组际交流,代言人讲解,组内其他同学穿插自己的观点,完善小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可以质疑,可以拓展,这时已无组别,只有探索的问题。在合作小组中让每位学生要找到自己、定位自己、发展自己。每一件作品,都是小组汗水的累积,智慧的结晶。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操作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2]

五、学会操作的习惯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实践操作是学生把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付诸实践、转化成能力的重要过程。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应放在信息技术课的首位,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个细节开始。有了明确的操作思维指向的引领,操作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相互交流、相互研讨,从而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民主。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程操作特点,设计出更多的学生实践操作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上机练习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要把上机操作与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联系起来,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让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如学生学习了画曲线的方法之后,笔者先出示教材中的图形,然后让学生设计一组由封闭曲线组成的图形,最后在此基础上拓展。

六、学会思考的习惯

日本学者小林由树子说:“人类要学习的东西并不是知识的记忆。聚精会神,正确理解,并能使其自主独立地去思考,这才是人类要学习的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必须解决的学习的当务之急。”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在共同完成任务时,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和活动,从而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耐心引导,注意思考方法和解决问题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法,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他们思考的习惯,创设便于思考的情境,使学生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3] 如在每节课创设情境之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思考操作的方法,在交流中使学生产生愉快而成功的心理体验,学生为自己的思考而欣慰,为自己能够独立思考而感到自豪。这对学生保持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大有好处。

万丈高楼平地起,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而是需要教师日复一日,耐心细致地引导和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这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会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教育厅.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DB/OL].http://www.ec.js.edu.cn/newsfiles /22/2007-03/3973.shtml

[2]董自明.信息技术教学中合作意识的培养[J].信息技术教育,2007(6):97-98.

[3]向智勇.英语任务型教学中学生还应该学会什么[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11):43-45.

(编辑:刘轩)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课堂信息素养习惯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效率的实践方法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问题的探讨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电子学档评价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