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
2009-09-29范海芹
范海芹
摘 要:网络环境的形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作文教学达成目标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解决了素材哪里找的问题,寻找到了作文的源头活水;另外,网络也给作文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深刻变革,真正把被动的写作文转变为一种自主、能动、交互的“体验式”学习。
关键词:网络资源;网络环境;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6-0057-02
网络环境的形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作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优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使得作文教学的观念和模式也不断创新。网络环境不仅为作文教学提供大量素材,也给作文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深刻变革。
一、网络资源——作文素材哪里找
习作难的原因之一就是“无话可说”。怎样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这是困扰教师作文教学的“头疼”问题。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让学生学会运用网络资源作为作文素材,不失为一个可行的方法。作文教学的网络资源的利用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基础教育网站;各大搜索引擎;博客。
第一,很多基础教育网站的“语文频道”都有“作文园地”栏目;“作文征答”解答学生作文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一些网络资源还展示学生习作、考试作文等,针对性强,适合不同阶段学生学习作文。此外,网络资源还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种文体进行了分类讲解和片段练习,每种文体又分成若干个单项进行训练,让学生逐一练笔,掌握其写作技巧。可以说,网上作文教学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
第二,学生可以轻松自如地利用Google、百度、雅虎等搜索引擎,为自己寻找资料,这本身就是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此外,博客作为一个新的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帮助,博客里所谓的“圈子”具有衍伸功能,使得很多的资源由不可及变为可及。
二、网络环境——作文教学怎么改
网络环境的交互性,给作文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深刻变革,还为师生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使作文教学的改革成为可能。
1.网络环境下学生写作的自主性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之下,学生作为写作学习主体的地位无法体现,不少学生畏难情绪严重,甚至厌弃写作。但是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需要长期自觉地生活积累,它是一门“自主式”和“体验式”教学。
那么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是如何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呢?何为“自主写作”?自主写作指的是,如果学生本人对写作的各个方面都能自觉地做出选择和控制,其写作就是充分自主的。具体说来,如果学生的写作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写作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写作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并能够对写作结果做出自我判断和评价,那么他的写作就是充分自主的。反之,如果学生在写作的上述方面完全依赖于教师的指导和调节,其写作就是被动的、不自主的。对学生来讲,写作必须以自身的内在写作动机为前提,也就是要“想学”。而网络的开放性、可及性、生动性为这个前提的具备提供了可能。
网络环境为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空间。网络资源对每一位来访者都是开放的,不加以时间上和来访者身份的限制。学生可根据自己需要,自主地选择网站资源来进行学习,按需索取,一改传统课堂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的相对封闭的教学形式。但是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之下,却不容易实现这样的教学效果。两种作文教学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传统模式下,学生学习资料匮乏和学习途径的封闭和单一。没有网络之前,学生学习写作文,都必须有作文书,而作文书的内容显然是有限的,书中观点也十分容易落伍。而网络环境下,几乎所有学生都可以轻松自如地利用Google、百度、雅虎等搜索引擎,为自己寻找资料,此外,博客作为一个新的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帮助,并且通过博客“圈子”的衍伸功能,学生可得到更多的资源。
因此,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更像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它类似以课题为载体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师的作用仅在于通过创设情境,把教科书里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教师的心理也更为开放,摆脱了原来的为学生写不出东西来而“恨铁不成钢”的状态。以议论文的作文教学为例,网络环境下的议论文教学简直称得上是微型“论文创作”——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生可以从众多备选题目中自行选择一个,并对自己的选择进行原因解释,然后提出自己拟定的写作流程,介绍自己的资料来源,并通过网络跟教师、同学展开互动。而大学的论文创作也不过是这样一个流程:了解学习目标——了解研究的一般流程——提出问题或形成课题——提出研究方案——讨论或可行性论证与答辩——具体实施研究方案——研究完成,形成结果——讨论——总结。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学生的作用在于积极思考,积极研究,而网络环境使得以上所有环节都变得更为开放和更为生动。而无论是知识的感知、理解,还是巩固、应用,都是在思考活动中完成的,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写作、自主学习。
2.网络环境下作文教学的交互性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下,学生写完作文就“万事大吉”,接下来的作文的评改完全交给教师。而如果学生的习作较差,教师读起来颇感“难受”。并且教师的评改只有修改建议和分数,而学生并不去按照教师的建议进行重新修改,从而缺少了将文章进行再提高的环节。这就形成了“学生艰难交差,教师自讨苦吃”的“双痛苦”局面。主要原因是,学生的作文学习与教师的活动彼此分开,难以展开有效的互动。
网络环境可以创设合理的对话“情境”,为学生与伙伴、教师、专家乃至与社会实现交互对话创造充分的民主自由的空间。作文的互评互改,与教师、专家的零距离接触,各类论坛的活跃气氛,电子邮件的相互往来,都体现着网络的交互性特点。网络除了可以作为学习的工具之外,它还代表着一种观念,即利用网络所提供的便捷、快速的信息,形成自己的学习网络。在这一学习网络里,学习者本人处于中心。他与网上的其他兴趣相近者通过网络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利用网络进行双向或多向的交流,共同寻找、开发和利用网络中的学习资源。与传统的学习小组相比,网络上的学习小组成员更广,没有年龄和空间的限制。在网络学习中,每位学习者既可是学生,也可以是其他学习者的教师。每位学习者都具有多重身份,他既是知识和信息的求索者,又可以是知识与信息的提供者和分享者。这充分实现了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在大范围的交互中自评、自改、互评、互改,从而突破了写作中语言的表达关,使学生达到了“有话善说”的目的。这可以使学生更多的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总之,网络环境为作文教学提供大量素材,解决了素材哪里找的问题,寻找到了作文的源头活水;另外,网络也给作文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深刻变革,真正把被动的写作文转变为一种自主、能动、交互的“体验式”学习。
(编辑:刘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