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原则

2009-09-29吴惠芳

师道·教研 2009年9期
关键词:情操中学语文美育

吴惠芳

语文教学的目标,不仅要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更要注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美的熏陶。那么,从美育角度出发,中学语文教学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呢?

一、以美怡情的原则

所谓以美怡情,既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语文美的揭示及教学艺术的体现,以愉悦学生学习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据调查,学生之所以对语文学习无兴趣,感到枯燥无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语文教师教学方法上的死板造成的。许多语文教师是教学生去语言的大海里捞针,而不是去游泳,因此一篇再美的文章,也无法吊起学生的“胃口”。俄罗斯当代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方法的审美魅力具有独特的功能,这些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意向。”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造审美情景,用活的语言去教活的学生,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

比如教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一诗,在作了必要的导入与简介之后,再给学生播放配有轻音乐的朗读录相带,背景图中展示出一幅“春景鸭戏图”,让学生在这种图、文、乐、读的美的陶醉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诗中境界,进而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理解如下问题:(1)诗中哪些是描述画的?哪些是诗人的想象?有什么作用?(2)怎样理解“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3)从哪处可看出写的是“晚景”?这一系列问题在学生脑海中溅起一朵朵求知、想象、再创造的浪花,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二、以美启智的原则

所谓以美启智,即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语文的美育功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1.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其审美能力

审美意识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重要素质,审美能力是智力的重要因素,直接关联到创造能力。在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明确规定了中学生应具备相当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因而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智育的重要环节。

中学语文的审美题材是相当丰富的,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而教师要善于发现美,引导学生欣赏美。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欣赏语文教材中那些具体生动的语言美、形象美、环境美,如《沁园春长沙》中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湘江秋景图”;《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的“天姥梦游图”;《再别康桥》中“河畔金柳”、“波光艳影”的“康桥夕阳图”等等。这些景物都成了诗人作诗吟诵、表情言志的对象。作品中用精美的词语描写景物,描绘出一幅优美的图画,让人联想翩翩。诗人的情感和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景物的调协,使得两者统一,形成了完整的有机体。它们相互烘托,益见其美。这就是由于物景对象提供了一种美,一种与诗人情感和谐的美。

2. 挖掘文章中的情操美,开启学生智力

借助优秀作品陶冶学生的情感,用外在的美好事物塑造他们内在的美的心灵,培养美的情操,磨砺美的意志,形成美的性格,完善美的人性,这是美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育成为德育的先导。高中语文教材中能使人感情升华、心灵净化的名篇佳作不胜枚举。

在语文课本中,大多蕴含着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丰富材料,如爱国、尊师、敬老、勤俭、公而忘私等等。如《离骚》一文,学生们可通过热烈的讨论,认识到屈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忠贞爱国的可贵品质;《项脊轩志》可让学生们认识到亲情的伟大和难能可贵;《论语》中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谦虚、勤学的态度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岳阳楼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人后己、天下为公的远大抱负能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许多优秀诗篇中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名篇佳作脍炙人口,对人起着劝诫、警示或激励的作用,学生通过摘录相关的文言警句、诗行,不仅可以陶冶性情,感悟生活的哲理,受到传统美德的教育,同时也使学生积累了宝贵的写作素材。

教师要善于挖掘那些较抽象的人物心灵美、作品思想美,通过理性思考,引导学生欣赏语文的内在美与逻辑美,从而开启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

3. 启迪想象,入境求美

作者“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刘勰语),从而创造出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意境。可见“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语)。因此,中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也应该成为发展想象力的过程。没有想象,就不能把握作品的形象,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情境。因此,教师要启迪学生根据充满激情的语言,进行合理大胆的想象,产生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教《荷塘月色》一文,可引导学生进行再造想象,抓住文中大量的比喻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荷塘、荷花、荷香、流水、月光等景物连缀起来,在脑海中呈现出一幅恬淡朦胧的荷塘月夜图,再联系作者的独特感受及写作背景,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中与作者共鸣。别林斯基说过:“在艺术中起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美感中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的和谐统一,是在想象中实现的,因而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课文和学生的审美能力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给学生开辟一条道路,引导学生通过作品所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让具体形象在脑中“活”起来。

三、以美促善的原则

所谓以美促善,即是通过语文美育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人格完善。别林斯基说:“美和道德是亲姐妹。”可见美育对培养一个人道德情操的作用是多么大。文学本身就是“载道”的,语文本身也就肩负了思想教育这一使命。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课文的分析,特别是一些较复杂的文学形象的讨论来提高学生鉴别美丑的能力,从而提高境界、升华情操、陶冶心灵。如孔乙己这个形象,虽然迂腐得令人厌恶,但其毕竟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其悲剧主要是社会造成的,因而,他也有其值得我们同情的一面。玛蒂尔德,这个虚荣心极强的小资产阶级女性,但其思想性格方面也是有守信用这个闪光点(当然她的信用也是建立在虚荣心的基础之上的),教学中,可以把这个亮点与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不守信用的现象结合起来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明辨是非,美化灵魂。

责任编辑黄日暖

猜你喜欢

情操中学语文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美育教师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