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09-09-29游意萍
游意萍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构建和谐有效的课堂。对此,笔者浅谈几点做法。
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1. 通过内在动机培养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最好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求知兴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 通过教师魅力培养兴趣
教学是认知与情感相互促进的过程,教师的情感能使学生产生间接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从思想观念上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热情鼓励每个孩子,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并在教学中多动脑筋,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多学习一些教育教学理论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用科学武装自己的头脑;还要刻苦钻研教材,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3. 通过目标成功培养兴趣
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教师通过表扬、鼓励和肯定,让学生从自己微小的进步中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进而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循环往复,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改进教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可见学习方法很重要。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
1.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参与是指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语文学习,它是自主学习的起点。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要从培养兴趣开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一个“趣”的氛围。如教《颐和园》一文,我组织学生扮演导游进行分组介绍,把颐和园的美景用生动的语言“推销”给“游客”(同学)们,让“游客”乐意到颐和园去参观游览,这样,大家学习起来就兴趣盎然。
2.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探究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自主学习过程。小学生探究不是追求一个结论,而是重在体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是最常见的合作探究方法,是老师筛选出较有价值的问题或疑难,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发现未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继而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交流,取长补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尤其适合学生讨论解决。
如教《枫桥夜泊》一诗时,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会一夜未眠呢?”这是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我便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孩子们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当时作者身在异乡思念家乡。”有的说:“诗人正为国家担忧。”……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3. 引导学生总结学法。“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句话道出了课内外结合的重要性。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是有限的,若发挥好课堂教学向课外的辐射作用,则可以使有限的时间、空间获得无限的延伸。因此,在学生具体剖析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应指导学生概括出本节课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并引导学生把学习方法进行迁移或向课外阅读延伸,这才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
三、创设自主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机会和时间。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敢于放手,敢于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只有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有所领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并自觉地去运用学到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在课堂上,我一般要给学生十多分钟的自学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去感悟、去发现、去创新。自学后,要求学生汇报“我知道了什么”“我不知道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一个学生汇报后,还有其他学生不断补充,许多教学任务就在这样的汇报中完成了。对于“还不知道的”或“还想知道的”的问题,再给学生一些时间讨论交流,教师从旁点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责任编辑赵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