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伟志学术成就简介
2009-09-29
丁伟志,1931年1月生于山东潍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编审、研究员。1948年7月起先后在华东大学、山东大学工作。1951年11月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读研究生。1953年2月入马列学院修读哲学专业。1955年7月,调入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在哲学组作研究工作。1964年秋,调入中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在哲学组作研究工作。1973年10月,调入中国科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通史组,参加范文澜著《中国通史》新版的编撰。1975年以来先后任《历史研究》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副总编辑、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常务副院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中国老教授协会副会长、顾问。其主要学术工作:
1、关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丁伟志在上个世纪50年代、60年代,已经做过一些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从1973年起,开始专门从事宋代哲学的研究和儒学的研究,代表作有《儒学的变迁》、《张载理气观析疑》等。关于儒学的研究,他着重强调的是,要从动态上观察它的演变,肯定其成就,指出其失误。关于两宋理学的研究,力求阐明的是,中国哲学并非从始至终贯穿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营垒的对立。张载的理气观,便是一个既非理一元论、又非气一元论的二元论的典型:既不能把它定性为唯物主义,也不能把它定性为唯心主义。事实证明,在中国哲学史上,和在西方哲学史上一样,唯物主义哲学理论是在科学发达的近代才真正形成的。
2、关于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史的研究。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丁伟志研究的重心逐渐转向了中国近代文化思想。这方面的代表作有《中西体用之间》、《重评调和论》、《中体西用概观》、《清末国粹主义思潮述论》、《本世纪初的文化自省》、《活着的传统》、《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若干问题的再认识》、《辨析国情、选择出路之争》、《中国文化的近世变易》、《再论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对“文学革命”的再认识》、《对“伦理革命”的再认识》、《论<学衡>》等。关于中国近代一百余年间文化思想史的研究,丁伟志力图阐明在此期间中国先进的思想家们经过艰难的探索、深入的论辩、激烈的冲突,开辟了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新纪元,实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的文化转型。对于在这百年当中的各种文化思潮、思想流派,力求放在其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中,对其功过得失给予公允的评价,矫正既往某些偏激的指摘或虚假的讳饰。诸如,改变了以往对于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的过分贬抑,对于30年代“阶级文学论”的过分颂扬,等等。与此同时,他还就中国文化的传承与演变发表了一些议论,认定中国文化是传承与变异的统一过程,而不是处在一以贯之的一成不变的静止状态中:认定中国文化是一个包含着丰富内容的多元的复合系统,而不是一个性质单一的学说或学派;认为中国文化是包含着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学派的多种构成的文化体系。而且它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还不断汲取并融会了外来的各种文化成分。因此绝不能将中国文化的性质单一化,不能将它仅仅归结为“汉学”,更不能将它仅仅归结为“儒学”。
3、关于史学理论的研究。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丁伟志在十余年间,探讨过一些史学理论方面的问题,其主要代表作有《马克思主义与宏观历史研究》、《论历史研究中的逆向考察》、《历史是多样性的统一》、《论历史的暂时性、变异性和阶段性》、《试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形成》等。关于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的探索,丁伟志强调的是在不排斥历史的内在统一性的前提下,着重考察历史构成、联系的差异与多元。也就是说,在铨释“一体多元历史观”时,着重阐释了“历史多元”的性质。
4、关于社会调查、资料丛编方面的工作。除上个世纪60年代前期所作的农村调查外,丁伟志在80年代、90年代先后参与了《当代中国丛书》的策划和编辑工作,主持了《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的策划和编辑事宜。在这些工作中贯彻的指导思想是:讲真话,讲实话,不掩恶,不虚美,全面而深刻地向公众阐示我们所处的真实国情。
(责任编辑李乐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