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与中部崛起模式选择

2009-09-29

江汉论坛 2009年8期

高 萍

摘要:当前,宏观经济发展出现了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中部地区已经进入崛起阶段,从国家发展方式转变的宏观要求和中部地区区情出发,中部地区不能照搬东部沿海地区外向型发展模式,必须探索内源型和外向型相结合,以内源型为主的发展模式。内源型发展模式是指主要依靠国内市场、国内资源、国内技术和国内资本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中部地区要将内源型发展和外向型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有中部特色的发展模式。最终达到与沿海外向型为主模式的互补和互动,推进全国发展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内源型发展;中部崛起:中部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9)08-0018-05

2006年国家开始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地区开始加速发展。2006-2008年间。中部六省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20.39%提高到21.02%,中部六省人均GDP与全国人均GDP之比从75.84%提高到86.2%。2008年,湖北和湖南继河南之后,GDP总量跨上万亿台阶。在这种背景下,中部地区发展模式问题开始受到关注。2007年,笔者曾经提出“中部发展模式”概念,主张中部地区要采取“内源型和外向型相结合,以内源型为主的发展模式”的观点。2008年,夏振坤等学者提出“中部模式”问题,主张用“中部模式”推进中部崛起。上述两个观点分别从中部模式的本质内涵和中部模式的区域格局切入了中部模式问题的探讨,但都没有对中部模式的内涵与路径进行具体分析。本文主要就中部探索内源型发展模式的时代背景、内源型发展模式的内涵以及路径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经济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要求中部地区探索内源型发展模式

中部地区采取“内源型和外向型相结合,以内源型为主”的发展模式,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背景。

一是中部地区不能复制沿海地区发展模式。当前阶段。伴随产业转移,存在着沿海地区发展模式向中部地区空间位移的可能性。这种模式的空间位移是不符合中部地区区情以及宏观发展方式转变要求的,中部地区必须探索有别于沿海模式的中部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开始出现分化,东部沿海地区利用滨临海洋、靠近国门的区位优势和率先开放的政策优势,开创了外向型发展模式。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根据当时的对外开放要求作出的决策,具体来说,是根据党的十三大确定的总体战略目标而提出的。1985年8月,邓小平指出:“特区经济要从内向转到外向。”应该说,沿海地区探索外向型发展模式在中国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初期阶段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在实现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弥补资本和技术不足方面发挥了历史性作用。但是,沿海地区主要采取出口导向型特别是初级产品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采取“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方式,采取“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加上中西部地区跟进不够,沿海地区逐渐被锁定在这种初级产品出口导向型道路之中,逐渐呈现出强烈依赖国外资本、国外市场、国外技术和国外资源的特征,形成了片面外生型发展模式。在依赖外资方面,1979-2006年间,东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的82.6%。在依赖国外市场方面,目前沿海一些加工贸易行业依靠国际市场的程度很高,例如,沿海一些纺织服装企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达到30-40%左右。这种外生型发展模式面临着越来越紧张的资源约束、成本约束、生态约束、技术约束和市场约束。这次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购买力下降,直接影响了沿海出口加工企业的出口,一些企业陷入困境。太湖水污染事件、广东东莞明文禁止发展生猪养殖等事件表明,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十分脆弱。可见,这种片面的外向型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当前,沿海模式在开始升级转型的同时,伴随沿海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出现了这一模式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一方面,沿海地区基于产业升级的迫切要求,急于转移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产业;另一方面,中部省份急于承接产业转移,加上不同省份竞争性关系的存在,产业进入的实际门槛竞相下调。因此,中部地区在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同时,可能复制沿海地区的片面外生型发展模式。

尽管中部地区加快发展最简捷的途经是复制沿海外生型模式,但是,在当前背景下,中部地区不能复制沿海地区的外生型发展模式。因为这种复制与整个国家发展方式转变、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是相悖的。中部地区复制沿海模式,首先必然导致污染转移。由于竞争关系的存在和攀比效应,可能导致各个省份竞相降低环保标准和产业进入门槛,导致中部地区环境标准崩溃,最终使中部地区成为又一个污染避难所。其次,中部地区毕竟不具备沿海地区那样便捷的开放条件,如果承接低层次产业,在产业层次低和开放条件相对不利的双重挤压下,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会进一步拉大,不利于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第三,一味承接低层次产业转移也将导致中部地区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科学发展”的老路,制约中部地区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是经过30年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到2008年前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出现了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探索内源型发展模式的重要性开始凸显。首先,宏观发展方式转型与科学发展阶段的到来提升了内源型发展模式的重要性。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展方式已经进入根本性转型阶段,即从外向发展为主的阶段进入转向内外兼修阶段。前30年,中国的发展主要是外向发展、外延发展,当前,中国开始进入以内需拉动、内涵发展为主的内源型经济发展为主的时代。尽管这个时代是内外资本融通、内外市场融合、内外贸齐驱、内外向并举的时代,但是,内源型发展将是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基点,内源型发展是今后中国发展模式转变的基本方向。其次,沿海与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阶段的到来为中部地区内源型发展创造条件。当前,国家区域格局开始深度调整,国内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根据国家最近出台的关于“珠三角”、“长三角”、“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有关政策走向,可以发现,国家在力促沿海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以及沿边地缘功能的同时,试图促进沿海与内地的分工、协作与互动,沿海与内地开始进入优势互补、协调互动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一方面将有大量发展要素从沿海向内地转移,增强内地发展动能。另一方面,沿海和内地之间在发展方式上也开始出现分工协作、互相支撑和互补的格局。例如,沿海要继续致力于拓展外需市场,内地重点拓展国内市场,沿海致力于跻身国际产业链的高端,内地重点承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可见,内陆地区内源型发展是沿海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支撑。内陆地区内源型发展将成为整个国家发展方式分工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中部崛起

阶段的到来为中部地区内源型发展拓展空间。2006-2008年间,中部地区开始提速。2009年,中部地区开始进入崛起的起步阶段。2009年一季度,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销售、GDP增速都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不同区域版块发展的特点来看,沿海地区属于外向崛起,东北和西部则是通过国家投资外部推动的崛起,属于外生崛起性质,中部地区主要依托内需拉动和内源要素,主要依靠自身潜力挖掘和发挥,依靠内源优势的发展,属于典型的内源型崛起。这是中部地区崛起与其他区域战略推进相比的特点,中部地区崛起进程的推进将为内源型模式的探索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第四,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建设阶段的到来丰富了中部地区内源型发展的内涵。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任务,国家赋予中部地区的湖北和湖南探索“两型”社会建设体制机制的全局使命,此外,安徽探索自主创新,河南探索循环经济、山西探索资源型省份发展转型。所有这些都是与“两型社会”建设相关的主题。“两型”社会本质上是资源与环境成本内生型社会,中部地区肩负的探索使命与内源型发展高度契合。

二、中部地区内源型发展模式的基本内涵

内源型发展是相对于外向型发展而言的发展型式,是指经济体主要基于内源动力、内源要素和经济自我演化和内生逻辑的一种发展方式。对于中部地区而言,内源型发展主要是指在不断扩大和深化开放的前提下,以内需市场为动力、以内源要素为依托、以内涵发展为核心、以内生链条为载体、以成本内化为保证、以内聚发展为指向的发展型式。具体来说,中部地区内源型发展的内涵与指向应该包括下述相互关联的六个方面:

一是内需动力。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市场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拉力,只要是市场需求,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外向型发展主要靠外需拉动,内源型发展主要靠内需拉动。中部地区具有地处国内市场中心腹地的区位优势,对于内需市场,中部地区具有相对于沿海来说较强的接近性。积极拓展国内市场,以内需市场为导向,是中部地区内源型发展的基本拉力。当前,国家在推进发展方式整体转变的过程中,一个战略性举措就是扩大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中国的市场格局将发生新的变化,即国内市场容量扩大,成长潜力增强,经济拉动作用加大。因此,中部地区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有了新的内涵,即一方面是国内市场枢纽;另一方面,中部地区作为人口密集区域,又是国内市场培育潜力最大的区域。这种区位特征为中部地区开发国内市场从而形成内源型发展模式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空间。如果说在过去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沿海地区在探索外向型发展模式方面具有先发优势,发挥了先导作用,那么,在中国经济发展现阶段和今后一段时期,中部地区在探索内源型发展模式方面具有后发优势。

二是内源要素。市场经济是市场配置要素的经济,外源要素和内源要素都是市场配置的对象。外生型发展主要是通过外向扩大市场配置要素的范围,依靠外部资本、外部人力、外部资源等外部要素的引入,推动经济发展,这种发展模式适合于自然资源、有形资源相对缺乏,地缘优势、制度环境和人文优势相对较好的地区。内源型发展主要是依靠挖掘、激活、优化区域自身具有的发展要素的发展,这种发展适合于有形资源丰富、制度环境变迁空间较大的区域。中部地区相对于沿海而言,有形资源丰富,制度环境改善和人文环境改善空间巨大,只要充分完善发展的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充分挖掘、激活现有的有形资源和要素,充分发挥现有比较优势,依托内源要素,扩大开放,扩大资源配置范围,就可以实现发展。

三是内涵发展。经济发展本质上是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按其实现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数量扩大生产规模,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扩大生产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主要采取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方式,实现了经济总量规模的迅速扩张。当前,中国经济已经开始进入结构升级和提升经济素质的阶段,中部地区作为一个后发地区,必须走“科学发展一步到位”的道路,因此,中部地区的发展主要要采取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相结合的道路。在扩大经济总体规模的同时,要以自身现有产业基础为依托,着力推进结构升级和整体素质提升,实现内涵型发展。

四是内生链条。现代经济体系的运行是以各类链条为载体的,包括产业链、价值链、服务链、供应链、物料链等。沿海外向型经济的链条是外向的,即所谓“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内源型经济则是以内生循环链条为载体的,对于中部地区来说,形成内生链条,就是以自身资源和产业基础为依托,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以自身区位优势为依托,延伸服务链和供应链;以循环经济和产业关联为依托,发展循环经济,延伸物料链和循环链,最终形成相对完整的内生循环体系。

五是内化成本。发展伴生着资源、生态与环境成本,外生型发展和内源型发展解决环境成本的方式是不同的。对于发展成本,沿海一些地方的外向型发展模式采取成本外化的方式,走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内源型发展则采取环境成本内化的方式,即将企业经营环节中产生的污染、排放等“负外部性”内化到企业成本中,以形成企业减少“负外部性”和治理“负外部性”的激励。湖北肩负探索“两型社会”体制机制的全局使命,因此,中部地区的内源型发展还必须是“两型发展”,成本内化是中部地区内源型发展的制度保证。

六是内聚发展。发展本质上是不断集聚发展能量和提升发展水平的过程,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因此,发展本质上是内敛、内聚的。沿海一些地方的外向型发展在获得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导致严重的福利流失、资源流失、市场流失。中部地区作为内陆地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着眼于内聚发展,即在发展的同时,致力于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金融资源、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等资源的涵养,致力于聚集发展势能,致力于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内聚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中部地区内源型发展的基本指向。

三、内外兼修:中部地区探索内生型发展的路径

一是坚持开放先导,调整开放的基点。要破除将内生型发展与外向型发展对立起来的观念。内源型发展与外向型发展不是对立的,内生型发展和外向型发展都是发展的型式,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而且,两者往往是纠合在一起的,所不同的是它们适合于不同的国家和区域,建立在不同的优势的基础上。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还很低,当前尤其需要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同时,当前,沿海与内地的关系进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时代,在这种背景下,只有提升开放程度,中部地区才能更多更快更好地承接国际和沿海资源转移,扩大内源型发展的资源配置空间,获得推进内源型发展的主动权。要明确开放的基点,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