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后效”比“回弹”更恰当
2009-09-29邹志强
邹志强
摘要:英语多义词spring back在译成中文术语“弹性后效”和“回弹”后,分别代表固体材料的两种不同物理性质。前者表示在“弹性一滞弹性”综合因素作用下该材料的一种外形和体积的变化(经历一个过程),后者仅表示固体弹性变形的回复现象,即在弹性力作用下的(瞬时)回复,即回弹。两者不应互相混淆,更不能混用。
关键词:语义学,弹性后效,回弹
中图分类号:N04;TF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09)04-0050-03
“弹性后效”是粉末冶金领域中常用的专业名词术语,其定义是:粉末压坯在去除压模模冲所施压制力并从阴模中脱除后尺寸增大的现象。该现象总是伴随着粉末压制成形过程,常常对粉末成形有害,需要进行有效的控制。
表述该现象的英语词和俄语词分别是springback和yroeroe iiocrecre,在转化成中文名词“弹性后效”后,已在粉末冶金领域使用了半个多世纪,已成为中国粉末冶金学术界、工程界非常熟悉和习惯采用的名词。可是在1999年公布的《冶金学名词》(第一版)中该名词被定名为“回弹”,似乎这样更符合由“spring back"直译过来的要求。这种定名是否合理?笔者想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同人商榷。
首先,必须明确“弹性后效”现象本身的物理本质,才能反过来了解所选定的名词能否确切地反映该事物,即该项定名是否符合科学性原则。粉末压制成形的弹性后效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过程。压制力导致压制坯块内粉末颗粒的弹一塑性变形,甚至发生不同程度的颗粒破碎,从而在压坯内部聚集了很大的内应力(包括宏观的应力和显微尺度内及微观尺度内的残留应力)。粉末颗粒及晶粒的结晶取向各不相同,产生塑性变形的方向不一,因而,其内应力分布十分复杂。当压制压力消除并脱模后,便发生了各种内应力的松弛过程,表现为压坯尺寸膨胀。弹性后效具有各向异性的特点,例如,由于在压制方向上的压力比侧向压力大,所以沿压坯高度方向上的弹性后效比侧向的要大一些。弹性后效与许多因素有关,其变形量差别很大,从千分之几到百分之几不等。
影响弹性后效的因素很多,既有内在的,也有外来的因素。内在因素来自粉末和粉末颗粒本身,包括材质类型、成分、状态、颗粒形状和大小,夹杂物含量与分布、粉末含氧量、塑化剂的性质和添加量等等;外来因素则包括压制压力和加压方式、成形温度和环境温度、模具结构和特性等等。尽管影响弹性后效的因素作用机制很复杂,因弹性后效导致的坯块膨胀却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卸压和脱模时坯块弹性回复,即因宏观弹性应力导致的(即时)回弹(胀大),二是坯块卸压后因其内应力松弛过程所导致和尺寸效应(继续胀大),后者具有滞弹性和时效特点,即随时间延长,尺寸继续增大,并呈现逐渐衰减的特点。逐渐衰减的胀大会延续很长的时间,常常超过数天甚至一周以上的时间。例如,实验资料表明,一种铜粉压块在脱模后放置一星期,其直径增加了0.14%~0.36%,高度增加了0.36%~0.48%。正是因为各种影响因素通过不同机制影响材料内部应力松弛过程,使得压坯弹性后效带有明显的滞弹性特点。
综上所述,粉末压块弹性后效同时包括了其压制卸压和脱模时的弹性回复(回弹)和脱模后因其内应力松弛过程导致的滞弹性变形。如果用“回弹”一词来表示这一综合性效应则不够全面,不能准确表达过程的物理本质,也可能会导致对该过程的误解,还是继续使用“弹性后效”更为科学,更为确切。
下面再来讨论英语及俄语对“弹性后效”现象的用词及其译义。
笔者查阅了多种大型英汉、俄汉科技辞典,特将英语词spring back(或springback、spring-back)名词词条译义及其排序原文照录于表1。
由上表可以看到spring back在英语中属于多意词,第一种意思是弹性后效,第二种意思才是回弹,即弹性回跳。
英汉辞海中给出弹性后效的解释(译自Scien—tific American)是:弯曲或已加工成形的(有弹性的)材料(例如金属)返回其原来形状的能力或倾向,并举出例句:The forming 0f Mg must be done athigh temperature for removing“8 spring back(为了消去弹性后效,镁的加工成形必须在高温进行)。众所周知,金属镁属于六方晶系,其晶格滑移系较少,其塑性加工过程必然产生很大的复杂的内应力,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由应力松弛过程导致的弹性后效将会引起产品的扭曲变形,高温可以快速消除内应力而克服这种变形。这种变形不属于回弹,而是属于典型的弹性后效。
在科技英语中,另有一词单独表示弹性后效:elestic after effect,在第一版《冶金学名词》金属材料力学性能一章中已被摘录和采用了。但是,不论是《粉末冶金术语》国际标准中(英文),还是在美国金属手册粉末冶金分册中(英文)或是在美国粉末冶金教科书中都只是用了spring back而不是elestic after effect来表示粉末压制成形过程中的弹性后效现象。看来,在美国也是习惯性采用。
在俄文中用了不同的词分别表示弹性后效和回弹,不会混淆。例如在《大俄汉科学技术词典》中:
ynpyroe noce曲cT丑He表示“弹性后效”;
(HeMe~HeHIIoe)y11pyroe BOCCTa,rIoBHeHHe表示“回弹”或(即时)弹性回跳。
在《俄汉科学技术词典》中:
ynpyroeocecTBHe表示“弹性后效”。
总之,在粉末冶金领域,英语词spring back和俄语词yrpyroeocee盘cTBHe所对应的中文应是“弹性后效”,而不是“回弹”,采用前者不但合乎粉末冶金界习惯,而且更合乎科学性原则。
弹性后效现象不但普遍存在于多孔粉末体压制成形的过程中,而且也存在于致密金属塑性加工的过程中,两种过程同样反映出其内在“弹性一滞弹性”综合作用对加工件形变的影响,但两者表现形式有一定的差别:前者既有外形变化,又有明显的体积效应(膨胀),而后者主要导致不规则变形(扭曲或翘曲),无明显的体积变化。弹性后效在前者较后者表现得更明显、更典型。
参考文献
[1]黑龙江大学英语辞书研究室,英汉科技大词库[z],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2]朱景梓,英汉机械工程技术词汇[z],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3]清华大学《英汉技术词典》编写组,英汉科学技术词典[z],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9
[4]王运,新编英汉科技大词典[z],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5]王乃文,大俄汉科学技术词典[z],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6]蒋怡,俄汉科学技术词典[z],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