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道德素质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2009-09-29王琪珑
王琪珑
摘要: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是靠社会制度,二是靠人的素质。人的素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起核心和灵魂作用的是思想道德素质。文章认为,人的良好道德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巨大精神力量,有利于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健康发展,从而极大地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道德 道德素质 和谐社会
0 引言
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一个和谐的社会应当是一个正义的社会,一个充满道义关切和共享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实现既需要公平正义的制度安排,使社会全体成员能够分享平等的基本权利和共同的社会责任,同时也需要社会的每个人具备良好的素质,使社会公平正义秩序得以维持,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得到增强。
1人的道德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
一个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它有道德素质,道德素质和社会性都是人的本质属性。道德素质既包含量的规定性:道德素质的状态、水平、层次;又包括道德素质的根本性质:崇高或卑微、优良或恶劣、积极或消极、进步或落后。道德要对社会发生作用必须通过道德素质这一环节实现。道德素质的作用,是通过人们关于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文明与野蛮等的认知、评价从而影响、调节、教育、预测、指导自己的社会行为而实现的。人类的行为是在制度框架下进行的,制度作为一种规范的模式引导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良好的政治制度和宽松的政治关系为道德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不好的政治和紧张的政治关系则会对道德产生消极影响。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新闻导向和大众传媒、文学艺术以及体育活动,对道德建设有着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良好的舆论、文化环境和气氛激励着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正确的理论和科学知识帮助人们辨别是非,抵制假恶丑。因而,一方面,必须用健康的文化产品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另一方面,必须建立和不断完善惩防体系,坚决反对、排斥不道德的行为和错误观点。
2和谐社会的实现需要道德的维护、引导、激励和约束
2.1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又是辨别善恶是非的标准。一个人道德社会化的程度高低,决定了其文明的水平,从而也决定了其发展的限度。从社会心理学的认识来看,每一个人生下来时,还只是一个自然物,而人在本质上却是一个社会人。因而,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必须要经过一个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一个人也只有顺利地完成其社会化的过程,才能顺利地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社会化的内容十分丰富,但其中道德社会化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从中国传统认识来看,人在本质上就是个道德人,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标志。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指出:“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做人有做人的道理、规矩,只是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而不进行做人的教化,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不遵守做人的规矩,人就会同禽兽差不多。因此,遵守人伦道德,正确处理好父子关系、君臣关系、夫妇关系、长幼关系和朋友关系,是做人的根本要求。
做人时时处处离不开道德,道德伴随着人的终身。比如:在家里要遵守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在工作岗位上要遵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在社会上要遵守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每个中国公民都必须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凡是符合道德要求,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他人幸福的行为都是善的、好的,否则就是恶的,坏的,道德成为了评判善恶是非的标准。
2.2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没有道德的人就会失去灵魂和良心,必然成为害群之马。司马光总结了中国的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都是才有余而德不足者。儒家认为,人是道德的动物,“人者,仁也,人而不仁非人也”。没有道德的人不能算人(不能成为合格的人),只能算恶人、坏人。中国现代大教育家陶行知指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些学问和本领,也不甚用处。”蔡元培先生也指出:“德育实为完全人之本,若无德育,则虽有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正如但丁所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空白,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实践一再证明,有德无才办不成事,有才无德办坏事。可见,道德是做人之根本。
2.3道德是指引人生前进的灯塔 爱因斯坦在《悼念玛利·居里》一文中,提醒人们,不要仅仅看到她的工作成果和对于人类所作出的贡献。他认为,像居里夫人这样的人才,“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德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因此,一个人在才智方面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品格”提供的动力和思想保证。人生面前两条路,一条是通向善良的人间天堂;一条是通向罪恶深渊。道德教人趋善避恶,扶正祛邪,指引人们通向真善美的人间天堂,避免误入罪恶的深渊。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理性智慧,它表达并设定社会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引导和激励人们去创造真善美的社会和实现真善美的人生。道德要求的是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它从现实的社会道德水平出发,又指向更高的道德理想,能够将人们的行为不断引入到一个更加和谐的秩序水平,从而能够不断提升和谐社会的质量。
2.4人的道德素质的提高将极大地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把人的素质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目标,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符合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自然与社会发展的要求。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公民的道德建设关系到人的素质的提高,国家实力的增强,有利于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发展力,有利于增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世界范围内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仅是经济、科技和军事力量的竞争,同时也是国家之间精神力量的较量,民族精神的抗争,但最根本的是人的素质的竞争。20世纪后期,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文化领域的竞争。有些学者提出了“文化战争”概念。物质资料的生产,在一国综合国力中是有形的,是硬件,而精神资料的生产状况如何则是无形的,是软件,但起主导作用,处于支配地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崇高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实现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都可以转化为生产力,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巨大动力。漫步历史发展的时空隧道,从原始蒙昧的氏族部落到现代文明的社会群体,道德的光辉伴随社会前进的每一个脚步,文明进步的每一个成果和标志,无不凝结着那神奇的力量。可以说,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社会每一分子的参与,公民道德进步就是社会进步。如果说人的道德素质卑俗、低劣、消极、落后,那么,我们就不能设想人、自然、社会的和谐,更谈不上我们的社会将如何进步、发展。时代发展着,社会进步着,作为一个“社会人”,他对自身道德素质的追求应该是永不停步的。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发展,我们对美好未来的期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吴灿新.道德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力量[J].岭南学刊.2005.(2):21-23.
[2]万俊人.“和谐社会”及其道德基础[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1):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