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电影《梅兰芳》
2009-09-28陈艳
陈 艳
看过电影《梅兰芳》,我忽然有了飘洒文字的欲望。梅兰芳起起伏伏的一生,充满着悲欢离合,他用温柔的抵抗向世人诉说了何谓民族气节。当一部电影教会我们如何执着地爱自己的事业和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时候,我们还有理由不感动吗……
一看梅兰芳
梅兰芳,名澜,字畹华,出身于梨园世家,戏曲艺术大师,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实践中,他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集戏曲艺术的精华于一身,塑造了众多优美而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创作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发展并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大家风范的表演艺术流派——梅派。为把我国京剧艺术植入世界戏剧之林,梅兰芳先生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梅兰芳自小孤苦无依,过继给大伯亦师亦友。起先,他并不是一个神奇的戏剧天才,他从小近视,从留下的肖像可以看得出来他的眼皮微微下垂。于是,他十七岁开始驯养鸽子,每当黄昏时分,他让鸽子翱翔空中,极目远眺数次,才有了舞台上顾盼流离的眼神,就是凭着自己多年来一步一步稳扎稳打,终于成就了日后的百世流芳。
陈凯歌导演很会讲故事,并且讲得很到位,也许这样丝丝入扣般的连贯故事才符合国人的口味。故事的楔子是少年梅兰芳看他大伯的信,起因是大伯在太后大寿时没穿红衣服,因为那天他的舅母死了,所以就被太后赐死而戴上纸枷锁。于是乎,戏子卑微地位的话题就这样展开了,尤其是梅兰芳从小就演绎的女儿身形象,虽然抚慰了“座儿”的寂寞,可单薄孤独的他,却像茧子一样,为了成蝶,必须冲出层层阻隔,努力地做一个完美的艺人。在那个纸醉金迷的时代,“角儿们”却不像今天的明星这么浮皮潦草,那是年复一年练就的真功夫,不是靠光鲜脸蛋和几声撕心裂肺的尖叫能比得了的。
台上,他袅袅婷婷,那眼角眉梢满溢的名旦风度,仿佛是收也收不住的。台下,他眉目如画,面若银盘,一袭白袍,无论何时何地都是那么谦逊温和,彬彬有礼,柔弱的外表下却有着刚强的心。梅兰芳青年时的涵养言行,被出身越剧的演员余少群演活了。从杜丽娘到苏三、穆桂英,从大青衣到刀马旦,从《汾河湾》、《黛玉葬花》到《一缕麻》,身段扮相惟妙惟肖。他抽表哥朱慧芳的那个嘴巴,高贵;他念邱如白教他改戏的信,真诚;他对十三燕的态度,谦恭;他戴着妆容对着镜子哭十三燕的命、哭自己的命,又多叫人心生怜悯……一切的勇气和无奈,一切的风韵和气节,都在《黛玉葬花》谢幕的刹那间光芒万丈、又不无哀伤地盛放了。
黎明塑造的中年梅兰芳充满了人格魅力。儒雅平静,有些腼腆的气质,那是一份谦逊和不张扬的气质。而在与日本人抗争的那场戏里,看到的是梅兰芳挺直的脊梁和热爱祖国的豪情。为了民族,为了艺术,他毅然决然地冒着生命危险打了伤寒疫苗,梅兰芳的坚韧,让日本人都为之动容。
二看十三燕
十三燕站在门檐下边深沉地说:畹华,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十三燕这个老爷子,王学圻演得真是形神俱佳——那一身傲骨铁铮铮,那一身翻云覆雨的功夫,那一句句和他那眉毛一并上扬着的声调,端得四平八稳,稳如泰山,让人拍案叫绝。不由得使我想起小时候和姥姥看戏,那戏中的武生就是十三燕的样子。人人都可以爱上京剧,可是没有多少人敢站出来说真的懂京剧。我故去的姥姥一辈子也不识几个字,她万般勤勉地经营着她的家足足一生,她从未标榜过自己有什么阳春白雪的精神追求,可是她实实在在地爱着京戏。《定军山》、《汾河湾》、《四郎探母》、《牡丹亭•惊梦》、《黛玉葬花》、《游龙戏凤》……看《梅兰芳》中的唱段时,我也会不无悲戚地想,倘若姥姥还活着,看了电影《梅兰芳》中的十三燕,她一定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十三燕对京戏是着魔的。他临死前还告诫畹华说:不卸妆就来看爷爷,把戏里的人物带到尘世来,当心弄脏了。疯魔了,自然就容易成功,十三燕生就是为京戏而生,死也死在一场京戏的角逐上,胜败都好,他死得其所。他一辈子就想给伶人们争一张脸,给这些个唱念作打、兢兢业业的戏子提拔提拔地位,可是面子撑到了最后,他输了,没撑下来。他把翡翠帽正黄马褂都输出去了,然而他没有遗憾,他相信,打败自己的这个畹华,日后定能完成他的夙愿。最后一刻的傲骨,证明了没有翡翠帽正黄马褂,他十三燕还是十三燕,输了,不丢人。
三看邱如白
当邱如白头一回看了梅兰芳的戏,听到“蓦乱里,春情难遣,甚良缘,把青春抛得远,俺的睡情,谁见,则索摇篮因循腼腆……”台上那小青衣掩不住的风情化作一场天光,狠狠地把邱如白的心揪住了。那不可能只是个唱戏的,更不敢想象在台上唱着的是个男儿郎,那就是杜丽娘,只可能是杜丽娘。这一折《牡丹亭•惊梦》不单惊了戏里的杜丽娘,更惊了台下的邱如白,这一惊,就是一生一世。于是他给畹华写信,称呼是恭恭敬敬的:“梅兰芳先生”。
邱如白最初对畹华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像他在第一封信里写的那样,他和所有人一样不知道该把梅兰芳当成男人,还是女人。他又说,只有心里最干净的人才能把少女怀春的心情演得那么到家那么美,所以幸好,邱如白没有走程蝶衣的怪圈,他把这份触动,归结于对京戏的沉迷,以及对畹华兄弟一样的爱护与期待。所以他才敢跟六哥说:“六哥我是干净的。就算我们认识了,我们也是干净的。”否则,他不但会重蹈程蝶衣的悲剧,还会和什么鲁二爷这些下流货色沆瀣一气,那就玷污了梅兰芳,玷污了京戏,更玷污了自己。
演员孙红雷的表现无疑是整个电影中最入木三分的。戏里他虽不是角儿,可他却是最懂戏的,他有学问,知道莎士比亚,也知道中国的京戏要想更好地发展,得走哪条道儿。自打他一开始坐在那八仙桌上有些轻狂地说,京戏让人把脸绷着,是管着人的表情,处处都是规矩,套着伶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很显然,他不满;在他说出“都得藏起来”这一句的时候,那调子,那神态,正如十三燕说的,他轻狂。当他遇到梅兰芳,这狂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变做一生的痴狂,他守了畹华一辈子,守了京戏一辈子,他可以不择手段,可以说成是卑鄙,可他不在乎。他让梅兰芳走向美国,走向世界,他为了保全梅兰芳的孤单,用卑鄙的法子赶走孟小冬,他甚至让梅兰芳去给日本人唱戏,他顾不了那么多,他依赖着京戏,也依赖着畹华,因为邱如白别无选择。
四看孟小冬
她在信上说:畹华,不怕。
孟小冬的传奇根本不亚于梅兰芳。我们无从考证孟小冬是否真的像电影里邱如白说的那样,是梅兰芳最爱的女人。单单说电影,孟小冬这个知己,身为须生之皇,地位自不必说,光凭她对爱情那份直来直往的热辣追逐就够有勇气了,梅兰芳也是个有七情六欲的凡人,恰巧她又生得这般“红颜”。最叫人扼腕的是她最终还是选择了静静地离开,来成全梅兰芳的孤单,成全他的京剧艺术。其实孟小冬的选择未必是错的,她最后嫁给杜月笙,风光是风光透了,只是当雨丝又落,《游龙戏凤》的调子又起,梅兰芳始终还是她心头最深重的遗憾。但是,倘若她真的用爱情烦扰了梅兰芳,梅兰芳还会是今日的梅兰芳吗?谁也没有定论。
这一段梅孟之恋被陈凯歌诠释得太隐忍,太粘稠,又太荡气回肠了。没有章子怡那利落的念白、劲爽的姿态,以及她眸子里汹涌的情感诉说,这一切将难以想象。印象最深的有两处,一是在亭子底下,雨落着,鼓点敲着,她擎着一把纸扇,一曲《游龙戏凤》,她唱着唱着却噗嗤一下笑了,俩人我一句“没扮上,我怎么看您都是男的”,你一句“没扮上,我怎么看您都是女的”,一来一回,十分默契。二是在台上,一折《游龙戏凤》终了,她定定地望着梅兰芳,几乎屏住了呼吸,满眼的故事,满眼的心事……
梅兰芳的大伯说要想往前走,就得天不怕地不怕。十三燕说输不丢人,怕才丢人。可是到头来还是孟小冬解开了这个疙瘩,她在信上说:“畹华,不怕。”梅兰芳从此不怕了,什么都不怕了,他甚至敢蓄须明志和日本人公开叫板,他说:“在台下,我是个男人。”
五看福芝芳
孟小冬的离去对于梅兰芳来说,是遗憾,也不是遗憾。因为他身后还有个如此精明又如此深情的妻子——福芝芳。
福芝芳这个女人真是不简单。梅兰芳爱艺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他没有太多的精力来打理家务,所以,一大家子全靠福芝芳一手支撑着,没日没夜的流水席开着,年节的月饼年糕满梨园行里送着,去美国要抵押他的房子,她怎么能答应呢,梅兰芳要是没有这个女人,断然不会有那么顺风顺水的日子可以过。她全心全意地爱着梅兰芳,她能在望着台上的孟小冬和梅兰芳假戏真做又做得太出彩的时候,先是使足了劲鼓掌,最终还是没让眼眶里的泪掉下来;她能放下身段去跟孟小冬说:梅兰芳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儿的;她能在日本宪兵队大铁门外一直守候着在里面生死未卜的丈夫……有这么个赤胆忠心的妻子,是梅家几辈子修来的福分啊。
电影看过了,很精彩,所以又看了两遍,才有了以上的文字。俗话说曲终人散,还是在电影《梅兰芳》的主题曲中慢慢感悟吧!
转身一眸 逢春怎又秋 往事轻随袖
人生如戏几番琢磨
你还一直在我的心头 不曾远走
爱过 恨过 悠悠时光中变成愁
说是悲欢离合 还不如沉默
各自天涯把梦守着
没有告别的爱情往往是最美的
未结局的戏最耐人千寻
我们的爱只有我们明白 不需要说太多
还没结果的花朵已经随风
牢牢记忆在那年的春风
我们的爱只有你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