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间不止生命不息

2009-09-28

电影文学 2009年16期
关键词:影像时间叙事

林 瑜

[摘要] 影片《本杰明·巴顿奇事》改编自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同名短篇小说,本文以时间哲学、生死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为理论依据,揭示出影片所蕴涵的深奥的人生哲理,另外从叙事和影像两个层面透视大卫·芬奇独特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时间;生死;叙事;影像

影片《本杰明·巴顿奇事》(The Curious Case ofBenjamin Button)改编自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同名短篇小说,但本片与原著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以及所涉及的文化视界都相差甚远。原著中,刚出生的本杰明有着70岁老人的心志和容貌,并随着时间的流逝,心理和生理都出现了逆生长。本杰明被周遭的人视为不祥的怪物遭到厌恶和鄙视,18岁考上耶鲁大学却因5O岁的容貌被拒之门外;参加社交场合被错认作是父亲的兄弟,与看上去至少比自己小30岁的女孩结婚,并看着妻子慢慢变老,被儿子逼迫在外人面前称其为“叔叔”,与孙子一起在幼儿园里玩耍,最后在保姆的怀抱里停止了呼吸。菲茨杰拉德被称作“爵士乐时代”的桂冠诗人,是美国文学史上“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兼备了诗人的敏锐和戏剧家的想象力,擅长用个性化的文字讽刺着美国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的种种社会现实。此篇小说其实就是以荒诞的手法折射了人性的自私与人情的冷漠。而由大卫·芬奇执导的这部同名影片,则完全舍弃了原著中的讽刺意味,他不仅重新编排了这个荒诞的故事,而且跳脱了以往作品的悲观基调和阴郁风格,从对人性阴暗面的残酷揭露转向了对人性美好善良的温情演绎。对于观众来说,这再也不是一场充满悬疑与惊悚的智力游戏。大卫·芬奇赋予了本杰明·巴顿精彩而又完整的一生,而观众也在他独特的讲述中惊奇并感动着。

一、寓荒诞于逻辑

在影片中,本杰明以80岁老人的生理体征来到这个世上,是上帝给人们开的一个刁诡的玩笑,是一个荒诞事件,但我们可以把这个荒诞理解为人生所面临的第一个不可预知。而上帝又是公平的,它给予了本杰明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老人院的老人们温和、淡定、豁达、幽默的性情以及与之相似的体态特征,使本杰明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没有留下任何心理阴影,这也是他未来健全人格形成的第一步。虽然被生父所抛弃,但本杰明的成长中却从来没有缺少过“母亲”与“父亲”的角色。依据心理学家拉康关于主体心理结构的相关理论,分析本杰明·巴顿历经的成长,就会发现他荒诞外表遮掩下的内在成长逻辑。以下,笔者以表格的形式针对本杰明的三次关键性成长作一简要分析。

通过这个表格我们可以看出本杰明的成长经历与正常人没有本质的区别与悬殊,他在恰当的时候做着恰当的事情;他健康的人格与心理使他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但本杰明的这一生之所以看起来比常人更加奇特与刻骨铭心,是因为本杰明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的逆向生长,使其在他人身上毫无经验可循,只能靠自己积极的尝试与感受,从而也就对生命、生活、情感、世界获得了更加深刻的体会与读解。大卫·芬奇巧妙地把一个荒诞的故事消匿于逻辑的语义场。因此,观影者不会把较多的精力纠结在“荒诞”之上,他们更容易进入“写实”的场景。

二、寓哲学于艺术

时间哲学。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时间这个复杂问题的探索,从西方古典哲学的容器式时间,到康德的时间是纯粹的直观,经由柏格森的时间“绵延”论,再到海德格尔的时间与存在的浑然一体。另外,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里,时间就从未脱离过人的生活世界或者直接把时间视作历史本身、生活本身。而影片《本杰明·巴顿奇事》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看做是一位艺术家对于时间哲学的一次逆向思维。我们通常希望时间能够倒流,这样就可以去弥补过去的遗憾,盖图先生之所以让钟表的指针逆时针转动,是想挽回在战争中失去的儿子,这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电影《蝴蝶效应》,主人公即便一次再一次地重写历史,但总会有些东西“失去”。人生是不可预知的,你永远也无法真正地改写历史,无论怎样的人生都将逃不过时间洪流的冲刷,在这个意义上,两部电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杰明倒流的生命,是大卫·芬奇关于时光倒转的假想式呈现,但最终的结论还是一样,否则盖图先生就不会死于一颗破碎的心或者迷失在具有象征意义的海上。片中被多次重复的台词“你永远也不清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正是本片所要揭示的主题,不知何时到来的飓风、牧师的猝死、道斯被闪电击中七次、战争的爆发、黛西的车祸以及本杰明的一生都是人们无法预测的事情。时间的永恒性与不可经验性是时间哲学之于人生的重大意义。另外,与时间主题并行的是关于爱的情感主题。“时间已经与历史、与人生、与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融合为一体。因为时间中渗进了历史活动的因素,所以时间就必然是具有情感化、心理化的主观意识。甚至我们可以说,时间就是情感,就是人们在某一时刻、具体境遇下所形成的当下领会和心情态度。”我们以怎样的方式经历时间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经历时间的过程中获得的真情实感。所以,与时间逆向生长的身体并不是本杰明·巴顿其事的真正要义,而真正的要义却是他在特殊的成长过程中仍然获得了善始善终的亲情、爱情与友情。特别是本杰明与黛西之间的爱情故事,他们一生经历了四次分离,却从未间断过对彼此的爱与怀念。片尾镜头中年迈的黛西牵着本杰明稚嫩的小手走在飘满落叶的街道上,时而俯下身亲吻幼小的本杰明,那个场景不知感动了多少观众。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东西,但有的东西永远都不会变,比如爱。

与时间哲学一样,生死哲学也是人类最关注的哲学命题之一。如果我们说个体的生是偶然的,那死亡是我们惟一可以确定的事情,而生死之间的一切则都归置于概率。死亡本身也是不可试验的。所以,人们对死亡有着天生的恐惧感与好奇感,幻想上帝和死后世界的一同存在,是人们这种非平衡心绪的自我抚慰与消解。“生死哲学探讨死亡问题的主要方法是‘生死互渗,认为所谓‘生实蕴涵着‘死之因素在内,而‘死则意味着某种新‘生。由此视野来探讨有关人之死亡的诸问题,就决不是一种生理学、医学或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研究,而主要是人文主义的视野。”大卫·芬奇作为一个电影艺术家,在该片中对于生死哲学所做的探讨也颇有见地。影片一开始,观众首先听到了心脏监护器发出的嘀嘀声,黛西虚弱的喘息声,都暗示着死亡的来临,而影片的结尾则验证了这场死亡的发生,与“现实”场景相平行着的“回忆”中,本杰明的一生也是在不停地经历着生离死别。死亡哲学的终极意义是以死来观照生,爱的表现贯穿于生死之间,这些也都是此片探讨的基本命题。首先,既然死亡是必然性的,那么我们一定要把握美好的生活,而不要总是抱怨命运的不公。正如影片中迈克船长死前说的那句话:“你可以像疯狗那样对周围的一切愤愤不平,你可以诅咒命运……但是等到了最后一刻……你还是得平静地放手而去。”所谓爱生活。其次,影片中,有人在好奇中等待着死亡的来临(黛

西)、有人在睡眠中安详地死去(伊丽莎白的父亲),死亡似乎不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而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当然也有不自然的死亡,如战争与自然灾害带来的意外死亡。但无论是自然死亡还是非自然死亡,对于生者而言都是一个精神上的创伤、痛苦的经历。本杰明在生父重病后原谅了对他的遗弃,卡罗林在母亲将要死亡的时候接受了她身世的真相以及本杰明这个真正的父亲,人们在死亡面前变得更加宽容,是因为在那一刻他们才更加体会到生的意义、爱的可贵。所谓爱生命。总之,影片所要传达的是:生死交替、爱的存在,才是生命得到永恒的真谛。

水与蜂鸟的意象。“水”在中外的经典诗文中有着多元的意象。一方面,“水”是生命之源,使地球上的生命体得以生息繁衍,另一方面,洪水、暗流也威胁着人类和万物的生存。所以,“再生”与“死亡”同为“水”的派生意象。此外又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水的一去不复返的流动方式使其与时光的意象也紧密贴合在一起。人生本来就有亲水性,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方法可以解释为,水象征着母体,也是最安全的地方。影片中,Oti先生和汤姆斯·巴顿都提到了陪伴他们童年生活的河流和湖泊,都反映出人们对水的渴望,水能让人看到生命的律动并感受母体的安全。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冲出的水流逐渐淹没了倒转的钟,也十分意味深长,仿佛暗示着一段历史(1918-2003)淹没在了时光的洪流中。蜂鸟象征着“生死交替”的无限轮回,或者说是无穷“生命力”的象征。引用片中船长迈克描述蜂鸟的一段话:“蜂鸟……这可不是一个寻常的鸟,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他们用连续拍照看到了减慢后的那对翅膀,你们知道他们看到什么了吗,∞是个数学符号——无穷。”电影中,蜂鸟有两次出现在镜头上,一次是本杰明在船上俯视着战后吞噬着“死亡”的大海,突然一个救生圈被扔向了海面,接着有蜂鸟从海面飞起,第二次是黛西在临死之前望向窗外,看见一只蜂鸟在雨中用力地飞翔,蜂鸟总是出现在死亡之后以及死亡将要来临之时,象征着—种顽强的“新生命力”的到来。

独特的艺术手法。之一:独特的叙事。所谓叙事,就是讲述的故事以及故事的讲述。故事的独特性我们在前文已经阐明,下面主要分析讲述的独特性。首先,女儿对日记的宣读形式,巧妙地把本杰明一生的回顾都用第一人称来讲述,不仅降低了影片的叙述难度也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可谓一举两得。同时也符合了影片中情感要素的逻辑发展需求,黛西和本杰明生死相隔的两个人却能够在卡罗林的语言调和中进行着对话;而卡罗林本人也因为读了本杰明的日记,达到了心灵的沟通,从而认识并最终接受了这个与众不同的父亲。其次,在正叙中穿插倒叙,使观众的视角在“现实”与“回忆”中不断转换。除了男女主人公的回忆与想象外,导演还插播了其他人的故事(比如道斯被闪电击中的场景),这就形成了一定的间离效果,给观众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之二:独特的影像。在画面构图与组接上,大卫·芬奇极为重视细节的凸显和强化,每一单幅画面提供了丰富的信息量,然后通过紧凑的剪辑不断叠加。色彩上,与导演的其他作品相比似乎“鲜艳”了许多,但总体影调偏低,影片中大部分场景在夜间拍摄。同时运用“银盐残留法”,故意使色彩的饱和度降低,使光影更富有质感。演员造型上,也利用了先进的“轮廓”数码技术,拟改变演员真实表演的形态,节省了昂贵的多角度特技摄影和化装,且看上去十分真实。视觉的美感与真实感,为此片增添了更多的观赏性。

此片虽未能成为8l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大赢家,但并不妨碍它成为日后的经典!

注释:

①余治平:《时间的哲学》,《东南学术》,2002年第3期。

②郑晓江:《论生死学与生死哲学》,《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2月,第41卷第1期。

[作者简介] 林瑜,南京师范大学2007级电影学研究生。

猜你喜欢

影像时间叙事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时间消灭空间?
融合与分离:作为一种再现的巫术、文字与影像世界的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