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园和谐心理环境育人的思考
2009-09-28沈志立
沈志立
摘 要:本文探讨了校园和谐心理环境的涵义及基本功能,提出了营造和谐心理环境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校园;和谐;心理环境
一、对校园和谐心理环境的认识
所谓和谐,是融洽、统一之意。心理环境,是指主体对客观环境的内化、整合,是在一定心理时空表现出来的对主体心理行为产生实际影响的环境因素,即被反映到心理世界中并以观念形式表现出来的环境。校园和谐心理环境,则是指经常处于一种相对融洽、统一和平衡发展状态的校园内部独特的空间环境和人文氛围,是校园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的总和。校园和谐心理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环境,即院校的主体建筑和布局、文化设施和景观、校园美化和绿化等,蕴含着隐性的教育功能,对学生的心理行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二是人文环境,即院校的文化精神、教风学风、传统风格、人际关系等,有着潜在的育人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1]
二、校园和谐心理环境的功能
(一)动力功能
和谐的心理环境对人的行为有动力效能,可以唤起人高昂的斗志和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对实践活动产生巨大的推动力。[2]在和谐的心理环境下,一个人在团体中的工作效率要远远高于单独的工作效率。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群体助长作用表现为结伴效应和竞赛效应。他人在场或竞赛状态下,人会有更强的自我表现欲望,直接拉动了工作质量的提高。同时,和谐的心理环境有助于同化学习与工作的兴趣,或产生从众效应或竞赛效应,也将形成行动的直接动力。
(二)激励功能
校园和谐心理环境是一种氛围,一种隐性的精神力量,可以激起人情感世界的变化。它所形成的环境气氛和集体舆论支配着群体每个成员的行为,激励着学生的情感和言行。也就是说,和谐心理环境可以使学生感受到院校和谐文化精神,享有集体归宿感,激励自我实现的需要,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提高院校整体办学质量和效益。
(三)调节功能
和谐的心理环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进面影响对当前对象及内容的认知。神经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快的情绪能激活大脑,使大脑皮层处于觉醒状态,引起和保持人的兴趣,产生良好的记忆力,活跃创造性思维。因此,心理环境对人的认知与操作活动有调节功能,个体的主导心理环境平和愉悦,就能提高智力与体力活动的效率,对创新活动尤其如此。此外,和谐的心理环境还有助于调节人关系,在相互陌生或充满不安与警惕的心理环境中,人往往会压抑自我,掩饰自我,表现出顾虑和猜疑,人际关系难免紧张。相反,在友爱和温暖的和谐心理环境中,人就能无拘无束地交流和沟通,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四)引导功能
和谐的精神环境,是校园环境、文化传统、人际关系等诸方面的综合体。如果一所院校倡导建立和谐。那么,这所院校所营造出的心理环境就为学生评定自己的品质、行为和人格提供了内在的尺度这个尺度成为规范他们行为的准则,学生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塑造自己的形象,从而引导他们心理良性发展
三、校园和谐心理环境的营造
(一)努力美化校园的物质环境
人类具有归属感、受暗示性等心理特征,在特定的环境感染下,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接受各种暗示和感染,认同周围环境所倡导的观念、信条,进而形成白已的个性心理特征,无意识地接受周围环境的教育。物质环境是一种隐性教育资源。优美、整洁的环境对每个人都是一种享受和熏陶,它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在美化校园物质环境建没中,要本着环境育人理念,统筹规划校园建筑的布局,重视营造一种催人奋进、净化心灵的轻松氛围,培育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定势,引导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和思想道德的形成。
(二)建设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感染力的特殊教学环境。[3]从培养合格人才的角度看,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文化的熏陶。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环境,对院校教学发挥着凝聚、导向、规范、激励、协调的作用,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特殊的影响力。因此,院校必须从育人的高度来看待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把校园文化环境作为无形的教育课堂,根据形势和文化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对校园文化建设加以控制和引导,占领宣传文化阵地,充分发挥院校的文艺舞台、有线广播、期刊杂志、歌曲演唱、体育比赛、读书演讲、校园网、卡拉OK,橱窗板报等各种文化活动形式的正确导向作用,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社会、校园的新风新貌;及时反映国内外焦点、热点问题,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创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坚持开展喜闻乐见、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完善各类文化活动设施,活跃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对于各种社会思潮,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和积极的思想引导,提高学生的鉴别力和免疫力。
(三)营造团结和谐的人际环境
人际环境是由校园内部的各种人际关系构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它既是教学环境的重要内容,又是形成环境育人的重要条件。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发展取决于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和谐的人际环境是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成长所必需的环境因素,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性格。因此,要建构互尊互爱的、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净化庸俗虚伪的人际环境,提高学生处理、调适人际关系的能力,引导校园人际环境积极健康的发展。
(四)建立系统完善的教育机制
一是开设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开设心理学等基础课程,组织心理卫生、社会心理学等相应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合理处理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二是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这些健康档案,一方面可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指导,另一方面也能为教育者、管理者因人施教提供全面的资料与科学依据。三是开展团体心理训练,通过开展团体行为训练、角色扮演、心理剧等活动形式,让学生领悟心理调适的基本技巧,深化对自身潜能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 盛莉.论军校和谐心理环境的构建.陆军航空兵学院学报.2008.06
[2]郝政利.环境育人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8.05
[3]翁维玲等.和谐军营心理环境的构建[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