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周文之死》想到……

2009-09-27王素蓉

人物 2009年8期
关键词:周文学院妈妈

王素蓉

1952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31周年纪念日,周文猝然离世。那时他正值盛年,刚过45岁……周文被定为自杀,党内除名……据周文在重庆《新华日报》的下属、原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谢韬回忆说,当时都听了关于周文之死的传达报告,最高领导有一个八字批示:“自绝于党,弃之荒郊。”

周文这个名字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其实早在1934年,他就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组织部长;1948年7月马列学院成立,周文担任秘书长,主管教学,而院长是刘少奇,副院长是陈伯达,教育长是杨献珍。他如果不死……但是,他死了,他是“三反”运动中死去的著名的“打虎人”,他的死在当年的文化圈中激起不小的震荡,没想到,56年后,这位现代文学史上的作家、领导者竟然还是以他的死引起世人的注意,被研究者称为“走出延安的第一桩文人案”。

2008年的一天,当我拿到当年第2期的《江南》翻看时,一下被胡发云撰写的《周文之死》吸引。文章是这样开头的:

1952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31周年纪念日,周文猝然离世。那时他正值盛年,刚过45岁……周文被定为自杀,党内除名……据周文在重庆《新华日报》的下属、原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谢韬回忆说,当时都听了关于周文之死的传达报告,最高领导有一个八字批示:“自绝于党,弃之荒郊。”

事情是这样的。

1951年末,中共中央发动了声势浩大的“三反”“五反”运动。中直机关党委批评马列学院“三反”运动迟缓,领导不力,中直机关党委副书记刘华峰指定周文负责马列学院“三反”运动。根据群众举报,点名将副秘书长刘元士作为“大老虎”抓出批判。初步查明,刘元士与另外两人——沈瑛(生产办事处副主任)、于维琛(修建科采买员)的经济问题,金额达2.33亿元旧币(旧人民币的1万元相当于新人民币的1元)。这些数据经查证后,周文写了一份工作报告《打刘元士“大老虎”的经验》,交到中直党委,中直党委又将报告上递给党中央。毛泽东很快批示“此经验很好,转发全党参考。”

马列学院因“三反”开展较晚,周文报告递上不久,就进入运动后期的状态。“老虎”的问题放下了,开始追究“打虎人”。1952年4月,“三反”运动进入核实定案处理阶段。中共中央相继发了《关于处理贪污浪费问题的若干规定》、《关于处理贪污分子的五项决定》。马列学院党委在检查“三反”工作时,发现刘元士的贪污数字有出入,揭发的经济问题比上报要小些,于是周文被指责为领导“三反”运动动机不纯,想夺权、有野心等,责令做检查。周文在检查中认为:“导致数字的偏差的原因是由于工作上的粗心和不够深入,但绝没有不良动机和野心,也决没有害人之心。”然而周文的检查始终没有被通过……

在《周文之死》中有如下记述:

5月,继刘少奇来到马列学院之后,安子文也到马列学院作报告,将问题引向周文的“政治野心”:“周文在此是犯了严重错误的。‘三反一开始就对准献珍的,那是很不应该的。马列学院在‘三反中有一股歪风,周文要负很大责任的。犯了这个错误,应受适当处分。”

其后近两个月,周文陷于无休无止的批判、检讨,再批判、再检讨之中,他甚至要拿了检讨书,到学员班去征求意见……

6月2g日晚,安子文在中组部亲自主持会议,马列学院党委会全体同志和各班班主任参加,对周文进行批判。会议从晚上7点开到次日凌晨5点,周文的检讨仍然没有通过。

周文将母亲接到北京后,每晚都要去母亲卧室请安。6月30日午后,也就是经历了通宵批判之后,周文从城里回到西郊的马列学院,他对母亲说,许多天没有睡好,今晚就不来了。母亲不知道,这是儿子最后的诀别。

周文回到房间,在外间桌子上放置一张纸条,然后将卧室门闩插上了。

第二天午后,母亲来叫周文,叫了三次,都没有动静,老人捅破窗纸,从窗棂中看去,他躺在床上,满嘴白沫,一动不动。母亲叫来人破门而入,周文已经死去。

外屋桌上,有周文放着的一张纸条:“我要好好睡睡,请不要叫醒我。”

马列学院迅速宣布周文为自杀。

他的妻子郑育之——一个上世纪50年代初期入党的地下工作者,踏上了漫长的不屈不挠的为丈夫寻求平反之路。直到1975年,中国当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两个人——毛泽东和邓小平,一起为周文恢复了名誉。

一份标记为1975年第265号的中共中央文件,整页是大字体的毛泽东批示:“此件印发在京政治局各同志,同时送李井泉、郑育之二同志各一份。周文同志之死是被迫死的,如不受压迫,他不会死,此点我看没有疑义。请中央组织部予以复查,妥善解决。毛泽东十月三十日”

后面是《中央组织部关于周文同志被迫害死的情况调查》及邓小平给毛泽东的请示:“主席:政治局会议同意中央组织部对周文同志的复查报告,同意中组部所拟三条平反和善后处理意见,现送请批示。邓小平

十一月二十八日”

1976年初,周文的遗骨被取出,火化后,安放于八宝山。他的骨灰盒上覆盖着党旗。

这部作品令我震撼不已!我知道,刚好我的爸爸(王平凡,曾任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所所长、党组书记——编者注)妈妈(陈慧,曾任外交部领事司副处长、一秘——编者注)50年代初都是马列学院的学员,他们当时分别在三班四班学习。于是,我把此篇文章拿回家给爸爸妈妈看,并问他们知道此人吗?爸爸妈妈说:太知道了!我清楚地记得,妈妈当时不无兴奋地告诉我,“我还保留着周文给我批改的作业呢”。

妈妈立即找出那两份作业,纸质薄脆泛着旧黄,页页用简陋的小线穿系着。我非常惊讶,这么多年了,我们家也经历了“文革”的抄家、下干校、多次搬家,加上当年足以令人震惊的周文事件,妈妈怎么能将这作业保存得这么完好。当时我就要求把妈妈这两份作业带走,准备拿回去扫描、留存——别的没来得及多想,也没多问妈妈,那大概是去年三四月份的事了。

后来的一个月,妈妈忙于接待回国探亲的亲戚,后来又不知什么杂事,扫描完的作业一直放在我办公室抽屉里没有还给妈妈,本来还想着哪天问问妈妈,听妈妈讲讲其中的故事……

5月底,妈妈突然检查出患有直肠癌。住院前,妈妈还提醒我:我的作业别丢了!我还准备写写周文老师呢。当时,我还笑她,怎么会?出院就还你!谁也没想到妈妈这一去再也没回来……我深知,这两份作业在妈妈心中的分量,现在我能做的就是努力帮妈妈追记一些周文先生的事,以此缅怀周文先生。

1951年3月,身为中共马来支部新加坡“特支”书记的妈妈,接到组织通知:“中央根据马列主义原则,各国革命只能由当地兄弟党负责,各地党组织都要撤回祖国。”根据这个指示精神,组织上决定让妈妈撤离新加坡回国。在这种情况下,妈妈告别亲人,只身一人回到祖国的怀抱。在北京,中联部部长

接见并听取她的工作汇报。随后又通知她,决定送她去马列学院学习。马列学院是中共中央党校的前身,是培养党、政、军高级干部的最高学府。1951年夏,马列学院共开了5个班,4个理论班,第五班是文化班。妈妈经过认真复习,严格考试,最终考上了马列学院,被编在第四班,在那儿整整学习了3年(1951年9月至1954年7月)。

从妈妈当年的作业可以看出,刚回国的妈妈,因从小在新加坡长大,由于受教育所限,初中二年级时又因抗日战争爆发,停止了学业,文字和语法表达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当时,身为马列学院秘书长兼语文教员的周文,亲自为学员批改作业,并逐字逐句地指出问题所在,极其认真地、科学地、缜密地、讲究地修改,令我这如今也是做了文字工作的编辑,深感惭愧不已!

在妈妈的作业《侨党工作中的经验》中,妈妈这样写道:

……侨党才能履行自己的工作任务,才能真正协助党中央具体地帮助兄弟党……(周文批道:党的支部对党的中央不能说“协助”)。

还有其他具体批改,如:

这句是紧接上句来的,不应当把句子弄得复杂了,看不清头绪。

既然是撤退少数干部,当然还有隐蔽的干部,因此下一句是多余的。

此句是多余的。

这里的句子在前后排列上有缺点,所以应当调动一下。

最后这篇文章的评语为:思想清楚,能够明确地提出问题加以具体分析,行文亦很有条理。缺点是文章还有不干净的毛病,多余的句子,重复的句子,颠倒的句子还不少,标点符号也有许多用得不对的地方。希望作者注意。

在另一篇作业《三个月来的学习检讨》中,周文评到:文字上大体还流畅、通顺。有些地方语意不完全,用字不甚恰当。希望注意。

以前,我只知道周文是个作家,30年代在“左联”工作过,是鲁迅的学生,给鲁迅抬过棺材。还隐约听过“盘肠大战”的故事,仅此而已。从那以后,我开始注意这位默默离去的前辈。在爸爸那儿我找到《周文选集》(80年代出版的)翻看,知道了《雪地》、《山坡下》、《在白森镇》,以及长篇《烟苗季》等大批内容独特、风格迥异的周文小说。

在妈妈离开我们半年后,当我们已平静下来时,我又想起妈妈留下的珍贵作业——周文批改过的作业。妈妈当年的情况、当时的心情现已不得而知了。

我还是好奇,想知道当年周文的一些情况,想了解当年“走出延安的第一桩文人案”的当事人——周文。

一天,我和爸爸聊起周文时,爸爸给我讲了他当年的故事。那年,他先妈妈一年进入马列学院学习(1950年至1953年),他是三班学员,与此同时,爸爸又兼在教务处工作。爸爸回忆道:

我在延安时就知道周文。当时,我才20出头。因爱好文艺,知道周文这个人。特别知道他在鲁迅指导下从事创作,做过“左联”的组织部长,以后看过他编的《大众习作》、《边区群众报》,看过他缩编的苏联名作,著名的小说《铁流》。那时候《铁流》在延安较为普及,和他缩写有很大关系,因为原著很长,篇幅很大。另外,知道他还缩编过法捷耶夫的《毁灭》。这个我没看过,只看过《铁流》。看了这些后,逐渐对周文有了深刻印象。以后在部队里,我成了部队刊物通讯员,一直到解放后。后来爱好文艺也是从那时开始的。

50年代初,我到马列学院后,知道周文在那儿当秘书长,当时我很高兴。知道他是有名的文学家。我想着能在他领导下工作,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当时学院请了:何其芳、何家槐、杨思仲(陈涌)、力扬,这些搞文学的人给学员改作文。周文兼语文教员,因为我在教务处工作关系和他接触多一些,他愿和我聊天。有一天他告诉我,周总理本来要留他在政务院(现国务院),请他帮助工作,实际上就是大秘书。在那儿要成立一个写作班子,让他负责写作班子工作……

周文一心一意要搞创作,他不愿意当“官”。这个和后来“三反”时,有人说他要整人,他心术不正,要想升官,要想达到个人目的,完全不吻合,周文根本不是这样的人。从我开始接触了解,就知道周文不愿做行政事务工作,他一心想搞创作。他曾向总理提出要求说:“我的水平不高,我想到马列学院去学习。”周总理同意了这个要求。他做秘书长实际上也是周总理打的招呼,正式是中组部确定。那时,马列学院的领导都是经中央同意的,当然包括毛主席同意。周文要搞创作,不愿搞行政事务,这事他也亲口跟我谈过。这点他和何其芳一样。后来领导决定何其芳当文学所所长,他接受这个职位也是很勉强的。他也有一个搞创作与行政事务的矛盾。

那时,我在教务处工作,和各班学员有密切联系,各班学员写的文章都是我收集然后交给周文和何其芳,他们再分交给杨思仲、力扬、何家槐等去修改。由于工作关系,周文和我也能谈得来……有一天他很高兴地说,平凡同志,我们进城去,你帮我买留声机。留声机,放在现在不算什么,在当时可是奢侈品。他要听音乐,要听戏,听川剧……有个留声机听来就很方便。

周文为什么知道我?他看过我的简历,他知道我在延安受过无线电训练,这是邀请我的一个原因。

记得那天,我陪着周文去了东安市场。当看好买好留声机准备返回时,周文说,走,我请你吃四川担担面,这里我很熟,是地地道道的四川担担面。那里面做得特别细,调料特别好,吃起来很香,现在回想起来还很有味道。现在吃担担面,不知为啥就是吃不出那时的味道……这个时候虽然周文已受到批判,但他心情还是比较好的。当时聊了很多,可是时间毕竟很长了,现已记不住了……

关于马列学院的“三反”运动,爸爸回忆说:

当时领导马列学院“三反”运动实际工作的,是总支也叫党委。总支书记叫李守宪,还有个吴辉文,当时是他们领导的。中直党委根据中央精神,根据毛主席的指示,提出要抓“大老虎”。在这种形势下,周文不知怎么领导,他就要依靠党委。党委火越烧越旺,整了一个科长,专门搞财经的科长,叫沈瑛,后来下放到离我们家不远的一个工厂,那时还常见到,见面点点头打打招呼。那是一个贪污犯。还有一个管理科长,长征老干部,有小小的贪污,都算不上数。后来,把副秘书长刘元士就当做“大老虎”抓了出来批判。抓到这个“大老虎”当做典型。周文写报告送到中直党委,中直党委认为这个很典型,内容丰富,并报告中央,毛主席看了后很欣赏。范若愚(当时任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主任)又到中直党委去作报告,他讲得有声有色,讲这个“老虎”怎么贪污,贪污的数字多大,手段多么隐蔽。中直各系统的人都参加了这个会。马列学院的“三反”运动受到中直党委的表扬,毛主席的称赞,发了中央文件。“文化大革命”后,郑育之找我谈的时候,我跟她谈过这段情况。

1952年4月,“三反”运动进入甄别阶段,“老虎”的问题放下了,开始追究起“打虎人”。

周文日记中有这样一段:

5月15日星期四

天很暖

吃饭后到三班去征求了几个同学对我工作的意见。他们说只是感到我过去到他们班上的时间少些,除此以外没有什么意见。据说我过去参加他们的会和两次讲话解决了些问题。我还准备再征求其他同学的意见。

晚上请范若愚看了我的检讨,又征求了他对我的意见。谈的时间很长……

爸爸说,到三班就是到他所在的班征求意见。

后来周文还问我,大家对他有什么意见?我说,大家对你批改的作文评价很高,说评得认真,改得细致。大家看了都非常满意,觉得受益匪浅,心服口服。 (爸爸在这里特别提到,你也看了周文给妈妈批改的作业。)后来,周文根据各班作文里边存在的问题,归纳总结后给我们作了报告。以后他的报告都写成文字的,以《作文研究》在报刊上发表,这些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周文这个人是一个文弱书生,当时他的形象比较瘦弱,面色有些发黄,但他长得比较英俊。周文讲话是慢腾腾的,基本上保持了四川口音。他讲的话,如果你认真记下来,就是一篇文章。周文少小离家跑了很多地方,他从离开四川一直搞文字工作,所以他的讲话和他的文字,与长期有文字训练有关系——他讲话从没废话,条理清晰……

周文对学员很和蔼很亲切,并没有摆出一个老干部、一个作家、一个学者的架子。在我心目中,他就是一个比较完美的人。说他有野心?当时他和学员、工作人员相处都很平等,他并没有表现出要超过别人、指挥别人的感觉。比如,他要建语文教研室,他有构想,教研室怎么建立,达到什么目的,课程等他都有考虑。周文是秘书长,主管教学,但他很谦虚,事事还要提到教务处去处理、去审查、去研究批准,说明他这人做事从来谦虚谨慎。这些细节说明,他并不存在要整人,要自己提升。在马列学院那地方还提升什么?他不可能想着去做副院长,他也不可能想着去超过刘少奇。

周文是怎样死的?“文化大革命”后,周文夫人郑育之找我谈过。我说,他受到了批判,压力很大,疲劳过度,晚上睡觉睡不好,吃安眠药多。当时,为什么说他是自杀?他旁边放有安眠药。那时,人们对吃安眠药过量没有科学解释,都以为是“自杀”的。另外,他的确有压力,别的压力不说,首先是毛主席批发了他写的关于马列学院“三反问题”的报告。周文自尊心很强、从他的经历看,1940年初到延安,他根据毛主席指示,筹办大众读物社,出版《边区群众报》和《大众习作》,为普及文艺和文化教育作出了贡献。对此,毛主席曾亲自写信予以赞扬。现在打出了假老虎,他怎么向毛主席交代?这是我当时的想法。

当时,有的人讲是杨献珍把他整死的。但人们很少知道,“三反”运动中也批了杨献珍。说他作风不民主,包庇贪污分子等。当时我们班上也有人动员我,说你应该起来揭发。

我问:跟杨献珍你们接触吗?

答:他是教务处领导,常来我们的办公室,他心直口快。有什么问题,没地方讲,就跑到办公室讲。关于“三反”运动问题,中组部怎么开会批评周文,也讲到刘少奇批评他。周文写的“三反”运动总结报告,叫杨献珍在一个会上讲过。杨献珍说他根本不同意这个报告。刘少奇批评他说,这个你可以讲可以念,最后应说明你不同意。杨献珍没讲。这是杨献珍的不对。这是杨献珍亲口跟我们讲的。

后来我看了《周文之死》里那一段和我了解的是基本吻合的。周文之所以这样死去,我认为是时代的悲剧,不能怪个人,不能怪这个怪那个,主要应从上头总结经验教训,不应过多追究个人责任。当时把主要精力放在清算周文的错误,清算杨献珍的责任上。不从根本上总结“左”的错误倾向,人们是很难吸取教训的。其实周文很讲实事求是,他对人对事从来不夸大或缩小,从他改的作业上即可看出,他都很注意分寸,注意科学性,注意实事求是,他不是夸夸其谈,他不会九分夸成十分。他总要讲得实事求是,他是这样一个人。

那时候不仅“三反”运动,学术界也已经开始出现“左”的形势,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在马列学院开始遭到批判,说你这书是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著作,现在是社会主义时期,你还出版。这个批判会有教研室、教务处成员参加。艾思奇最后讲了几句,他说,大家提的意见,我可以考虑,请大家放心,我绝不会走周文道路。当时,艾思奇是马列学院哲学教研室主任。当然,“三反”运动不能全盘否定,它提出的问题对今天还有重要作用,反贪污反腐化这个没错。问题是做法上,政策上有问题,就是逼供信,不实事求是。

轰轰烈烈的“三反”运动把人都弄懵了。爸爸说,那时候什么都要上纲上线……

我问:“周文之死”一事,当时同学是不是都吃惊了?爸爸回答:

是呀,周文老师平易近人,大家都感到他很亲切,他对同学都很尊重,同学们对他也尊重。我们都认为他是一个党性很强的老同志,说他“自杀”,谁都不信。他死时岁数不大……

周文和刘元士之间没有什么利害关系,行政事务都是刘元士管,周文不愿管那些事,他平时同刘元士之间没什么高低之分,贵贱之别。从延安来的干部一般对职务都看得很平淡,从不叫领导干部的官衔,都以“同志”相称。特别周文这样的人更不在乎,他一心想把学员作文工作搞得好一些,希望学员论文、总结报告能写得好些,他一心想这些,其次他想创作问题。那几年他写过评论性的文章,像:《武训传》方面评论性的文章,读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及文艺理论等方面的文章。他脑子都在这些方面……

最后爸爸认真地对我说:

周文是现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很丰富,在今天我们怀念他的时候,应该以积极态度去认真研究这些珍贵的遗产,应重新评价周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应占有的重要地位。

猜你喜欢

周文学院妈妈
周文疲弊与诸子起源——论牟宗三的诸子起源说
初等教育学院
浅谈高中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
基于2维照片构建建筑物三维模型的研究
学院掠影
不会看钟的妈妈
周文:破解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
妈妈去哪儿了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