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消费主义文化观与当代休闲研究
2009-09-27郭凌王志章
郭 凌 王志章
摘要:随着后工业经济时代的到来,休闲作为一种消费活动已经全面融入现代生活,休闲消费不仅仅是一种时间的打发,更成为生活的必需品,静静的存在着。休闲消费与其他体力生产方式相异,因为休闲消费不但是一种对独特文化的愉悦体验,它也从符号学的意义界定甚至构建了个人的认同,以与他人发生关系。后现代消费主义范式经典理论是休闲研究的维度,而只有结合实证研究,才能够对休闲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休闲;消费主义;文化观;后现代
中图分类号:F014.5文献标志码:A
当今世界,人类正在经历一个全球生产消费主义时代,生产和消费连为一体,不再分割,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消费品。物质文化领域里的消费不再限于商业系统。商品则由文化环境确定用途,日用品也有文化含义。“商品都具有价值,其价值取决于消费者的价值观……每个人既是价值的评判者也是被评判的对象……人们之所以选择这些商品,是因为它们有相应的等级……”因此,消费体现个人身份,或是一种地位。这种消费主义已经成为时下一种生活方式。在后消费主义看来,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求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换句话说,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由此可见,生产消费主义实际上就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消费文化,或是消费文化观。在这种文化观的主导下,今日之休闲也无不打上了后现代主义的烙印。
一、后现代消费主义与当代休闲的生成
(一)后现代消费主义产生的三个基础
1社会基础:生产消费的转型
从生产到消费的社会转型是后现代消费主义产生的基础。消费一词在英语最初的使用中,意指“毁坏、用尽、浪费”,正如凡勃伦在其《有闲阶级论》一书中,对美国暴发户式的“炫耀性消费”予以批判,而这样的消极内涵一直存在并延续久远,直到20世纪中叶,消费才由“政治经济术语转化为一般大众用法”。如今中国消费社会学的研究学者大多认同的对消费的界定是“在现在的经济与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了满足其需求和需要,对终极产品、设施或劳务的选择、购买、维护、修理与使用的过程。该过程被赋予一种意义,并导致一定的满足、挫折或失望的体验。这样的词语更替,折射出的是社会的历史演变,而20世纪中叶正是西方从生产到消费的重要转型历史时期。
2技术基础:科学技术的突破
工业社会之初,社会再生产的目的无非就是积累更多的财富以及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特别是在工业社会初期,这也是资本金进行原始积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手段与途径。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过渡,科学技术的发展让消费变得更加容易,流水线背景下的家用电器的批量生产与普及、科学的市场营销手段的进步让消费品变得更加丰富起来,以分期付款消费形式为代表的经济技术进步,让更多的人开始有能力消费。因此,科学技术的突破让消费变成现实,奠定了后现代消费主义产生的技术基础。
3观念基础:消费理念的转变
消费观念的转化是紧随消费条件变化而变化的。首先,剩余财产的增多与财富的不断积累,人有了闲钱用于消费;其次,通过对社会再生产环节观察后发现,消费,而非生产才是推动整个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消费才应该是社会再生产环节的起点与终点,只有消费发达,才能从根本扩大需求,从而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消费迅速为大众所接受,完全扭转了工业时代人类对消费的憎恶、批判与反感。这为后现代消费主义意识与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4物质基础:刺激市场的拉力
后工业社会中,消费对生产的拉动作用成为刺激后现代消费产生的重要原因。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一国的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与出口需求构成,根据国际经验,消费对GDP的贡献率要达到50%以上,才能够维持长期的经济增长,这说明了消费对拉动经济的重大贡献;第二,消费,特别是教育消费与医疗消费,对人力资源资本的创造,都为经济的增长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
(二)休闲产生的基本条件
Stephen Smith将休闲定义为“没有任何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的自由时间,包括工作、个人生计、家务、生儿育女和其他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本文中的休闲,是一个人在工作时间以外所安排的一切放松身心的活动。因此,休闲包含两个要素,时间是工作以外,而性质是放松身心。
休闲产生的条件与后现代主义消费相似、同步,甚至可以说,休闲本身就是后现代主义消费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克里斯·布尔与杰恩·胡斯对休闲产生条件的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休闲产生的条件归纳为:基于生产力发展与科学进步的物质基础条件、思想意识条件、制度保障条件。
1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力水平提高创造物质基础条件
由生产力发展与科学技术变革推动的物质基础进步是休闲产生的根本条件。因为从经济学角度而言,休闲是放弃一定时间与金钱以换取身心的休息、放松与精神消遣的行为。[句正是生产力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让人类从劳动中得到进一步解脱,休闲时间随之增多;并且货币收入增加促使人类追求物质以外的更高要求的生活质量,用休闲代替货币正是经济进步过程中的必然趋势。
2社会分工与劳动分工带来的职业与阶级差异条件
休闲作为一种消费方式,它的产生与社会分工和劳动分工有着密切关系。社会分工推动了职业的多样化,冲淡了社会成员的同质性,而职业差异也反映到了职业群体的消费差异上,消费差异进一步加剧了人与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差异,即阶级差异,而职业与社会阶级则是决定个人身份的重要因素。由此,休闲这种消费方式也才能成为代表中产阶级区别其他阶级的符号。
3劳动效率观和社会运动发展培育出思想意识条件
休闲产生的思想意识条件,则是物质基础条件的衍生。首先,工作过程中雇主意识的变化,意识到如果能够合法的组织工人劳动,照顾工人体力与心理所需要的间隔与休息,将更能够提高劳动效率。其次,工人意识的崛起也为休闲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意识条件,劳工运动的发展与8小时工作制度斗争的胜利,也反过来为休闲提供更多的时间与制度保障。
4社会福利制度完善和工作制度建立提供制度保障条件
社会福利制度是对8小时工作制度的衍生。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福利国家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与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维护资本主义利益与统治。带薪制度是福利国家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带薪进一步为休闲提供了时间与物质条件。
对城市物质空间的再改造则是福利国家建设中为休闲提供良好环境的壮举。基础设施的改善与再建设不仅为工资提供了更加优美的生活
条件,还为休闲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从后现代主义消费与休闲产生的条件分析中,可以看出,生产力发展与科技进步所带动的物质基础改善与思想观念变迁,是二者产生的共同背景。
二、后现代消费主义文化观的范式及其休闲
“范式”既指一种世界观,又指这种世界观所蕴含的用以指导我们生活的伦理观。库恩则把形成某种科学特色的基本观点或框架称为这种科学的范式,把范式视为区分科学与非科学以及科学成熟的根本标志。在本文中,范式一词将以研究后现代休闲文化观的大背景与理论框架的形式出现。
“后现代社会理论,对于社会、文化和人的基本观点,以及研究这些主题所应用的基本方法,都是与传统社会理论不同的。在后现代思想家看来,不仅我们现在生活的当代社会的性质完全不同于以往各个时代的社会,而且整个西方传统社会文化和各种传统理论对于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总观点和研究方法都是值得质疑的,需要给予彻底的批判。因此,他们在此基础上,不仅建构起实际适用于当代社会与文化特征的新社会理论,而且彻底重构了关于整个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理论论述体系。”因此,本文所谓的后现代,并非一种独特的风格,而是旨在超越现代主义所作的一系列尝试和反思。
后现代消费主义理论是后现代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一部分,后现代消费主义文化观有着明显的后现代特征,那就是非理性、突出个人经验与文化在消费中的作用。后现代主义消费范式包括:对消费者的研究范式,消费生产范式,以及消费文化范式。
(一)消费行为范式
消费行为研究范式属于对消费的应用型研究。通过对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划分以及不同社会阶层、群体的消费行为研究,总结出可操作的消费行为,为经营、管理与市场营销提供理论依据。
在消费社会学学者眼中,消费行为是消费社会学最基本的分析单位,因为消费社会学所研究的消费者的文化,消费者的社会阶层,消费者的群体,消费者的家庭等,对他们的研究无一不是以消费行为为基本分析单位,在对其行为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其特征的。
(二)消费文化范式
消费文化范式的奠基人是布迪厄、鲍德里亚与布西雅。消费文化范式侧重消费的符号意义,文化建构与社会制度环境,在布迪厄《区隔:品位判断的社会批判》一书中,集中了有关消费的思想,布迪厄给予了消费的公式[(习性)(资本)]+场域=消费实践。而消费文化集大成者鲍德里亚则从符号社会学、政治经济学角度对消费现象进行解析。总结一下,消费文化范式包含以下主要观点:
1象征消费
在象征消费中,人们不但消费物品本身,而且消费这些商品所象征或代表的某种意义和信息,包括心情、感受、档次、身份、品位、情趣与认同。在象征消费中,消费与身份认同的关系尤为引人关注。身份认同最早是一个哲学和逻辑学概念,意为“同一性”,而身份认同则指人们在个人层次或者集体层次上,自认为自己是谁。象征消费中,人们首先进行的是一种自我的内部认识,在经济地位与社会基础上,在社会关系网中确认自己的角色,然后根据自己的角色认同决定消费行为,从而构建出自我的内部认识;其次,人们通过“共同的消费”以在社会中取得群体成员的认可,回答认同中的群体身份层次问题。
2符号消费
人们正是通过消费不同的物品来界定与建构自己与物品相符的身份,以此将自身与他人区分开来,并与同类人等同。即人类所消费的,不仅仅是物品的使用价值,还有物品的符号价值。㈣正如鲍德里亚认为,消费不再仅仅是工具性活动,更是符号性活动,消费越来越失去了固定的“所指”的、“自由”的和“被解放”的能指,成为对符号进行操纵的系统性活动。布迪厄[(习性)(资本)]+场域=消费实践的公式,就是对符号消费的阐释。布迪厄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分化的社会,社会的分化必须从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这两个维度来考虑,在全新的后现代社会,大众的生活趋于审美化,生活方式的追求让位于生活风格的选择,而人们在生活中的消费斗争则是成为寻求区隔而展开的符号斗争。
象征消费与符号消费不是孤立的,二者紧密相连。象征消费所代表的意义与信息需要通过现实的物来实现,而千变万化的符号就是象征内涵的载体,无论符号流变,符号的内涵永远不变。正如鲍德里亚的“消费的符号”与“符号的消费”观点,在“消费的符号”中,消费的过程实际上是社会表现与社会交流的过程,借此消费向社会观众传递了包括自己的地位、身份、个性、品位、情趣与认同,借此体现自己的社会地位。“消费的符号”传递的是一种象征消费;而“符号的消费”中,则指消费过程中,消费者除了消费消费品本身外,还消费这些商品所代表的符号的“意义”与“内涵”,符号成为消费的对象。
3体验消费
体验消费是和体验经济一起到来的。早在20世纪70年代,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就预测了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在其《未来冲击》一书中写到:几千年来人类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将表现为产品经济时代、服务经济时代与体验经济时代。在体验经济时代,人类为了体验而消费,以获得一种难以拒绝的生活方式,一种难以忘怀的体验。
在体验消费中,人们之所以消费,在于寻求一种即时的体验,即一种欲望的表达与自由感情的宣泄;在“体验消费”中,消费是一个过程,消费者是这一过程的“产品”,当消费结束的时候,留下来的将是对过程的体验——体验另一种身份、体验异域生活以及体验自身的创造力等。消费者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因为它美好、非我莫属、不可转让、转瞬即逝。
(三)消费文化范式下的休闲研究
根据后现代消费主义范式的总结,本文将从以下维度,通过后现代消费主义范式,研究休闲。第一,消费行为范式作为休闲研究的基本分析单位而出现,因为休闲是一种消费行为,因此,消费行为范式是休闲研究的潜在背景;第二,在象征消费与符号消费的大背景下,研究消费与休闲主体的身份认同以及休闲主体通过炫耀式消费行为构建主体符号意义;第三,根据体验消费,研究休闲的体验功能。
1象征消费下的休闲主体身份认同以及所构建的主体符号意义
(1)休闲主体的身份认同
休闲的主体是中产阶级。中产阶级是中等收入的人群,位于高收入与低收入者之间,受过中等或者以上的教育,以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作为资本参与市场竞争,并取得竞争优势的人。中产阶级包括中小企业家、管理人员、知识分子、专业人士和政府公务员,以及一部分自由职业者。中层阶级的特征明显,即教育中产、职业中产、收入中产、认同中产。认同中产是中产阶级的最根本特征,指中产阶级对自己的身份与社会地位都有比较明显的共识。在本文,中产阶级正是通过休闲构建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的。
在社会学家的眼中,消费是社会结构所决定
的收入与分配制度的体现,与社会阶层紧密相连,它以社会群体为紧密依托——消费是一种消耗,没有经济基础,也就没有消费的可能,或者有了经济基础,没有消费品,也无法进行消费。正是如此,中产阶级才成为休闲这一种后现代消费的主体。
第一,中产阶级有消费的能力,在后现代消费中,社会阶层与消费空间、消费层次基本成正比,消费是收入的函数,而收入与社会阶层紧密消费。中产阶级处于“中”阶层,处于顶端的上阶层,其手中的权力与资源财富决定了他们消费的水平以及对消费品质的选择,一种无休止的追求,更多选择高端的旅游;处于底层的下阶级,无论是休闲时间还是资源占有都严重缺损与落后,消费欲望强,但是消费能力弱,消费弹性空间小,缺少消费的金钱与时间,休闲投入严重不足。中产阶级处于“上”与“下”之间,占有与其阶层相适应的消费生活资料,有一定的休闲经济基础,职业中产让他们有比较稳定的工作与福利保障,即使面对风险性社会,也有休闲的时间与心情。
第二,中产阶级通过休闲构建身份的认同。教育程度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因为思想的开化与受教育程度紧密相连,中产阶级成为在思想意识上接受消费的主要群体。中产阶级所生存的现代社会,特别是城市,社会人口密集而匿名性强,休闲作为消费行为成为构建其身份认同的主要手段。
中产阶级不仅是一种阶级与阶层,更是一个群体,是同质主体的集合,中产阶级在休闲中,首先通过休闲这种方式构建了自我的认同。消费方式的选择首先就是一个自我内部认同的问题,自我是一种心理感受,其根源是主体对自我形象的看法,自我认同确认与回答的“我是谁”的问题。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最终表现为意识的人类行为都是由无意识转化过来的,而将此人格理论用于解释中产阶级的消费行为,即得出“消费品是中产阶级个人人格的象征”,他们对消费品的选择行为是其个人将无意识领域中形成的对其主体身份自我认同的主观形象投射到了消费品上,是将其无意识理论的身份认同的外化。
消费方式的选择其次也是群体层次的身份认同方式,群体身份是成员对共同形象的认同,解答的是“我们是谁”的问题,是帮助个体回答“我在哪儿”的归属问题。根据涂尔干的“集体意识”理论,在中产阶级通过消费而实现的群体身份认同这一过程中,中产阶级首先通过消费品的选择实现了其阶级的“阶级集体意识”,而“阶级集体意识”则又是源于集体成员对其集体——中产阶级的身份认同的,因为集体意识的约束力量来自于传统,传统影响并构建了消费方式的规范,中产阶级的消费自然受到集体意识的约束。其次,从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与消费方式的关系来看,消费方式涉及了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是整个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明显带有社会系统的制度化特征。社会不断变迁,消费方式的消亡与新消费方式的出现相互更替,新消费方式帮助消费者完成了社会制度化系统变迁后的身份定位。作为新兴阶级的中产阶级,在社会的变迁中,正是通过选择休闲消费方式的以进一步帮助了对其群体的身份定位。
(2)休闲主体的符号意义
首先,根据布迪厄,判断一个人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和属性时,只有从个人对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构成及其轨迹方面来分析,才能准确地对其加以区分。而根据鲍德里亚的观点,研究者不能仅仅从生理需求或社会地位群体成员资格角度理解与定义消费,而必须将其视为一种积极建立关系的方式,是主体(个人与集体)之间以及与世界建立关系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就是符号。也就是说,自己消费的不是物品,而是各种符号。因此,休闲也就被打上了主体的符号意义。通过对休闲目的地的选择,旅游住所地的选择,以及吃住行的消费,通过对消费对象的选择,主体与群体不断寻找他们在一种秩序中的位置,将自己保持在一个确定的位置。中产阶级是引领休闲消费的重要群体,他们看重社会声望,在休闲中明显表现出对品质的追求,符号性强的休闲活动
其次,休闲也是中产阶级炫耀自我金钱、权力、身份,获得自我满足的方式。在此方面,凡勃伦最早提出了消费方式的竞争与社会身份有关。在其代表作《有闲阶级论》中,凡勃伦提出的两个概念分别是有闲与炫耀式消费。炫耀式消费就是通过带有浪费特征的消费来获得荣誉,而有闲则是脱离劳动生产、用明显的闲暇获得荣誉。有闲浪费的是时间与精力,而炫耀式消费消耗的是钱财。而用有意脱离生产活动来表现自己拥有的财富和权力的有闲阶级的消费就是有闲阶级的炫耀式消费。
休闲,正是中产阶级的炫耀式消费。休闲的经济基础要求,是证明中产阶级所达到的财富与经济地位,即收人中产;休闲的时间基础要求,是证明中产阶级所拥有的闲暇;中产阶级通过休闲取得的身份中产,正是炫耀式消费中荣誉的博取,通过“外显”的休闲行为,避免阶层的排斥与社会的轻视。
2休闲的功能是获得一种特殊的文化体验
休闲对应了人类空闲的时间,但是休闲不仅是一种较为充裕的时间状态,更是一种理想的消遣和生存体验方式,以打发人的内在贫困与单调生活。
休闲学的代表人物杰弗瑞·戈比说“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的喜爱的、本能的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我国旅游学者张晓萍将休闲理解为“并非单纯是那种在一段时间内无所事事的状态……而是个体安然、自在处置自我的一种状态。”
葛拉奇亚也在其颇具影响力的休闲论著中提到,休闲是一种存在状态(state of being),是一种虽然短暂但是却现实的个人存在状态,自己的主体可任意在休闲中通过自己的选择,投身休闲活动中,在短时间的活动中,让心得到满足,因此,休闲在功能的存在上成为一种阈限。人们在休闲中体验的方式是“参与”,参与型活动也最能激起人的休闲心态,在休闲中,人与心灵的自由紧密相联。
休闲可以作为最直接体验来感知和研究,并从这样的体验中提炼出两种特色的识别因素,分别是自由感与内在结果。这样的体验是一种在休闲的阈限中,主体暂时忘记了时间与压力的存在的特殊感受,在这种感受中,休闲主体通过进入自我实现状态感受到兴奋与愉悦。
三、后现代主义范式下的实证研究
后现代消费主义范式的休闲实证研究可以通过多种角度进行,由于每项研究方法的范式的限定性,也为了研究能够深入进行,笔者将实证的范围进行了严格的界定,选择行为群体作为研究实证的分析单位。考虑到中国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消费方式的巨大差异,笔者将实证研究的地域放在城市社区中,限于经费的因素,选择了四川省省会城市成都以便于实证研究的进行。实证研究的资料收集方式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以便了解行为对象的内在心理认同和外
显行为。笔者选择了22-55岁的成都市民作为偶遇抽样的对象,并设计了包含27个变量的问卷,在春熙路、万达广场、玉林生活广场、成都购书中心等消费密集区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71份,有效回收率为85.5%。
本次问卷显示,中产阶级通过休闲以彰显金钱、地位、财富而构建身份认同、休闲具有强烈的符号消费意义以及休闲的特殊体验功能均得到有力的资料支持。
(一)被调查主体特征
对问卷的结果,笔者采用了有关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表中可以看出,被调查主体中,男性居民比例高于女性,占样本总数的54.97%。年龄以中青壮年为主,并且年龄分布较为均匀。学历方面,大专及其以上学历占绝大多数,高中以下的主体仅占了22.2%。被调查居民的职业分布不是十分集中,呈现多样化,技术人员、商贸从业人员、事业单位人员比例相对较高,分别是15.79%、20.47%和16.96%。被调查居民的平均月收入大多少于700元,占94.74%,收入在701元至1200元之间的居民占0.58%,收入于1201元到2000元的占3.1%,2001元至3000元收入者最多,占47.37%。
(二)信度分析
调查问卷的可信度(亦称信度)是指问卷调查结果所具有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的程度。所谓一致性,是指同一调查项目调查结果的一致程度。较高的一致性即意味着同一群受访者接受关于同一项目的各种问卷调查所得到的各测量结果间显示出强烈的正相关;所谓稳定性则是指在前后不同的时间内,对相同受测者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的相关程度。笔者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中专门的信度分析模块Reliability Analysis进行信度分析,调查问卷的信度系数Alpha值为0.8071,大于0.7,主体身份认同、体验感受Alpha值均大于0.7,从总体来看,量表的信度是可靠的,见下表。
(三)问卷数据分析
1主体身份认同项
在本次调查中,71.3%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在符合中产阶级构成要件中,81.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经济条件,74.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学历条件,68.6%的人选择了身份条件,74.2%的人选择了职业条件,并且71.85%的人认为中产阶级主体需要同时具备上述四条件,75.3%被调查者同意休闲属于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79.2%的被调查者认为经济条件是休闲的最基本要件,57.6%的被调查者每月休闲的休闲支出在1000~1500元,21.3%的被调查者每月的休闲支出在500~1000元。79.7%的被调查者同意休闲能够帮助他们建立固定的社交圈,75.3%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正是通过休闲来维护自己的交往圈子,82.5%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以后会考虑选择休闲作为未来的社会活动的主要方式。
主体身份认同项调查数据显示,休闲已经成为构建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与途径。结合被调查主体个人特征,在被调查者学历中,大专及其以上学历占据77.8%,在被调查者收入中,≥2000元者占据63.18%,在被调查者职业中,技术人员、商贸从业人员、事业单位人员、私营业主、公务员、公司职员占据73.04%。其中,收入上,根据成都市政府2008年4月3日颁布的《成都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2008年社会保险业务中使用职工平均工资的通知》(成劳社发[2008]24号)2007年成都市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为21941元(年),被调查者70%以上高于成都市年平均工资,属于收入中产;学历上,大专及其以上学历占据77,8%,属于教育中产,技术人员、商贸从业人员、事业单位人员、私营业主、公务员、公司职员占据73.04%,属于职业中产,最后,在认同上,71.3%的被调查者明确自己属于中产阶级,71.85%的被调查者很明确中产阶级的构成条件,75.3%被调查者将休闲归属于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绝大多数者比较明确休闲在构建中产阶级认同中发挥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休闲行为在休闲主体的身份认同构建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休闲主体认同休闲归属于其特定群体的行为。
2休闲获得体验感受分析
通过被调查者的问卷,81.23%的被调查者认为,休闲能够带给其独特的体验,缓解环境带给他们的压力。76.32%的人选择了“居家视听阅读、健身、餐饮、购物、旅游”组项作为体验的休闲方式;消磨时间、强健身心、精神享受、满足爱好、增进了解是被选择次数最多的通过参与休闲活动所达到的目的;57.32%的人对个人目前参与休闲活动的总体满意度为满意,非常满意的占据15.17%,非常不满意的被调查者有11.35%。从中,可以总结出休闲的体验消费价值在被调查者中得到比较广泛认同。
然而,通过问卷调查,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那就是在后消费主义范式下,城市休闲模式未能得到很更好的构建。在“居家视听阅读、健身、餐饮、购物、旅游”作为被调查者最中意的休闲方式同时,进一步的访谈发现,被访谈者特别提到城市休闲产品的单一是阻碍其在休闲中获得更高体验的门槛。
后现代消费主义是随着后工业社会一起到来的,而后工业社会是以知识经济、绿色经济、体验经济为主要特色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人们的消费更注重体验消费、健康消费与个性消费,追求高效率、高质量化生活。而后工业时代的城市休闲,则要求以个人为中心,以城市休闲设施为依托,对休闲产品的种类与产品构成层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怎么建设合理的城市休闲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城市休闲产品,将会是以后休闲消费研究的重点。
总之,本文研究休闲的主要维度是:作为后现代消费主义的一种行为,休闲在构建消费主体身份认同、为消费主体提供特殊感受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结构加速转型,人们的消费文化观无不带有全球化的色彩,已经或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研究后现代主义范式下的休闲行为,对充分认识休闲文化观的内涵及其变迁因素,研究后现代社会形成一个同质、齐一的整体,追求生活方式的奇异性,探究消费所形成的消解,创新文化休闲品牌,引导消费主流价值,构建休闲营销方式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西莉亚·卢瑞,消费文化[M],张费萍,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3
[2]黄平文,生活方式与消费文化,见陈昕著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7
[3]刘玉照,张敦福,李友梅,社会转型与结构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3
[4]王宁,消费社会学——个分析的视觉[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39
[5]杨振之,周坤,也谈休闲城市与城市休闲,旅游学刊,2008,(12):52—54
[6]易杰超,赵越,休闲的社会学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11):226
[7][美]大卫,雷,格里芬著,王成兵译,后现代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88:213
[8]卢泰宏,解读中国营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9
[9]高暄扬,当代社会理论,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90
[10]彭华民,消费社会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27
[11]卢泰宏,解读中国营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1
[12]鲍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刚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41
[13]杨慧娟,鲍德里亚符号消费思想评析,河南:河南大学,2007:24
[14]张晓萍,李伟,旅游人类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103
责任编辑吴晓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