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课标卷探究题的探究

2009-09-27孙春燕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林冲课标答题

孙春燕

探究题一经出现,就成为试题苑中的一朵奇葩,芬芳灿烂,占尽风情。命题者把研究性学习、新课程理念和高考能力立意的命题意图嫁接在探究题上,期望它根深叶茂,花开果坠,拓宽考察学生语文素养的新天地。

自2007年新课程考纲在原来五个能力层级的基础上,增添了探究能力层级考查后,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就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题中,各编制了一道探究题,并在2008年全国五省区的高考语文课标卷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福建省2009年的高考命题也将加入课标卷的行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与此相呼应,探究题关注考生思维的品质,精神的品位和创新的品格,旨在启迪智慧,激发想象,引导思辨,鼓励创新。探究题没有设置统一的标准答案,只给出了关涉答案的基本要点和答题方向,要求考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能根据对文本的感受、理解、分析、判断和自己已有的知识,或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或是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文本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鼓励考生的发散性思维,关注考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将考生的视界拓展到人生、社会与时代,为考生发挥个性思维和展示语文素养、语文能力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这既是新课程中“与文本展开对话”的体现,也是对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尊重和鼓励。

探究题考察的探究能力是“探讨疑难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课程标准实验区考试大纲》)。这种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体现,须在一般阅读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所以,探究题的关键还是读解。“读”是接受作者观点,汲取、滋养自己;“解”是发挥读者主体的能动性,把自己的观点置入文本,读出新意。它要求以文本理解为起点,侧重文字与结构,尽量读出文本意义,然后对此进行辨析、评判以及潜在意义的发掘,有创造性的发挥,能从文本中挖掘到更丰富的宝藏。对文本探究的过程就是积极主动地对文本作重写、重解的过程,是在揭示文本意义的基础上对意义进行创造性解读的过程。

探究题直指考生的阅读感受和文本的现实价值。如2007年山东卷22题:“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的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2008年22题:“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纵观2007年和2008年课标卷,探究题共有16题,其中8题的设问是这样的:“谈谈你的认识”,“你是如何理解的,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这表明探究题的价值取向在于文本读解的现实意义。任何阅读都是为了现代并指向未来,不能适应现代需要的文本,不能浸染、滋养、发展、提升现代人心灵的文本,必定缺乏生命力。古人云:“言可闻而不可殚,书可观而不可尽。”“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者随所见之浅深,已窥测古人而已,奚所谓尽者。”近代解释学理论也认为,读解当以现实的需求为价值取向,追求意义的发现,确认意义是发展、变动的,不应固守一解。文本虽然有其确定的意义,但每一代读者都应该读出新意,有所发展。正所谓“涉水浅者见虾,其颇深者察其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

那么,复习应考中,该怎样规范解答探究题呢?我认为:

第一,态度鲜明,观点明确。2008年课标卷探究题题干的设置较2007年有了明显的变化。或者是二元对立的评价,如14题:“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或者同时提供几种答题方向,如2007年海南、宁夏卷18题:“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有人认为是他教育思想先进,有人认为是他经济实力强,有人认为是李鸿章的培植。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是为了避免考生将几个答题方向综合起来回答,从而削弱答题的深度,将探究题与简述题混淆起来。鉴于此,回答探究题首先要选中题干中的一种说法,或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旗帜鲜明的亮出观点“我的看法是……”或“我认为……”,不能模棱两可。

第二,论述合理,言之有据。这是规范答题的关键。探究题的评分标准是“不但要求观点明确,而且要求论述合理”,“允许有不同表述,但必须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这实际上从三方面界定了探究题答案的合理性。一是内容合理,考生所用支撑观点的论据能在所给文段中找到对应的信息点;或者考生在已有知识的关照下,用常情常理和社会的道德规范去阐释人物的言行举止。二是思想合理,守住文本的价值底线,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三是语言表达形式的合理,论中有述,或述中有论。如2007年海南、宁夏卷14题,要求考生依据小说内容,探究林冲的身份和性格心理。答案示例:“林冲曾是禁军教头,自然不在乎一个小小的差拨,所以,虽‘一般罪人介绍牢营内情,并不急于作出回应,而是让差拨发作过了、看其表演完后,方才取出银两,陪着笑脸送上,足见其沉着冷静的个性。”答案中,“林冲曾是禁军教头”“沉着冷静的个性”明确回答了题目“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听‘一般罪人介绍牢营内情”“让差拨发作过了、看其表演”“取出银两,陪着笑脸送上”等论述性文字分别概括自文选的第一、第二、第三段,有力的表现了林冲的性格和心理;关键词“不急于作出回应”“方才”则是对“沉着冷静”内涵的揭示。由此可见,探究题的答案要做到“论述合理,言之有据”,必须包括这几个内容:明确的观点,有力的论据,紧扣观点关键词的分析和最后的小结。论据、分析、小结都要指向观点,和观点保持一致。

第三,多元解读,文本为界。肖川先生说:“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所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它有这样两个相互制约、互相规定、对立统一的基本点,那就是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自主构建是针对学生而言的,新课程把西方接受美学引入阅读教学,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反对“标准答案”,主张多元解读,自主构建文本意义。但真理向前一步就变成谬误,语文试卷中的阅读毕竟不同于一般的文学欣赏,作为一种评价手段,它不可能放任自流或毫无价值倾向,它是一种在命题者命意牵引下的有目的的阅读行为。当然要尊重考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但这种尊重决不意味着放弃必要的规范。文本阅读考查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既使考生通过品味语言,筛选信息,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又能对文本做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探究题虽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但也不是毫无根据、信马由缰的胡乱探究,总不能把林冲探究成李逵,把哈姆雷特探究成哈里波特。所以,探究题的题干一般来说都会有“请结合全文”“依据小说内容”的要求,这样的要求就是命题者的命意和价值引导的体现。当然,如果题干中没有这样的要求,考生也必须根据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或考生的已有的、与所给文段有关联的知识进行探究。

第四,抓住一点,深入剖析。探究题意在启发考生运用发散式思维,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就自己感受较多、体会较深的一点展开论述,不求面面俱到,所以有切入点小而具体,考察内容丰富而有一定深度的特点。如2008年全国课标卷14题,题干提供对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的二元对立的评价,要求考生就自己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探究题的出现开启了另一扇窗,让考生在更高、更深广的背景上解构文本,并以此为起点,向现在和未来延伸,以期有所发展和创造。

[作者通联:福建永安一中]

猜你喜欢

林冲课标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林冲的世界 一直在下雪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试论林冲的忍与狠
林冲的生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