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建课堂阅读教学尝试

2009-09-27奚雪群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教学探究

奚雪群

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阅读教学,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在于能否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能否让学生主动地汲取经验,并完成对他人经验的再创造。

一、重新审视“主体——主导”的关系,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经过摸索、验证、总结,我们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导”的工作。

一导动机强化。学习活动中,迁移是主体的一种自我意识过程,当新问题呈现在学习者面前时,学习者有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通过掌握这些联系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动机。如果主体严重缺乏这种迁移的动机,他们常常孤立地学习各种知识,而不会有目的地联系、比较学过的各种知识,这时主体很少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迁移的尝试,要发生迁移就困难了,更别说保证建构质量。所以,我们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兴趣、动机等因素,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已有的积极动机,从学生的当前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另一种学习需要,培养新的学习动机。例如,高中生大多对学习外语很重视,而对学习文言没有积极动机。教师可以通过摆出文言与英语文法结构上的相似性,强调学好文言对于真正学好外语的重要作用,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学习文言的积极动机,为学生自主构建文言知识创造条件。

二导探究情趣,即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教师既可用富有表情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叙述一件事或说明一个问题,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也可讲述小故事,猜一个谜语,放一段录音,唱一首歌,或设问、讨论、质疑,制造悬念,使学生不断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动愉快地推进课堂学习不断深入。健康的探究情趣,对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全班学生参与,特别是语文学习基础差,兴趣不浓、信心不足的学生的参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阅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拥有强烈的自主探究欲望,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导探究方向。由于学生知识水平不足,阅读经历尚浅,他们的阅读往往处于读而无思,能读不能思,读而不会思的状态,阅读时仅凭自身的有限生活经验去感受课文。他们在“联想——协作”学习的自主设疑环节常暴露出提问目的不明,提问方法不当,提问质量不高等问题。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把握提问教学的运用要点,正确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作讨论、分析、比较、判断,辨清优劣,合理取舍,灵活整合。这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具体文本的学习重点,明确探究方向,而且可以在反复训练过程中逐渐感悟提问规则,明白怎样的问题才能充分体现问题的意义和价值,让自身及同学在思想上受到教益,在思维上得到启迪,在能力上得到提高。

四导深度广度。学生探究体验不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当学生的思路受到局限时,教师应适时介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拓宽探究广度。比如,我们在学习卡夫卡《变形记》时,在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协作”学习法完成了对《变形记》的基本探究后,为让学生对不合理社会造成“人的异化”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师又引导学生对《促织》与《变形记》作比较解读:《促织》是现实主义作品,但蒲松龄在无意间已隐约触及“人被异化”的问题,成名之子作为人时没有价值,魂化蟋蟀却有了价值,让山穷水尽的倒霉人家否极泰来。蟋蟀原是玩物,而作品中人却成了可怜虫,任由蟋蟀主宰命运。这种人与物间的不正常关系不也符合马克思所作的“异化”解释吗?而卡夫卡作为现代主义中表现主义的代表,是有意识地以变形手法,集中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普遍的人成为非人,人被异化的现象,两部作品虽相隔两百多年,却遥相呼应,都揭示了不合理社会中“人的异化”的悲剧。

五导学生参与。《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创新精神”,这并不是要我们让学生“吃大锅饭”,而是要求学生在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注意吸取他人意见,学会与他人合作。对语文阅读教学而言,这里的“活动”应包含动眼、动脑、动口、动手,而不能简单停留在字面的“动”字上。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恰当安排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或交流研讨的时间和次数,保证让更多的学生有参与探究的机会。课堂教学看不到学生读书,直接就进入课堂讨论或是一开始就学生提问,学生解答,整个课堂看似热闹,看似学生都在参与,实则没有独立学习,这绝非真正参与。

二、分类教好第一课,构建学法迁移平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4条目标指出:“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这里提及的三类文本有别于传统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文体,是从能力层面和思维特征的角度对文本进行综合性分类的结果。具体地说,论述类文本侧重于培养分析思维能力,文学类文本侧重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实用类文本侧重于培养实用性思维能力。

由于各类文本思维特征不同,编者选编的训练宗旨自然各异,因此,为提高解读实效,帮助学生克服不辨文本类别,一概解读的毛病,教师必须分类扎实“教”好“第一课”,做好解读示范,使学生树立阅读各类文本应各有侧重的观念。

例如,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间的关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培养学生概括、提炼、分析、判断、综合等抽象思维能力。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要使旧知识能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即发生顺向迁移,前提条件是已学过的知识和已训练过的技能必须烂熟于心。只有被熟练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才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基石,才有可能产生迁移,发挥触类旁通的作用。

例如,高三诗歌鉴赏复习,我们可以通过抓住类型、理性操作的办法提高复习功效。以指导写景诗鉴赏为例,教师应让学生了解,解读写景诗必须牢牢抓住它描摹了什么景色,突出了怎样的特点,运用了什么写法(衬托、渲染),有无情感寄托等要素,并通过具体实例,组织学生对各要素进行列表分析,然后再指导学生根据题干要求,灵活运用各要素进行正确表述。这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起稳固的写景诗鉴赏知识、技能,学生以后学习此类诗歌,就能通过迁移,提高自主建构质量。

所以,阅读教学提倡“教”好第一课,绝非漠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与教改大势唱“对台戏”,而是为了以“教”导“读”,为了“不教”,为了更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面对不同类型的文本,如果不“教”好第一课,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因主流观念或标准缺乏,极有可能使教学对话沦为单纯辩驳或争吵。只有通过认认真真地“教”,让学生明确该类型文本的教学侧重点,领悟解决主要问题的方法,形成解读此类文本的规律性认识,才能帮助学生构建自主阅读的学习平台。也只有让学生心里透亮起来,学生在往后解读同类型文本时,才能方向明确,方法合理,一步步把解读引向深入,真正发挥文本解读的育人实效。

三、重视点拨联想方法,培养有效联想能力

没有联想就没有迁移,没有联想就没有阅读。阅读教学尤其是阅读鉴赏时,学生只有拥有联想才不会迷失方向;只有拥有作家创作时的联想能力,才能主动地感受、补充、丰富文学形象。“联想”正是阅读中让学生真正走向“自主探究”的支点。重视点拨联想方法,培养学生有效联想能力,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必须加强研究。

1.接近联想

阅读教学时,我们根据文本特点,启发学生从作品相近的写作时间,相近的描写地点,相近的描绘事物出发展开有效联想,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鉴赏内容,让学生获得多种审美情趣,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能迁移能力发展。

2.相似联想

接近联想与作品写作背景关系密切,而相似联想则是从作品某些性质上的相似点而触发的联想,它与作品的内容、手法关系颇大。对于相似联想,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从相似的立意、感情、表现手法等角度展开联想,搜索相似文本,强化学生“前认知”,为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创造智能迁移条件。

3.对比联想

指把一些有某种关系的作品拿来,或求同,或求异,寻找比较对象。对比联想可以从多方面获取材料,联想的领域也非常广阔,可以是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比较,甚或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作家相异作品的比较。

语文学习既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必然要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人生经验、思想认识,这是一种整体的主体参与,建构结果会因人而异。而“对话”“协作”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最大程度地冲破个体发展的局限,客观上为个体更完整地塑造自我提供了可能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为学生创设通过联想“前结构”、“前理解”引导学生开拓自主解读的空间,又要为学生提供通过协作对话促使个体解读趋向完善的空间。有了这种富有生成性的开放空间,个体才有可能不断展示自我、丰富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回顾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逐步总结并形成了以学生主体性教育理论为基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堂阅读教学新模式: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意识被逐渐唤起,自主质疑热情渐趋高涨,质疑质量不断提高。面对具体文本,学生能迅速展开有效联想,切中阅读关键,并以迁移启迪自主解读,以协作交流丰富完善个性理解。可以说,学有方法,学中有乐,学而自信是阅读教改实践留给学生的共同感受。

[作者通联:浙江黄岩第二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教学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