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合·钩连·增替·重构

2009-09-27赵清林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诗歌散文必修课小说

赵清林

教材是多重学科文化、人文素养等汇集的“信息场”,是塑造学生并使之得到能动发展的优质的课程资源。这种资源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会不断丰富、科学,它的价值要在“创造性”使用过程中显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往往是教材的性质决定教学过程的目的、程式与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运行模式。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也就可以调整或改编教材,创造性的重组、使用教材。

教材的范围很广,为了便于操作和叙述,本文仅就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重组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共五个系列十五个模块,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各学校所选教材的作用,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在指导安徽省科研课题“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组进行实验时,进行了以下探索。

聚合 新课程标准下的选修教材多以专题为板块来编写,为了有利于学生学习,教学中根据实际的需要,师生可以一起对同一模块中的选文,按照一定的标准重新调整原教材的编排顺序,使其形成一个新的专题。如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时,把三个单元的诗歌,进行调序聚合,使其形成异于教材编排的新专题:可以把同一作家的作品聚合在一起,如把李白的《越中览古》、《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赠孟浩然》、《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调到一处,形成李白专题;可以按照作品的风格把不同作家的作品聚合在一起,如把李清照的《一剪梅》、姜夔的《扬州慢》、周邦彦的《苏幕遮》、柳永《甘草子》、张炎《系裙腰》等调到一处形成婉约词专题;可以按照作品的主题如把屈原的《湘夫人》《国殇》、杜甫的《蜀相》《阁夜》、陆游的《书愤》等调到一起形成爱国诗歌专题。这样的聚合能够使学生形成对某一专题的总体感知。

钩连 笔者这里所说的钩连,是指在教学选修课时,使选修课的各模块之间以及选修课与必修课甚至与其他书籍等资源联系起来,打破他们之间彼此隔膜的状态。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选修课各模块之间的钩连。选修教材各模块教学目标不同,但它们之间并不是完全孤立的,教学时我们依然需要建立一个渠道,让它们之间互相流动、互为补充。如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里的《庖丁解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可以钩连《先秦诸子选读》里的《庄子选读》《论语选读》以及《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里的“儒道互补”专题;教学《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则可以联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里的《西门豹治邺》《大铁椎传》之类的传记作品,弥补该模块里没有古代传记的缺憾。

二是选修课与必修课的钩连。有不少作家,他们的作品会多次出现在必修课与选修课中,为了有利于学生对某个作家或作品形成总体认识,则有必要把必修课与选修课钩连起来。例如我们在教学《中国小说欣赏》之《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作品时,可以把它们与必修课里所学的《杨修之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智取生辰纲》《林黛玉进贾府》等联系起来;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里的《项羽之死》时,把它与必修课里学到的《鸿门宴》钩连起来。必修课里有些知识性介绍可以和选修课里的有关内容互为补充或对选修课学习具有指导意义,教学时应当注意它们之间的钩连。如我们学习选修课《语言文字应用》时,可以联系必修一所学的《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语与流行文化》和必修三所学的《交际中的语言运用》;而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先秦诸子选读》之类的文言文时,需要教给学生触类旁通的学习策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句式的知识,解决遇到的新问题,比如词类活用的现象、通假字现象、句式倒装及省略句问题,而这些知识我们可以在回顾必修五“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中获得。

三是选修课与其他非教材相关内容的钩连。选修课所选课文都是经典,其中的古代诗文对后世都产生过深远影响。我们教学时,可以把受其影响的一系列作品钩连在一起。如选修课《虞美人》,我们知道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之多比愁之多。而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则使用博喻手法,言愁多愁长;秦观《江城子》“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里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仙吕·点绛唇缠令·尾》“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在马背上;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正宫·端正好·收尾》“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装在车子上。通过这种钩连,可以使学生明白文学必须有所继承同时又必须有所发展的基本规律。

增替 “增”是指在学习某一专题或课文时,为了形成对这一专题或这类课文的全面了解而增加一些相关的内容。教学《中国小说欣赏》的每一个单元,我们都可以增加一些其他可以并入这个专题的小说,作为学生阅读或了解的作品。如“历史与英雄”系列的小说,我们比较熟悉的当然是教材给提供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但除此之外,小说《隋唐演义》、《春秋列国志传》、《大宋中兴通俗演义》、《说岳全传》、《杨家府演义》、《双凤奇缘》、《荡寇志》、《云中雁三闹太平庄》等作品也可以纳入我们的阅读视野。当然,如果根据现实高中生的阅读和审美角度,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再现了部分历史,描绘了许多另类英雄,放宽视野都可以成为我们选修模块关注、阅读和探究的对象。至于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等选修模块时,更可以在学习某一作家作品时,根据需要选择这一作家的其他作品作为学习欣赏的对象。

“替”是指把模块中有些虽然经典但并不一定适宜现在的学生阅读欣赏的课文替换成其他课文。《中国小说欣赏》“情系乡土”里的《小二黑结婚》、“烽火岁月”里的《红旗谱》,这两部作品可以算是民族化的代表,但毕竟它们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学生与它们有着明显的隔膜。我们可以尝试替换成古华的《芙蓉镇》和吴强的《红日》;再如《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里的《人间词话》,是一部连大学中文系学生都很少问津的学术专著,有不少教师认为,在当前大多数高中生阅读语文课本中的古代作品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将《人间词话》选入高中选修课是不恰当的。因此,我们可以替换成《说文解字》这样更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作品。

重构 为了体现选修课程的设置理念,让学生充分享有选择权,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鼓励、指导学生重新建构作品专题,如学习《中国小说欣赏》,可以在教材的九个单元之外建构描写多彩校园生活的“校园小说”,把喻杉的《女大学生宿舍》、饶雪漫的《按时长大》、韩寒《三重门》、郭敬明《幻城》置于这一主题下,这些作家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校园,以另一种心态去对待学习,青春在他们的笔下有了更绚丽的色彩;可以建构描写科幻世界的科幻小说,把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刘慈欣的《流浪地球》、王晋康的《亚当回归》吸收进来,这些作品为我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或走进人类的未来世界,或模拟一种脱离地球的生活,使我们得到了深刻的启示;另外还可以建构“法制天地”系列,把海岩、周梅森等作家的作品吸纳进来。这样的重构,拓展了小说的阅读视野,也进一步丰富了选修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学生更详细地了解中国小说的“大致模样”。

教学实践表明,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材使用观念需要转变,在教材特别是选修教材面前,师生可以成为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者和利用者,可以充分行使自己的选择权,依据需要选择、使用、评价、拓展教材,从而创建适于本班级教学的教材呈现模式。需要注意的是,教学中重组教材,要避免喧宾夺主、匆匆拓展、不能把学生引向深入和贪多不精、无意义的搜索交流课外资料而浪费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以及严重超出学生认知水平、难度过大等情况的出现。

[作者通联:安徽濉溪中学]

猜你喜欢

诗歌散文必修课小说
鲸宝宝的必修课
第三届中国徐霞客诗歌散文奖在浙江天台隆重颁奖
《第二届中国徐霞客诗歌散文奖优秀作品选》出版
有效整合教材,上好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专题教学尝试
评注是法学生的必修课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让有效沟通成为医生的必修课
浅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课教学
“在挫败中成长”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