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要理清六种关系
2009-09-27赵徐洲
赵徐洲
话题一旦涉及语文学科,我们怎么也绕不开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尤其在新课改中,作文教学更要理清以下六种关系。
一、读和写的关系
读和写的关系,历来有争议,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一线教师要根据个人经验和实际,不要人云亦云。大多数教师阅读课就是阅读课,作文课就是作文课,如果在潜意识中存在读写的割裂,在实际教学中就很难进行有益的尝试和切实的反思。读除了读本身之外,又是写的基础,没有读就没有写。顺着这一思路进行推理,阅读的实效性普遍不高,必然导致写作能力的普遍低下。反过来说,写除了写本身之外,又是读的检验、读的提高,我很赞同新课标中对作文能力的定位,即“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是对写作能力的进一步认识,写不仅只涉及写,还涉及读,还涉及语文素养的方方面面,是一种综合性体现。人们所说的文如其人,作文即做人等是有一定道理的。可以说,当前的作文实效性普遍不高,源于作文课中缺少课文“怎样写”的积极影响,也源于阅读课上缺少作文“怎样写”的有意识训练。阅读课和作文课没有打通,读写两张皮,互不粘连,读和写不能形成互补的良性循环。学生普遍缺少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提笔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基于上面的认识,笔者认为语文实效性的提高,首先是树立起阅读和写作实效性要互相促进的观念,阅读课中,读法中要有写法,但读是目的,写是手段,以写促读,写为读服务;作文课上,写法中要有读法,但写是目的,读是手段,因读悟写,读为写服务。这样做,学生在阅读中明白了作者是怎样写的,给自己一个写的示范和启示;学生在写作中按照阅读时获得的示范和启示,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进而反过来领悟课文中作者那样创作的妙处和方法。从而达到读写互通、读写互促、文心人心共鸣的读写实效双提高的目的。
读和写的关系理顺了,在阅读课和写作课的实效性追求和探索中,就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思想决定行动,阅读课上引导学生对课文“怎样写”进行深入的探究,形成深刻而有个性的阐释,咬文嚼字,涵泳情味,感知内涵,探究思路;引导学生通过缩写、改写、仿写、扩写、续写等方式促进阅读的实效;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写读文心得、随笔、杂谈等,促使学生在阅读中放飞想象,发散思维,尽情联想,抒情谈理,提高思想认识。写作课上引导学生在经典文章中借鉴写作技法,如首尾段的起合作用,过渡段的议论抒情兼过渡作用,材料取舍对实现写作目标的决定作用,多种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的综合应用抒情散文中等等,让学生从文本回到自己的作文,对照体悟,掌握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写出作文思路,畅谈作文感言,并将思路与感言进行交流,让学生真正明白我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进而领悟课文中的叙事、说理、抒情、摹景之原因,从而促使学生学会作文,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仿和写的关系
陆机在《文赋·序》中说过:写作的问题,非知之难,是能之难,所以头一步,还是得多读。古人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任何创作都离不开模仿和借鉴的过程。日本物理哲学研究所所长薮内宪雄说:“所有创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创造学家认为:创造是由模仿开始的,然后再进行独创的。模仿按形式内容的不同,分为机械式模仿、启发式模仿和突破式模仿。看来,模仿与创新息息相关,模仿中深藏玄机奥妙。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进行必要的启发式模仿与突破式模仿训练。在阅读中进行仿句、仿段、仿思路、仿修辞、仿联想和仿想象的训练,在写作中进行经典范文仿写训练。在仿写中要明确仿写目的,点透仿写方法,做到仿写系列化、科学化,让学生在读和写的模仿中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三、实和虚的关系
作文中的实一般指叙事、描写和说明,作文中的虚一般指议论、抒情和想象。作文中常见的问题是虚和实都不能到位,叙事描写不具体,说明不清楚、议论空发、抒情虚假,想象干瘪。其实,一篇想象丰富,感情真挚的优秀作文一定是一篇虚实兼融的作文,只不过是有侧重而已。好文章往往是一种综合美,不一定全美在抒情或全美在叙事。所谓抒情、叙事、写景、议论云云,往往是抽刀断水的武断区分。叙事中怎能无思想?议论中怎能无情感?识透了这点,阅读课上就会少一些机械的区分表达方式,为了实现写作目的,大胆地让多种方法、方式为学生的作文服务。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互生,虚实一体,本来就是自然万象的规律,作文中亦是,我们不能割裂。
四、放和收的关系
放是为了排除学生的写作障碍,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敢写、进而能写,一般都称为“放胆文”。收就是在放的过程中,针对学生作文中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纠正。作文最具实践性,不断出现问题是正常的,不能大惊小怪,不能指责批评,要在赞赏中激励学生继续写作。作文训练的恰当比喻是小孩学走路,走路是孩子的权利和欲望,你尽管让他走,虽然走姿难看,行步踉跄,还不断摔跤,有时碰得鼻青脸肿,妈妈的任务就是夸奖、鼓励孩子继续走,保证孩子在安全地方学走路,谁如果怕孩子学走路出错、步态难看和摔倒,而抱着孩子说“等他会走路了再让他走”,这不是很可笑吗?作文中的“放”就是让学生敢出错,“收”就是在鼓励的同时给学生指明进步的方向和改正的方法。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课外练笔每年不少于1万字,高中生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这易于学生在“放胆文”中练放,属于量的积累,学生每学年作文不少于14篇,这易于学生在“放胆文”中学收,属于质的提高。这样,收放互补并互促,放中有收,收中有放。放是一种气度和自由;收是一种规矩方法。这就要精心设计作文训练,细心有效地指导学生课外练笔,在每一次写作过程中实现作文能力的不断提高,而不是大撒手,让学生想怎样写就怎样写,乱写一气,胡写一通,这种作文教学中的无序现象和不科学做法,应坚决杜绝。
五、改和写的关系
写作的过程,何尝不是人的情、思、识、见的流注过程,作文就是作者情、思、识、见的凝固和定格,这种凝固和定格还不那么精致完美,而修改的过程就是情、思、识、见的细腻绵深过程,有人说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并不是夸大之词。同时,修改也是一种责任和态度的体现,认真修改是做学问的基础,也是对人格的一种修补。课外练笔要鼓励学生自己不断地修改润色,课堂作文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修改,自改、互改与老师改相结合,面批和全班批相结合,没有合作交流的单一批改作文很难在作文上有新发现和新突破。要在侧重于写评语的同时更侧重于修改。尝试作文前有写作思路,作文完成后有写作感言,同学互评后,由一位主改人写读改心得;尝试同一材料用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寓言、童话、诗歌、通讯等不同体裁去表现。力争写一篇作文有一篇作文的收获,在精细上下功夫,打造精品作文。这种积极尝试,使前作文——中作文——后作文“三写作文”完整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更加精细通畅,学生作文的怎样写“更加清晰简洁”。提倡作文有三写,相应地作文也有三改,改思路,改作文和改思想。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文与修改最终要通过学生自身来体验并感悟,老师不但要处理好写与改的关系,还要在兴趣的激发、方法的点拨和多元评价上多研究,使学生的作文能力不断提高,思想境界不断提升。
六、生活和作文的关系
作文必须是反映有质量的生活,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对学生作文的要求与指导,要有大语文观念,要有大气度,要和学生的生活关联,这样,才能把作文与做人放在同一个层面,使作文与做人统一。什么是生活质量?首先,有质量的生活是读书生活。红尘滚滚,人心浮躁,世路艰难,用什么保证心理的健康和灵魂的恬静?答案是读书。读书是生活的一种内容,也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一个人的精神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是一生的教育与生活,读书的高度决定人生的高度,必须从学生时代培养。阅读就其内容来说,它还是学生生活经验的验证与补充,当代学者张中行先生认为:“就内容说,过去一说就来于对客观实际的观察,我历来不信这个,主要还是由书中来。”这就是说,人们都不缺少生活,所缺的是对生活的思考与情趣。读书明理,书籍本来就是对生活的高度提炼与总结。有的学者认为,素质教育要从阅读开始,这是很有道理的。其次,有质量的生活是指引导学生积极调动感觉系统,对身边的生活投注感情,移情于物,深情赏景,真情待人,感受生活的美好与多彩。培养学生用心灵感受生活而不是观察生活,只有觉悟到花无眠,草有情,才有可能感谢生活,无悔人生。其三,有质量的生活是指培养学生有诗意、有尊严地活着,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短,但他可以决定生命的质量。诗意生活是微笑着的生活,真正的微笑是在心灵深处;诗意生活是歌唱的生活,可以任它五音不全,可以不去迁就时间,但心灵深处不能没有音乐的悠然回荡。有尊严的生活是能够清醒的认识自己,并执著地用乐观进取回报自己的无悔生活,有尊严的生活不但能够自我批评,自我反省,也能够自我高扬,自我肯定。第四,有质量的生活是对多彩人生充满信心和勇敢面对悲苦人生的生活,教会学生能够经受住挫折的考验和命运的打击。还有,有质量的生活就是教会学生高声吟唱;前不见岸,后也远离了岸,既然脚下踏着波澜,又注定终生恋着波澜,那么,就把一生交给海,交给前方有待探索的航线吧。这就是生活的质量,生命的价值,也是学生作文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教给学生在作文中双手捧着自己的心,精神飞向自由的天,在作文、做人、生活的三维一体中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作者通联:宁夏泾源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