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写景手法为突破点解读《老山界》

2009-09-27戚成林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09年7期
关键词:赏景写景自然段

戚成林

陆定一的回忆性散文《老山界》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传统选文(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顺叙手法、单线结构、传统主题——这一切使这篇被刘白羽赞为“天籁之音”的散文,已经很难轻易唤起当代中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别说情感之共鸣了。

如何让学生穿越文字的丛林,触及宏大叙事表象下红军战士的内心世界的悸动,从而冲破与文本的隔膜?这是教学这篇课文必须直面的难题。我觉得,这篇文章颇为成功的写景手法,是破解这一难题的绝佳通道。

在借助简笔示意图理清文章的脉络,再扣“难”字梳理文章内容之后,我把阅读的焦点引向了文中景物描写的语段。

一般来说,叙事中穿插写景,景物描写笔法的选择,与情节以及人物情绪的节奏是和谐共振的。但本文写景的处理,显然不是在走这样的路数,而是呈现出有悖于常规的“陌生化”的效果。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这一点来设问,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达到了把学生引进文本的效果。

问题一:找一找文中写景的段落,比较一下描写的详略。

这是一个铺垫性的问题,本身也有一点陌生化的效果:一般我们分析写景语段都是从选择了哪些景物、按什么顺序、有哪些角度、所用的手法、景物的特征等角度层层深入地赏析。一下子就让比较详略,学生不仅有点好奇,兴趣也很快被调动起来。按捺着这份好奇,他们很快按要求找到了主要段落:第13、19自然段,描绘“之”字拐路上的灯光和星光,写得较详细;第23自然段,写夜宿山路冻醒后的见闻,写得很细腻;第32节(第3句话),写下山途中的景物,只是淡描一笔。

问题二:登山、露宿是艰苦、紧张的,按常理是无暇也无心情赏景的,作者写景手法却是浓笔重写;下山是轻松、从容的,按常理赏景的情致会很高,作者写景时却惜墨如金。你觉得这样的处理合理吗?

第一个问题只是一个铺垫,跟进的这个问题才是核心问题。一疑激起层层浪,学生很快进入了诵读、思考、讨论的状态之中。在讨论声音渐渐平息的时候,我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甲:我觉得第13、19自然段以较详细的笔墨写“之”路上的景物是符合当时的情景的,因为山路难走,从前文“前面不知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又要停下来等”,“队伍还是极迟缓地向前行动”等描述中可以看出行军速度慢,白天尚且如此,晚上更是寸步难行,自然有欣赏夜景的时间。

生乙:遇到险路,多观察观察也符合红军战士当时的心理,可能他们也在暗暗想对策要征服坡陡路险的雷公岩吧。

生丙:下山时,觉得胜利就在眼前,自然想早点冲到终点,眼前景物来不及看,也符合作者当时兴奋的心理状态。

生丁:半夜冻醒了,反正睡不着觉,干脆随遇而安,所以第23自然段,浓墨重彩地描写山谷夜景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生戊:(抢了生丁的话头)你倒说得轻松,要是你在“一尺来宽”、随时可能“骨碌下去”的山路上被冻醒,一定紧紧抓住石头不停地颤抖,哪来赏景的闲情逸致呀!

…………

问题三:自然的挑战、敌人的追击、饥寒的折磨……红军长征的历程充满了艰辛和悲壮。山高路险,时间紧迫,翻越老山界的过程怎一个“难”字了得!如果循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套路,当以墨云卷涌、山影峭立、寒意侵袭、悲声四起,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本文作者笔下的老山界夜景却是那样优美,你从中体味到了什么?

问题二的讨论,学生已经有了“移情”品读的意识,虽然大多还在“常情”的角度理解问题,但由此理解红军战士“不寻常情怀”的愤悱情景已经出现。我就势抛出了问题三,让学生在细细品读第23自然段的基础上,去感悟红军战士的乐观、浪漫的革命情怀。

经过讨论和点拨,这些刚进入初二的孩子,已经完全能领悟到正是乐观、浪漫的革命情怀,使得红军战士能够藐视困难,能够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去发现“美”。这样的景物描写,是“以我观物,故万物皆着我之色彩 ”文学观的生动体现。正如王国维所论“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作者选择这样的笔法写景,正是基于他对红军战士革命乐观主义情怀的深刻体察。

接着,我链接了毛泽东诗词中诸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等诗句让学生诵读品味,加深了学生对困难面前保持乐观这一健康心态意义的认识。

这个教学片段,使我更加坚信,作为对话的首席,老师应该能敏锐抓住教学文本有潜在活力的成分,深刻挖掘,精心预设。这样的预设,才能促进有效对话,才能预约生成的精彩,构建学生新的阅读方法,从而使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成长。

E-mail:lili79928@163.com

编辑/李莉

猜你喜欢

赏景写景自然段
河边赏景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写景的妙招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
吟诗赏景
美丽的秋天
赏景,影节宫受“朝拜”
为学生打开一扇赏景的窗——例谈写景类文本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