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作文教学的瓶颈
2009-09-27国薇
国 薇
写文章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事,必须是有感而发,由心而生。从某种程度上说,文章是一种情绪化的东西。以往教师只知道教给学生如何应付考试、如何对付阅卷老师的方法,却很少去探究本源,使作文教学走进了瓶颈。在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的今天,应该是我们突破瓶颈的时候了。在这里,笔者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第一,要解决学生没有什么可写的难题。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水平,是解决学生没什么可写的主要方法。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获得摄取社会生活信息的能力应是作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关心生活,投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让他们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学会用自己独特敏锐的触角去感受世界。同时,还要激励学生进行广泛地课外阅读,增加见闻,丰富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对生活的认识能力。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第二,要尊重、理解和保护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的观点或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总是强调要在作文中写出真情实感,可学生的某些不为教师所接受的真情实感一旦暴露在作文里,教师就大为恐慌,认为学生思想出了问题,不仅把作文一笔否定,还要把学生找来进行一番思想教育,吓得学生再也不敢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写出来了,只能在作文中大喊几句空洞的口号以迎合教师德育的“成果”。“横看成岭侧成峰”,一个人对同一事物,从不同侧面看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有着不同经历、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的不同的人,面对大千世界又怎么会有统一的认识呢?对于学生表达出的任何观点、任何想法,教师都应给予保护,给予肯定。对那些比较片面、偏激的想法,教师要慢慢引导,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和教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下发生转变,切不可急于求成,否则“欲速则不达”。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用写作来表情达意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写出富有真情实感和独立见解的好文章。
第三,在作文的教学方式上也应该有所改变。以往是学完一单元后,教师根据单元中文章的体裁特点布置一篇相同体裁的文章,之后根据学生的写作情况进行讲评。而近来,随着教材编排体例的变化,教师直接对接高考进行话题作文的训练。这样的作文教学存在很大的弊端。一方面,写作是“情动而辞发”的过程,在教师硬性规定写某种特点的文章时,学生不一定就具有了那样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感悟。再者,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一个人的情绪会影响其智力活动和思维活动,而教师在布置作文时,却没有考虑每个学生正处于一种什么心理状态。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开学之初就告诉学生本学期的作文计划,包括作文体裁、要求等,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目的地观察,为作文准备素材。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上不应以“定时作文”为主,而应以随笔、日记、杂谈的方式为主。只要学生胸中有情要抒发,心灵对生活有所感悟,不管是薄雾蒙蒙的清晨,还是星光灿烂的夏夜,不管在浮光跃金、一碧万顷的湖边,还是茅檐低下、苔痕上阶的陋室,都会专心致志地捕捉思想上那一瞬间的闪光,不拘体裁,不拘篇幅,意向所指,书写成篇,写出自己对生活的切实感受。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知热情,让学生的情绪从写作中得到排遣,得到抒发,得到愉悦,让学生的个性、灵性得到充分解放,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当然,教师要给予指导,并根据作文教学计划,让学生选择随笔、杂谈、日记中相应的篇章润色加工成文。在作文批改方式上,也要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状况,应让学生参与进来,使他们在批改的再创造活动中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作文水平。
作者系辽宁省沈阳市翔宇中学语文组组长
(责任编辑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