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媒史或“不再会思考”的时代

2009-09-27

网络传播 2009年9期
关键词:文字人类

尚 杰

《从狄德罗到因特网》(巴尔比耶等著、施婉丽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它是从21世纪的角度重新写法国传媒史。这很有趣,有些名称在过去的历史时期不存在,比如说“传媒”,但是,这并不证明历史上没有当代名词所描述的内容,只不过当时它被叫作其它的名称。

但是,名称的变化,却是一件大事情,就比如说“传媒史”吧,要是让一个生活在19世纪的出版家来写,肯定会写出别一种样子。我的意思主要不是说这个出版家还不知道20世纪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通讯技术手段,而是说眼光不同。

就“传媒史”而言,这里没有“意识形态”的事儿,因为“传媒史”讲的是技术内容,以及这些技术手段的变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这里不存在什么正确与否的问题,不是对与错的问题。换句话说,各个领域的历史,几乎都可以重新书写一遍,因为从前写的很不全面,还遗漏了很多细节,这些细节中的每一个,都可以拉出一条单独的线索,人们在看过了这条从来没注意的精神线索之后,会恍然大悟道:原来历史的真实是这样啊!

原始的信息传播,是人自己的身体功能,比如说话、眼神、手势,甚至喊叫,可是,这些手段太直接,传达的范围有限,超过一定的距离之外,就不好用了。怎么办呢?人类经过漫长的摸索,终于发明了最古老的文字。文字写在纸上,纸张和书籍都是人类最了不起的发明。有了文字和书籍,人类的思想和感情,才能保存下来并传播到更远的地方,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渐渐形成了社会以及社会等级的雏形。这里我们从文字以及书籍的产生解释社会和社会等级划分,因为正是由于有了文字和书籍。陌生人之间,才建立起信息交流关系。这里所谓“交流”的重大意义,并不是日常生活上的,更是政治与文化意义上的,比如人们中的首领主要不再通过口头命令,而是书面的形式,下达命令,达到更有效管理的效果。

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代,人们的交流手段,还只是局限于语言,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语言。比如中国过去几千年中,所谓“知识分子”,说穿了就是舞文弄墨的书生——这些人地位高,是因为人们崇拜语言文字。古代人为什么崇拜语言呢?这是另一个复杂、重要且有趣的话题,但不是本文分析的内容。

世界文明发展到了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到现在,有一个非常特殊的、似乎不可逆转的现象被人们忽视了,那就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的交流手段日益丰富(电话、留声机、电影、电脑、网络世界),语言文字的作用日渐衰落,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哲学意味儿的话题:语言当然永远不会消失,但是承担语言的技术载体变得让人眼花缭乱,比如,当下的人们几乎没有多少机会手写长篇文字了(除非练习书法),在电脑上敲出来文字与手写字相比,既多了些又少了些文化内涵。多了些什么呢?比如方便快捷;少了些什么呢?比如笔迹手感。可是笔迹与手感与人的素质有什么关系呢?真还是一时难以说清。这个小小的例子却可能说明更普遍的事情,也就是说,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泛滥,人们享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快捷与方便,却似乎不会动脑子了——为什么呢?因为人们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写作的能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下降!如果某一人身上的功能长期少使用甚至不使用,就会退化(比如长尾巴的“不是人”,人类的尾巴早退化掉了),脑子也是这样。当代人不再崇拜语言,但语言文字一旦从神坛上被拉下来,人脑子从此就对思考本身感到厌倦。语言表达能力差与思考能力减弱之间,成正比关系,因为“说不出来的思想”什么都不是。

于是,悼念“会思考的时代”的那一天,也许距离我们不远了。我先知先觉,所以我先伤感。就是说,大多数人,还在非常惬意地享受着方便快捷。既然我已经先知先觉了,于是就想,只有物质本身的快乐而享受不到思想快乐的民族,会走到哪里呢?甚至跑题式地想到,眼下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节目,被我们这些不肖子孙们糟蹋得就剩下吃了。这不,昨天是2009年的“立秋”,北京经济信息联播全力报道北京市民们抢着“添秋膘”——好象现在人们也不缺吃啊?其实说穿了,是这样——人们觉得每个传统节日都应该做点什么,可是所有传统节日那些曾经活生生的内容(比如严肃的朝拜等礼仪信念)都实实在在地死掉了(所以现在硬性恢复的传统礼仪只能让人感到滑稽,不信你就尝试一下见到朋友时不握手而作揖的瞬间效果),或者说,实惠地(或者叫“方便快捷地”)就剩下吃了。

可是,要是人类实惠到光会吃好的(当然,还包括住大房子、开好车、搂小姐什么的,总之还是“方便快捷”,对了,再加上“舒适”)——这样的一生该是多么乏味啊!不过,这是当今中国权贵们的最高“精神境界”乃至一生的追求目标(这些当然严重影响了中国百姓,他们更没有闲暇思考,他们不假思索地向往中国权贵们的追求)。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有权有势的人注定一生享受不到思考本身带来的快乐。如果他们患有精神妄想症,也就是以世界上还有什么好享受的没有享受到而感到终生遗憾,我就用这个来气他们。

还是悼念人类曾经会思考时代的好时光吧,因为就像你的一位亲人去世、甚至一只你曾经非常喜爱的猫突然离去一样,从即将到来的“不会思考”时代,再也回不到那洋溢着手感和笔迹的“会思考的时代”了!为什么呢?因为人类追求“方便快捷”的欲望是不可逆转的,一旦拥有,就永远不会放弃。以我自己为例,尽管我以上说了那么多所谓道理,还自诩为“会思考”的,但是,我现在乃至以后,肯定还是用电脑写文章(除非还有比电脑更先进快捷的技术手段,比如我想到什么,显示屏上就自动显现文字,我一想到某段落不要了,它自动消失),即使我因此患眼疾和颈椎病等等。人类舒服了,还要更舒服,直到自我毁灭——这与人类意识到它的严重性与否没有关系,而与人的贪婪本性有关。

如此看来,一部“传媒史”,即使是写得细腻深刻的“传媒史”,其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它顶多是一部排列人类在“传媒”领域发明创造的历史,也就是按照历史顺序排列在某某年代人类为了“快捷方便”而发明了什么(比如在东汉,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让我们知道了这些,还是解决不了我们的思想问题,比如说,我以上为了气贪官而写的那段话,就没有办法解决,因为它属于思想本身的能力问题。

我喜欢推理的乐趣,其中重要的乐趣之一,就是幻想或者想象,比如,每当你把刚才推理得到的结论,作为重新论证的出发点,一番崭新的天地,就出现在你面前了。这里我还想尝试一番,而且敢于打赌和任何一位贪官叫板比试这方面的能力(这些贪官们一想到虽然口袋里钱比我多,但我能享受的他们永远无法享受……)。由于当前中国这方面的情况尤其严重,我就以中国为例。我以上的结论是,人类将越来越享受不到思考本身带来的乐趣,那将会出现一系列匪夷所思的、前所未有的情形。比如,人之间永远是有感情的,但是,人之间已经不会或者难以恰如其分地表达这样的感情(尤其是爱情),结果就会出现这样荒谬的情况——人之间是冷漠的、彼此之间的情谊很快就会消失,但是切不要以为这里的“冷漠”或者“消失”就意味着没有感情,因为冷漠就是感情,比如夫妻之间由于不会表达而导致没有情趣只会忍辱负重地相互奉献。换句话说,这样的夫妻从此只会用动作表达感情,比如频繁地接吻与做爱。人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没有直接接触,很快就会遗忘(因为怀念或者记忆要靠心理的感受能力,这也是一种思念力的延伸)。就是说,一切永恒的东西都不再存在,只是“过把瘾就死”。再换句话说,人越来越不像天使,而更像动物。我这里不说禽兽而说动物,因为“禽兽”这个词是对动物的污蔑,它似乎是以人类高高在上的道德作为前提的。现今遗憾的是,由于心理感受能力太差而导致精神素质太差,于是人类冷漠而理直气壮地做动物世界的事情,却从来不会认为自己是禽兽。

呜呼!想心事真好,它是一种谁也抢夺不去的快乐能力!

猜你喜欢

文字人类
颤抖吧,人类
The windmill trend
文字的前世今生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会成长起来吗?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打乱的文字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