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语篇中隐喻功能研究
2009-09-25姚雪丽
姚雪丽
摘要: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和认知现象在语篇中尤其是政治语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治隐喻通过对词语和结构的选择,可以起到衔接和连贯的作用;通过其框架功能以及其对民众的价值观和情感的掌控,政治隐喻还能起到游说的作用。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为理论基础,尝试性的探讨隐喻在政治语篇这种特殊文体中的特殊语篇功能。
关键词:隐喻;概念隐喻;认知; 政治语篇
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7-0199-02
一、引言
隐喻一直是专家学者们所关注的一个话题,其研究的历史已长达两千多年。传统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它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随着对隐喻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有关学者逐渐认识到隐喻不仅与语言有关,而且它作为一种认知模式也与逻辑思维有关。Lakoff(1980)认为,“我们赖以思考和做事的日常概念系统,其本质主要是隐喻的。”[1]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宗教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本文所涉及的隐喻概念主要是指广义的认知意义,而不是狭义的修辞意义。从认知功能上划分,隐喻可分为概念隐喻和派生隐喻两大类。概念隐喻是指用一种概念对另外一种概念进行比拟阐述,成为人们可以接受的或熟知的概念或模式,以使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这种模式或概念进行思维或行动。而派生隐喻,顾名思义,即是由概念隐喻派生出来的隐喻。例如,1993年1月21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他的第一次就职演说中曾多次用到“renewal”、“testament”、“summon”和“scared”等宗教用词汇。很明显,这些词汇源于同一个概念隐喻Politics is religion。众所周知,在西方社会,宗教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普通大众很少接触复杂的政治事件,政治活动常常不是平常百姓所能了解的,因此,这一论断有助于人们透彻地了解政治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复杂的政治事件能够贴近大众。
美国当代政治学家Graber(1993)曾指出,政治交流是“政治的血液或母乳,因为这种交流使他们能作为一个整体活动,从而连接了社会的各个部分。”[2]而这种交流主要是通过隐喻实现的。对于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功用,我们可以以美国当代政治语篇为语料进行分析。
二、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衔接、连贯作用
认知隐喻主要是指两个概念域或认知域之间的结构投射,即从原始域到目标域的结构投射[3]。隐喻既是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同时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还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隐喻的衔接方式不是显性的、表层的,而是隐性的,它借隐喻机制的构成要素的前后关联性而将语篇衔接在一起。在政治语篇中,隐喻衔接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概念隐喻通过对词汇的选择在语篇建构中起到衔接作用;概念隐喻通过对结构的选择在语篇建构中起衔接作用。
(一)隐喻对词汇的选择
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有时某一隐喻的用法可以构成一个语篇的基调,然后通过对词汇的选择,其喻标意义得以从不同角度进一步被细化、深化,这样就从语言使用的深层意义上将语篇衔接为有机的整体。例如:
Today, we celebrate the mystery of American renewal. This ceremony is held in the depth of winter. But, by the words we speak and the faces we show in the world, we force the spring. A spring reborn in the world‘s oldest democracy , that brings forth the vision and courage to reinvent America. When our founders boldly declared Americas independence to the world and our purposes to the Almighty, they knew that America,to endure, would have to change. (Bill Clinton,1993)
此例选自1993年克林顿总统的第一次就职演说,该语篇单位的主隐喻是“Politics is Religion”,而在此隐喻下的其他隐喻则是其派生隐喻。具体而言,“政治就是宗教”,这一论断一方面体现了克林顿本人对政治有宗教般的热情,另一方面又能激起民众对政治的兴趣,赢得他们的支持。更深而言,在此语篇单位中,连续出现了“renewal”、“reinvent”、“Almighty”等基督教用语,使该语篇在主隐喻的框架下成为一个衔接连贯的有机体。
(二)隐喻对结构的选择
在语言的使用中,有时候隐喻可以构成一个语篇单位的主要结构框架,使整个语篇连为一体。例如:
To renew America, we must be bold.
To renew America, we must revitalize our democracy.
To renew America, we must meet challenges abroad as well as at home. (Bill Clinton,1993)
以上三句话选自1993年克林顿总统的第一次就职演说中的第21、27和32段。在以上语句中,也体现了“政治就是宗教”这一概念隐喻。此隐喻把这几个段落连贯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从“主位进程”[4]的角度,可以做以下分析:
To renew America, we(T1)①must be bold(R1)②
To renew America, we(T2=T1) must revitalize our democracy(R2).
To renew America, we(T3=T1) must meet challenges abroad as well as at home(R3).
注釋:①T指主位,即Theme②R指述位,即Rheme
从主位结构上来讲,上述语句符合持续型主位的格式,用图表示即为:
从上图不难看出,概念隐喻“政治就是宗教”这一框架下的结构形式使上述语篇单位的各语句间建立起前后紧密衔接的关系,从而获得了连贯的意义。
三、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游说功能
政治的根本目的是参与国家事务,改造社会。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频繁用于政治宣传,服务于某种政治目的。同时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不同领域里的投射。这种投射包括情感的移就,即把对某事物的情感向其它领域转移,以达到说服别人的目的。在政治语篇中,人们往往会在某个隐喻所激起的情感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一个政治观点。隐喻的游说功能经常通过其框架功能以及对民众的价值观和情感的掌控来实现,美国的许多政治语篇就充分利用了隐喻这一功能。例如,在第二次海湾战争前夕,小布什发表演讲来表明其政治立场,把美国置于既是受害者又是英雄的框架中,而同时又把萨达姆定位为独裁者。小布什的这次演说中,处于中心地位的主隐喻为“A Nation is a Person”[5],他多次把伊拉克概念化为一个人——萨达姆,小布什也据此宣称:对伊战争并不是针对伊拉克人民,而只是针对萨达姆一个人。大多数民众也接受这一观点,他们认为“萨达姆是个暴君,我们必须阻止他的独裁行为”。事实上,布什政府是在借此隐喻来掩盖他们的侵伊罪行,使人们觉得他们对伊拉克投下的数万枚炸弹只落在了萨达姆一个人头上。
由此可见,概念隐喻 “A Nation is a Person”是极有游说性的,它在其它国际政治事务中也很常用。既然国家被比作了人,和人一样,就会有友好型的国家、不友好的国家、流氓无赖型的国家。在这一隐喻的掩盖下,美国等超级大国就可以大张旗鼓地对所谓“不友好的國家”和“流氓无赖型的国家”进行制裁、打击、甚至赤裸裸的军事入侵。此外,在国际政治事务中,概念隐喻“A Nation is a Person”还经常派生出以下两个隐喻“A Nation is an Adult.” 、“A Nation is a Child”。被比作“小孩”的国家是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而被称为“大人”的国家则是指发达国家。在这两个隐喻的掩盖下,发展中国家要听从发达国家的命令、接受发达国家的领导就像孩子要听从家长的教导一样理所当然了。
显然,不同的隐喻代表着人们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可能会对政府制定政策造成影响,或可以用来采取某项措施制造舆论[6]。美国政府正是利用这一系列措施来指导其外交思维与行动,为其对外政治、经济、军事行动的顺利实施寻找法理上的依据与道义上的支持。
四、结束语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为基础,探讨了隐喻在政治语篇建构和理解过程中所起的衔接与连贯作用;而且,作为一种认知模式,隐喻能影响人们对政治语篇及其观点的理解,有助于读者产生理想的认知效果,起到了游说的作用。对政治语篇中的隐喻进行细致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研究隐喻的各种功能,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隐喻。
参考文献:
[1]Lakoff, G.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Graber,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M].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1993.
[3]卢卫中,路云.语篇衔接与连贯的认知机制[J].外语教学,2006,(1):13-18.
[4]黄衍.试论英语主位和述位[J].外国语,1985,(5):32-36.
[5]Lakoff,G. Metaphor in Politics[M].Chicago: Chicago Up.2002.
[6]束金星.隐喻与政治[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1):10-14.
(责任编辑/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