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伦理视域下高校毕业生就业信心的多维探析

2009-09-25王贺锋彭香霞

学理论·下 2009年7期
关键词:信心就业高校

王贺锋 彭香霞

摘要:受高校大幅度扩招、金融危机的持续、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矛盾激化等因素的影响,就业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了普遍的社会现象,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而客观的社会压力,直接冲击着大学生的就业信心。本文针对影响大学生就业信心的多维因素进行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寄期高校管理者开拓创新、转变观念,帮助高校毕业生调节就业心理,树立就业信心。

关键词:高校;就业;信心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7—0104—03

据官方统计,2009年将有610多万大学生毕业,再加上往届未就业大学生,今年将有1000多万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1]。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就业空间缩小,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面对危机,“两会”期间经济界、教育界、各民主党派等不同界别各抒己见,其中致公党中央《关于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就业问题的提案》在2009年两会召开之际暂被列为今年政协一号提案。如何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采取更行之有效的举措,稳定就业局势,不仅成为两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高度关注的议题,也是广大群众热议的焦点话题。

从政府到高校,从社会到家庭,以及各种媒体都对大学生的就业政策、就业现状以及就业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给予很大的重视,与此有关的各种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是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很大一部分都是对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就业现状等问题作一些总结和描述,本文通过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在综述前人有关大学生就业研究的基础上,从伦理的视域针对影响大学生就业信心的多维因素和对策作出探析,以启示高校管理者与时俱进,切实转换管理理念,以生为本,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一、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致使大学生就业信心不足

受高校大幅度扩招、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矛盾激化等因素的影响,就业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了普遍的社会现象,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国内外就业环境更加恶化,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而客观的社会压力,直接冲击着大学生的就业信心。从大学生就业准备心理状况来看,面对就业危机,总体是健康的、积极的,譬如较早考虑就业问题,多数大学生面对毕业,心态比较平和、情绪稳定等。但也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如追求目标普遍不够远大,功利化色彩较浓,近景性动机比例偏高;大学生的抱负水平与他们本人的现实情况差距较大;部分就业准备心理的积极状态与对就业政策、途径的无知之间存在较大反差;以及对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正之风的认同和趋求等等,问题还是相当严重的。除此之外,从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来看,特别是一些家庭经济困难,自己又十分“懂事”的学生,希望通过念完大学找到较好的工作来回报父母的“反哺”,面对在一次次人才招聘、毕业生供需洽谈会结束后无果而终的结局,那种焦躁和失望时时萦绕于心头:大学毕业后怎么办?自己的理想、抱负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反哺”夙愿怎样才能兑现?这一切就像一块硕大的石头沉重地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同时,也更加深了这些没有任何家庭背景的学生看待那些有着丰厚的家庭资源的学生“灰色就业”的心理负担和不平。另外,学校学科设置和教学质量、学校的声望排名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大学生就业信心受挫的重要因素。

针对就业外部环境对大学毕业生的压力,高校管理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高度重视,加强教育,解决困惑,帮助毕业生重树就业信心。一方面要激励学生勇于面对现实。在求学心态上先珍惜既有的,再追求更多的,刻苦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注意使自己的知识尽量专博结合,并使之处于动态之中,这样就业的面就可能要宽一些。另一方面,要端正自己的就业心态。竞争是残酷的,但机会还是均等的,关键是富于进取、勇于竞争。尽管当前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毕业生们普遍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单位”,然而这并不证明大学毕业生真的供大于求。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问题是大学生求職心态过高,留恋大城市和高收入单位,这样就造成毕业生为一个较优越的职位激烈竞争从而使不少毕业生错失择业良机。所以,切实地转变择业观念、降低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应该是当务之急。另外,学校的有关部门还必须做好一些教育引导工作,使学生不要认为“灰色就业”现象特别严重,缓解他们的不平和压力,增加就业的竞争勇气。

二、面对研究生数量的增加,本专科生就业信心不足

由于近年来国家加大研究生培养力度,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多,再加上研究生就业结构不合理,面对艰难的就业形势,很多硕士研究生不得不“委曲求全”,做起了本科生、大专生甚至中专生能胜任的工作,造成国家资源和人才资源浪费。目前硕士就业高峰来临,我们在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双选会上可以看到,不仅专门招聘研究生的单位被围得水泄不通,就连仅要求本科学历的单位前也有许多研究生驻足咨询。当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同台竞争时,往往是学历高者更易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结果是博士研究生抢了硕士研究生的饭碗,硕士研究生抢了本科生的饭碗,本科生抢了专科(高职)生的饭碗。这样,研究生进入就业领域以后,使得同年毕业的本科生、专科生就业更难,陷入了残酷的人才竞争和人际关系危机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带来压力和不稳定因素。此外,一些用人单位盲目追求用人的高学历,本来本科生就可以填补的工作岗位,却只招研究生,这种以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高校毕业生以学历学位为主导,由高到低单向挤占就业工作岗位的社会现实,无疑使本已十分严峻的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工作“雪上加霜”,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就业市场,人为抬高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准入门槛,致使一部分本专科毕业生丧失了就业的信心和勇气。

鉴于以上这些情况,高校管理者应当引导学生看清本专科毕业生的自身优势,加强信心。随着社会择才由“学历型”向“能力型”转变,一些务实的用人单位不再盲目地追求人才“高消费”,不再以员工中的研究生比例高来装点门面,而更注重实践经验。研究生的理论积淀较多,但实践水平可能不如本专科生高。此外,有些企业越来越精打细算,本专科生不仅成本低,可塑性也比较强,而研究生大都形成思维定式,并且刚就业面临着家庭生活的压力。这样,对于一些重能力重经验的用人单位来说,本专科生就显示出自己的优势。除此之外,无论是精力还是经费,研究生都比本科生专科生投入得多,因而对工作有着更高的期望。研究生希望找到薪水更高、待遇更好、工作更轻松的职位。不少研究生对3000元以下的薪资不予考虑,大多数研究生扎堆在人才资源丰富的中心城市,而不愿意去有大量需求的边远地区,结果很多研究生并没有显示出比本专科生更明显的优势。

三、面对职业类院校毕业学生,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信心不足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口号更为凸显。的确,社会发展所需要人才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是多层次的,既要有学识广博精深的高级专门人才,又要有掌握某一学科基本理论和技能的一般技术人才,但更多的是需要通晓某一专业、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员和高级技术工人。职业技术学校以社会需求和技术领域需要为导向设置专业,有计划招生,为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选择好了一个生存空间。另外,职业教育有很明确的市场定向,学校从招生开始,就已经考虑了今后就业市场情况,非常注重实践教学,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中心组织教学,实施产学结合。高职毕业生受过良好的专业技术教育,有职业或行业岗位必需的专业理论,同时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是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同台竞聘时普通高校毕业生就显得信心不足。

职业类院校毕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体现的优势是不可否认的。要想树立普通高校学生的就业信心,就应当从根本做起,鼓励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意识加强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不仅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而且可以在就业选择中增加个人竞争的筹码。同时高校也要针对市场形势,增开创业培训课程。通过创业培训与实践,一方面让他们意识到创业的艰难,需要很多知识的储备,需要了解市场,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在短期灵活的培训实践中,除了让他们增强实践能力,学到一技之长,也让他们理性的认识创业、就业,打破创业、就业的畏惧感。

四、面对专业冷热的动态转换,致使大学生就业信心不足

专业的冷热,是随着社会经济形势和行业的发展动态变化的。“热门”也会不“热”;“冷门”也会不“冷”;“热门”专业“冷”过之后还会再“热”;“冷门”专业“热”过之后还会再“冷”;几年前报考大学时的热门专业,有可能在就业时却成为冷门专业,此可称之为职业运动的冷热变换规律。从入学到就业巨大冷热反差,是影响大学生就业信心的又一因素,如何能动地适应这种“冷热交替”是成功树立就业信心的关键。

从就业角度出发,“冷门”专业学生就业时,应该立足“冷门”降低择业定位,寻找那些被众多求职者所冷落的“冷门单位”去应聘,善于在“冷门单位”中寻找“潜力股”,从“冷单位”中寻找成长性企业,从“冷专业”中寻找朝阳性行业,从“冷行业”中寻找发展性亮点,从“冷区域”中找潜力性地区[2]。而热门专业的学生,也不可自我感觉良好,不能把竞争对手局限在本专业范围内。正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需求毕竟有限,近年来招聘市场,就对“热门”也亮起了红灯,再加上就业过程中定位偏高,自身条件的优越对就业有更高的期望,有时会成为成功的“绊脚石”。因此,每个大学生无论你身处何校、何专业,当毕业时真正能打动用人单位的是你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专业无所谓好坏,只要认真投人,努力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具有别人不可匹敌的“看家本领”,哪一行都可以获得发展,使自己出类拔粹。

总之,“热门”与“冷门”是相对而言的,是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大学生要端正专业意识,客观面对专业的冷热,不要将专业“冷热”看得过重。同时,必须向传统的就业观念告别,不至于使城市中出现“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怪现象。高校要注重构建好一个合理的、能主动适应职业冷热互换规律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塑造复合型人才,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五、就业应聘过程中女生面对男生就业信心不足

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普遍的社会性问题,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13所高校745名女大学生就业和求职过程中,47.8%的人遭遇到很严重或比较严重的性别歧视[3]。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和性别意识的严重缺失、两性生理上的差异和用人单位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传统的社会性别分工和女性的双重角色冲突、国际金融危机和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激化等[4]。就业市场上“男士优先”的现状让许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女生丧失就业信心,发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跑招聘会不如跑婚介所”叹息。的确,由于女大学生自身的生理特点和社会先天性角色定位的性别歧视,致使在就业应聘中女生面对男生就业信心明显不足。信心的丧失致使女大学生往往过高估计现今女性的就业压力,过低评价自己,长期有自我否定的情感体验,让女大学生用消极心态对待就业前景。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大学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家华认为,随着教育的进步和发展,现在女性受教育的比例越来越高,女大学生数量增多,这是社会的进步,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应该更多地为女性开辟就业机会[5]。事实上,要解决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仅仅依靠用人单位转变用人观念、法律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不够的,还需要女大学生自身正确应对。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不少女大学生容易在“女大学生就业难”的说法影响下产生畏难的心理。在求职时还没有尝试,就担心自己竞争不过男同学,好不容易鼓足了勇气,又老想着万一失败了没有面子……这样无形中给自己设置的心理障碍,往往使女大学生缺乏竞争的勇气和获胜的信心。女大学生必须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清楚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充实自己,弥补自己的缺陷。

首先,在心理上要有自信心,要相信自己和男生一样有实力,要敢于竞争,克服自卑、胆小、怯懦等不良心理状态,相信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其次,在行为上,要保持热情、端庄的仪表,切忌羞涩、扭捏,或过于泼辣、随便,无所顾忌,同时也需有较强的维权意识。实际上,女生细致、耐力、亲和力、相对稳定的特质,都是她们的职场优势,如果正确认识自己、展现自己,个人素质完全可以超越性别。除此之外,女大学生要善于尝试多种选择去实现就业目标。比如:将考研作为毕业的最佳出路,希望通过考研改变自己所处的就业劣势,这种思路也是积极的。

总之,虽然性别歧视仍然存在,自身实力强的女大学生仍然选择的余地最大,不论是薪水还是就业的选择范围。优秀的女大学生找到心仪工作岗位的比率大大超过一般的学生。

六、小结

面对金融危机的余震,2009年毕业的大学生面临着很大就业压力。我们在看到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同时,既要有忧患意识,又要充满信心。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可能的调节工具,活跃和繁荣国家经济,增加就业机会,缓和职业竞争度;高校管理者要开拓创新、转变观念,帮助、引导高校毕业生调节就业心理,树立就业信心;个人要想在就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最重要的是增强个人的实力,并采取积极务实的就业态度。“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挫折也有可能是一道分水嶺,有人能够东山再起,有人却一蹶不振,关键是以和谐的心态,从容应对挫折,成功就业由信心开始。

参考文献:

[1]虞伟.今明两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趋紧[N].南方都市报,2008-11-21(A24).

[2]王宏、熊丙奇、田磊.直面就业--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第二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10.

[3][4]王晖.我是女生有错吗[N].河南日报,2009-3-8(2).

[5]任沁沁、罗宇凡、顾瑞珍.我是女生--代表委员剖析女大学生就业难题.新华网,2009-3-2.

(责任编辑/王丽君)

猜你喜欢

信心就业高校
Should Students Wear School Uniforms
Study Of ShiJie Control Thought
记战“疫”,树信心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